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比较方法展开论述的写作特点,体会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积极作用。

2.了解中国诗的特点,欣赏旁征博引的论述风格。

3.感受本文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

【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

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都十分巧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你谈谈中国人的形象。

(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

那么欧洲人呢?

(黄头发,蓝眼睛,白皮肤。)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运用了什么思维方式?

(比较思维)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把握其特点开始的,但如何去把握其特点,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比较法是运用最普遍的一种。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成功运用这一方法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

1.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2.教师补充。

三、通读全文,感知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一的表格。

四、阅读、思考、回答

1.文章从哪些方面展开了论述?

2.论述时侧重于哪些方面?为什么?

3.谈一谈本文运用比较方法的作用。

明确:

“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

4.如果把文章划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具体怎么分?

明确:

首段为引论,末段为结论,中间为本论。

5.文章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

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中国的”更重要;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精读、探究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感受本文生动、形象的论述语言。

(1)找出你认为最妙的比喻句,谈谈你的理解。

指导:抓住本体、喻体,弄清比喻义,说出它在表达上的积极作用。

(2)除了比喻句,还有哪些你认为意蕴深厚的语句?谈谈你的感受。

(3)找出你不理解的语句,大家讨论解决。

二、拓展、应用

试用比较的方法分析某种文艺现象,比如元曲、戏剧小品、通俗歌曲、踢踏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