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探究《听诊器的由来》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探究《听诊器的由来》(3篇)

更新时间:2025-10-15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介绍了教科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听诊器的由来》课程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方法和活动安排,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听诊器的历史和功能,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1篇:教科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探究《听诊器的由来》
拓展

教学设计:一年级下册语文《听诊器的由来》

教学目标:

1. 识字与书写:认识“诊、克、肺、核、治”等17个生字,并会写“内、板、紧”等8个生字及“木板、紧贴”等词语。

2. 理解与朗读:通过朗读课文,了解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3. 科学思维: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培养他们积极发现问题、勇于思考和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 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有感情地理解内容,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时数:

- 总共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 挂图展示:出示听诊器的挂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在哪里见过听诊器,它的用途是什么。通过这一过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并相应地板书“听诊器”。

2. 互思互动:教师引导道:“听诊器的发明,是有一段动人的故事的。大家想不想知道呢?”然后板书“由来”,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听录音: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2.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分享他们理解的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3. 自主朗读: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朗读全文,并要求尽量将每个字音读准。

三、识字与识字方法交流

1. 生字卡片:抽取生字卡片,带领学生一起读。

2. 重点学习:对不认识的字进行重点学习,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识字方法。

3. 组词与造句:共同再读易错字,并尝试组词或造句,帮助巩固生字的记忆。(https://www.daowen.com)

四、伙伴互读

1. 找朋友读课文:学生寻找伙伴互相读课文,确保每个生字的准确发音。

2. 个别分享:请个别学生分段读课文,教师及时纠正读音错误。

五、书写指导

1. 观察与指出:学生整体观察字形,指出容易出错的字。

2. 重点字指导:

- 对“病”字的书写强调主要部件“丙”,纠正笔画顺序。

- 对“内”的书写指导第二笔为横折钩,内部结构的正确写法。

3. 书写练习:让学生进行读写训练。

六、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 段落解析:

- 在第一自然段中,帮助学生体会“非常”所传达的情感,让他们感受到雷奈克作为一名关心病人的医生的责任感。

- 在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站、贴、蹲、划”等动作,激发他们对雷奈克好奇心的理解。通过细读,让学生体会到雷奈克医生的兴奋和急迫。

- 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从“第一个”理解创造的重要价值。

七、课堂练习,语言积累

1. 小组讨论:再读课文,小组内讨论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增进理解。

2. 摘抄词语: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摘抄并记录在“词语花篮”的空花朵上,增加词汇积累。

结束语

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掌握基本的生字词汇,还能深入理解听诊器的发明故事,从中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这一过程将帮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探索科学的奥秘。

第2篇:教科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探究《听诊器的由来》
拓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过程和背景。

2.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和勇于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

- 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背景和过程。

教学难点:

-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和勇于探索的能力。

---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话题

1. 教师首先展示听诊器的图片,询问学生是否见过,并讨论它的用途。在黑板上写下“听诊器”一词。

2.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听诊器的发明伴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提到“由来”一词并解释其含义,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提炼主旨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的准确性和句子的流畅性。

2. 教师进行范读,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讨论课文中所讲的故事。

4. 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阅读课文,追求准确的发音。

三、细读理解,深刻体会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指名几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2. 带领学生探讨该段落传达的情感和信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由发言,并分享他们的理解。

3.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用心表达情感,体现出雷奈克内心的悲伤。

4. 进行齐读,帮助学生在音调中感受情感。

学习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1. 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了解雷奈克的发明过程。

2. 讨论启发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事情,抽读相关段落。

3. 理清雷奈克去哪里以及观察到什么,并分享孩子们的回应。(https://www.daowen.com)

4. 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雷奈克与孩子们之间的对话。

5. 通过小实验,以木板传声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呈现实验过程,鼓励学生进行汇报。

6. 引导学生寻找文章中的描述,回顾雷奈克听到声音的那一刻,并鼓励学生运用“果然”造句。

7. 讨论雷奈克的喜悦表现,用不同词语表达“赶紧”的含义,培养他们的词汇能力。

8. 利用图片与文本结合,想象雷奈克听到的声音,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他的惊喜。

9. 齐读第二自然段,进一步加强对文本内容的把握。

10. 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深入探讨雷奈克如何从最初的小木棍转变为听诊器并进行改进。

11. 请学生描述雷奈克的第一款听诊器并手绘展示,分享每个人的创意。

12. 齐读第四自然段,感受作品的完整性。

四、品味赏析,内化理解

1. 引导学生讨论课文的叙述顺序,鼓励他们选出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和分享。

五、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 提问学生是否喜欢雷奈克,并讨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探讨他具备的品质。

2. 鼓励学生思考,虽然这个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但雷奈克对医学界的影响是深远的,今天我们仍然感谢他这位心中装着病人、善于观察和创造的医生

六、达标测评

- 提问:听诊器是谁发明的?

七、作业设计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尽量将情感融入其中。

2. 从课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摘抄到课后词语花篮的空花朵上,鼓励他们扩大词汇量。

---

板书设计:

看到病人的痛苦,心里难过;想及早发现人体内的异常变化

- 听诊器的由来

- 受到木板传声的启发

- 用小木棍听病人内脏的声音

- 改进小木棍制成听诊器

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听诊器的历史和背后的故事,还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第3篇:教科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探究《听诊器的由来》
拓展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听诊器的由来》教学设计新内容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认识17个生字,并能书写8个生字及相关词语,包括:体内、木板、紧贴、赶紧、医生、病人。

2. 通过默读课文,了解听诊器的历史和发明过程,掌握其基本功能与用途。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提高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探索解决方案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学习和掌握生字新词的写法与用法。

2. 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明确听诊器的制造过程及其重要性。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及朗读感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生动的课堂互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

准备生字卡片和实物听诊器,以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此内容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

1. 初步感知课文,学习生字词的写法。

2. 通过师生互动,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展示实物听诊器,并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这个是什么?”(展示听诊器)“这是医生为病人检查时常用的听诊器。”(板书:听诊器)

2. 简介听诊器的作用:“这就是听诊器,它能帮助医生听到人体内的各种声音,例如呼吸声与心跳声。你们知道谁发明了听诊器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它的由来。”(板书:15、听诊器的由来)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读了课题后,大家想知道什么呢?”(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 自由阅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生字,和同桌互相纠正发音。(https://www.daowen.com)

2. 专注读准生字音,重点关注翘舌音和后鼻音的区分。

3. 分享记字的小技巧,鼓励学生交流各自的记忆方法。

4. 组织读书活动:自由读、开火车读、小组朗读。

5. 小组内互相测试生字的认读情况。

6. 展示生字书写卡片,进行有趣的扩词活动,帮助学生强化对生字的记忆。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并标出段落序号。

2. 教师检查朗读情况,并特别指导长句子的朗读技巧。

3. 鼓励学生小组讨论:“这篇课文写了些什么?”引导他们总结听诊器的发明背景和过程。

四、指导写字

1. 在田字格中规范书写生字,注意书写的结构与笔画。

2. 分类指导,教师示范生字的书写,提醒学生注意各类字的特点。

3. 组织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并提供及时反馈。

4. 选取优秀书写作品进行展示,鼓励学生。

五、作业布置

1. 学生抄写新学的字词,加深对生字的记忆与理解。

板书设计:

- 听诊器的由来

- 生字词:效、疗、研、板、蹲、棍、腔、析

- 词语:诊、核、跷、凑

- 词语:内、弯、克

通过以上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点,增强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