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如何理解和教学将心比心这篇课文

如何理解和教学将心比心这篇课文(3篇)

更新时间:2025-10-15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介绍了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将心比心》的教案,重点阐述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与理解能力。
第1篇:如何理解和教学将心比心这篇课文
拓展

标题:四年级语文教学新理念:《心心相印》

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主旨,认识到真诚的理解和包容是人际关系的基石。

2. 学习并培养流利、自然而富有情感的朗读技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帮助学生体会到相互理解的重要性,难点在于引导他们在具体情境中灵活运用这一理念。

三、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明确主题。

今天我们将探讨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如何理解他人。想象一下,当你在公园里正准备玩耍,却看到一位小朋友因为没带水而口渴得直发愁。你是否会尝试去帮助他呢?接下来,让我们学习《心心相印》这篇课文,深入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二)初读课文,感知主题。

1.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遇到生词时可以向邻座的小伙伴请教。

2. 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朗读,相互检查,共同纠正发音和语调。

3. 全班环节讨论,课文提及了哪些与他人相互理解的例子?

4. 全班齐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味。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讨。(https://www.daowen.com)

1. 四人小组合作探讨课文第一段,分享这一段所传达的情感和信息。

2. 自由阅读第二段,找出触动心灵的语句并做标记。

3. 齐读第三段,紧密联系生活经历进行讨论。

4. 特别注意文中涉及的角色对话,试着体会他们的感受和心情。

5. 学完后,你会对文中的人物说些什么呢?分享你的观点。

6. 课堂交流:你在生活中是否曾经帮助过他人?分享你的经历。

7. 有感情地进行课文朗读,感受其中的温暖与力量。

(四)课后延伸。

1. 请以“心心相印”为题,写一篇短文,描述一次你帮助他人的经历。

2. 角色扮演,创作对话情境:

① 在公车上,小朋友主动将座位让给老者,展现温暖的一幕。

② 在超市中,协助陌生的老人找到所需要的商品,践行助人为乐的精神。

③ 在路上,帮助一位因意外跌倒的行人,体现关怀与担当。

通过这样的课程安排,我们不仅可以在课堂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更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心心相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与社会责任感。

第2篇:如何理解和教学将心比心这篇课文
拓展

心灵交融:同理心与理解的艺术

一、故事启发,揭示主题

1. 讲述一个温情故事(公益广告):

《温暖的拥抱》。

2. 你对此有何感想?

二、朗读课文,感知内涵

1. 今天的课文,描绘了两个触动人心的故事,老师将其命名为:“心灵交融”。

2. 请大家自由阅读三分钟,然后告诉我从中感受到的情感和故事。

(让学生自主练习难点,并引导讨论:本篇故事中发生了哪些事件?经历这些事件的主人公感受到了什么?)

三、深入领悟,品味表达

当你身处这两个故事中,你会感受到一丝温暖,对吗?哪些情节触动了你的心扉?请将这些部分标记出来。

(一)第一个故事:这些段落让你感到温暖的原因是什么?

1. 描述:“她走进商店……不再松手”。(分析词汇:沉重、持续)

2. 句子:“陌生人对老者说的话”。

(二)第二个故事:哪些片段使你感到内心的温暖?

1. “有一天……涌上心头的话”

(1)如果你遇到类似的针刺体验,你会作何反应?

(2)试想这位“冷静”的母亲内心的真实感受。(https://www.daowen.com)

2. “她只见……成功了”

(1)领悟“没关系,再来”的深意。

(2)引导阅读

(3)这位母亲的形象是什么样的?

3. “母亲握着……之后的放松”

(1)感受第二次的“冷静”。

(2)此刻的我感受到的心情是温暖和幸福的,那一开始我是否也有相同的感受?

配乐写作:曾经想要埋怨护士的我,因为母亲的话语而收获了温暖与幸福。我终于明白:“。”

四、重温文本,升华情感

1. 过渡:每一个字母的交汇,就像“人”字的架构,相互依靠。在我们生活中,理解、包容与关爱无处不在。这些来自陌生人的问候、亲密的倾诉和温柔的安慰,都是“心灵交融”的体现。故事中的阿姨与母亲正是如此:(感情朗读)

(1)阿姨对老者的言辞。(“我的母亲和您年纪相仿,我希望在您需要帮助的时候,能有人为她打开门。”)

(2)母亲对护士的诉说。(“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正在医学院学习。她也将面临她的首位病人。我希望她在困难时能获得理解与支持。”)

2. 再次深思: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都能够抱持“心灵交融”的想法,就能对老人多一份敬重,对孩子多一份爱护,从而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包容。

五、拓展思考,提升感受

1. (板画出心)如果这象征着每位同学内心的火热,那么,在学习这篇文章后,你认为心中应该装入哪份重要的情感?

2. 学生们畅所欲言,老师逐一记录。(帮助、关心、宽容、理解、信任、鼓励、支持、尊重……)

3. 结尾:孩子们,让我们彼此接纳,心灵相通,享受爱与被爱的美好与快乐吧。

第3篇:如何理解和教学将心比心这篇课文
拓展

新课题:心灵的共鸣——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一、学习目标:

1.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在生活中,以他人为重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亲密感。

2. 正确、流利、生动地朗读课文,通过情感传达故事的深意。

二、课前准备:

准备关于情感与理解的短视频和案例材料。

三、教学过程:

课时一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探讨一个核心概念——“心灵的共鸣”。通过理解这个词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中的宽容和包容。学生们能否分享一下,生活中有哪些时刻让你感受到这份共鸣?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学生分角色轻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试着通过拼音或字典理解含义。

2. 小组讨论课文中提到的心灵共鸣事件,并进行汇报。

3.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具体的心灵共鸣场景。

(三)细读课文,探究情感

1. 学生独立思考,哪些段落触动了自己的心灵,并进行小组讨论和情感表达。

2. 自由阅读课文,找出让你特别感动的地方,进行标注。

3. 由教师引导,进一步探讨文章中母亲的宽容表现及其情感基础。

4. 鼓励学生分享个人生活中相关的经历,分析这些经历如何体现心灵共鸣。(https://www.daowen.com)

5. 布置写作练习,让每位学生以一个生活故事为例,阐释“心灵的共鸣”这一主题。

课时二

(一)自学课文

1. 学生自主朗读整个课文,体会语气和情感。

2. 进行同桌朗读互查,纠正发音和流畅度。

3. 师生共同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二)感知内容

1. 指定学生朗读各个小节,注重情感的传达。

2. 指名复述课文中出现在生活中的两个典型场景,并进行反思

(三)交流体会

1. 学生们分享他们对课文中角色的理解。

2. 引导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类似经历,或是相反的事例,引导发现情感的多样性。

(四)创设情境,补充对话

1. 模拟场景:在公交车上,观察如何通过特定行为体现关爱。

2. 其他生活实例:例如,一位老人在公园里默默地照顾小动物。

四、教学结束:

课外作业:阅读一些关于人际关系的名言,并写一段反思,分享个人的感受和认知。

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与讨论,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际运用“心灵的共鸣”这一理念,带着理解与宽容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