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课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正确、流利且富有感情地朗读所学诗歌。
-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与讨论,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交流读后感受,增强语文素养。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秋天的美好,尝试仿写诗句,表达对秋天的热爱。
教学重点:
- 通过朗读与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鼓励他们自主创作诗歌。
教学难点:
- 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诗歌创作。
教学时间:
-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 各种自然声响的录音(例如风声、雨声、树叶落下的声音、虫鸣等)。
2. 课文朗读的配套磁带。
3. 轻音乐的播放磁带,营造课堂气氛。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想象
1. 声音猜谜游戏: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专心聆听即将播放的自然声响,随后分享他们听到的声音。
2. 想象联想:在听完录音后,引导学生思考并描述他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可以通过音乐的辅助再次播放声音,引导学生交流。
3. 引出诗歌:告诉学生,有位诗人曾经在秋天听到这些美妙的声音,并由此写下了一首动人的诗歌,接下来就要一起阅读这首诗。(https://www.daowen.com)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播放课文的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与情感。
2. 学生自行朗读课文,熟悉字音及句子,特别是生字部分可多读几遍。
3. 选派同学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节段朗读,确保读得准确流利。
三、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 选择课文的前几节进行深入品读,鼓励学生分享自己脑海中想象的画面。
2. 通过小组讨论和指名发言,让学生将想象的画面描述得更加生动具体。
3. 鼓励同学们给予互相评价与补充,使画面更加鲜活,最后以情感投入的方式进行朗读。
四、品读体会,升华情感
1. 指名同学诵读诗的最后一节。
2. 学生分享自己从该节中感受到的情感与画面。
3. 在集体朗读中,使师生共同沉浸在诗的深情之中。
五、续写诗文,表达情感
1.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谈谈他们所听到的秋天的声音。
- 可提示:如“蛇的声音”“蟋蟀的歌唱”“燕子的欢叫”等。
2. 以“秋的声音”为题进行创作,仿照前面的诗句,每位同学写一小段,随后进行小组合作,合成一首完整的诗歌。
六、小结与展示
- 在教学的最后环节,分享各组创作的诗歌,展示对秋天声音的独特理解与感受。
-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秋的声音在大自然中、在日常生活中,也在每个人的心田中,激发对秋季的热爱与珍惜。让我们一起再次感受秋的美好吧!
母亲的账单
教材简析
本文选自长春版三年级下册,讲述了小男孩彼得与母亲之间感人的故事。在这篇课文中,彼得给母亲开了一份账单,以索取自己每天帮忙做事的报酬。然而,当他在用餐时看到了期待的报酬,却同样发现了母亲为他所付出的辛劳所做的一份账单。这份账单深深触动了小彼得的心,令他意识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最终,他感到羞愧,将原本想要的报酬放回到母亲的口袋里。课文通过小男孩的眼睛,向我们展示了母爱的深沉与珍贵,令人动容,充满了人文气息。
设计意图
在讲解此类课文时,教师应注重抓住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主动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独立阅读,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针对本文的教学难点,我们将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进行感悟,同时渗透一些阅读技巧,帮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过程中不断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1. 学会默读课文,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2. 通过讨论明白“母亲的账单”所传达的含义,深刻体会母爱之无私与无价,增强主动帮助父母的意识。
3. 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重点(https://www.daowen.com)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与思想。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母亲为小彼得开具账单的内涵,体会母爱带来的情感共鸣。
导入课题
1. 古诗解读,引入主题:大家还记得我们之前学习的那首描写母亲为远行的孩子缝补衣服的诗《游子吟》吗?今天,我们将再次怀着满腔的深情来吟唱这首诗,感受那份母爱。
2. 借“报”字引入新课:在诗中提到的“报”字,你们还记得它的意义吗?我想到了一个与“报”相关的词——“报酬”。这个词又是什么意思呢?(它指的是为劳动付出后得到的酬劳。)今天的故事正是围绕“报酬”展开的。
3. 出示课题:黑板上写着“母亲的账单”,大家一起来读一下这个课题。你们见过“账单”吗?(展示相关实物照片)对,就是记录收支情况的清单。注意到“账”字的偏旁了吗?它的偏旁是贝字旁,这说明它和金钱有很大的关系。
通过这些环节的引导,我们将开启关于母爱的深刻讨论,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感受到来自母亲的无私关怀与深情厚谊,让这份感动在心中生根发芽。
大禹治水的故事
教学目标:
1. 认读新字8个,书写新字7个,特别学习多音字“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2. 通过朗读课文,能够流利地表达,同时掌握查词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了解“叮嘱、开凿、欣欣向荣、敬仰”等词汇的意思。
3. 鼓励学生尝试将课文进行分段,并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 生字的认读与新词的学习。
教学难点:
- 学生能否顺利进行课文的分段,并概括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导入
1. 老师出示一幅描绘大禹的图画,询问学生:“你们知道图中人物是谁吗?”引导学生认识大禹。
2. 简要介绍大禹的生平和其治水的伟大功绩,引起学生的兴趣。
3. 课堂揭示主题:“今天我们将学习关于大禹的故事。”全班齐声朗读课题:“大禹治水”。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https://www.daowen.com)
1. 学生们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音的准确与流畅。
2. 按照要求要点,学生自读课文,关注字词的准确理解。
3. 检查学生的初读情况:
- 出示生字和新词,指定学生认读。
- 邀请同学们逐段读课文,并及时纠正字音。
- 共同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例如“叮嘱、开凿、欣欣向荣、敬仰”。
- 特别指导书写“野”和“塞”这两个字,强调笔画和结构。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 组织学生分组轮流朗读课文,鼓励他们讨论文章的主要内容,增进理解和互动。
2. 引导学生试着给课文进行分段,激发他们的思维。
四、作业布置
布置学生查阅关于鲧禹治水的资料,鼓励他们将所学的内容与课外知识结合,提升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通过以上的教学环节,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新的字词,还能对大禹治水的故事有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语文能力及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年级语文教学活动安排
教学目标:
1. 完成“词语超市”、“连连续续”、“加标点”和“写字板”这四个练习模块。
2. 积累不同的叠词,掌握恰当的词语搭配。
3. 学习运用标点符号,练习规范的钢笔字书写。
4. 特别关注字词的积累和叠词的仿写能力。
教学步骤:
一、词语超市
1. 首先展示“词语超市”,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其中8个词语的共同特点。
2. 鼓励学生模仿,尝试说出一些叠词,并在纸上写下来。
3. 选择其中一个词造句,进行分享,增强语言运用能力。
4. 最后,我们将再次朗读这些词语,以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二、连连续续
1. 展示“连连续续”,让学生自由读出词语两边的内容,促进大家的发音能力。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词语属于什么类型,帮助理解不同词汇的分类。
3. 教师与学生一起朗读,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https://www.daowen.com)
三、加标点
1. 首先复习逗号、句号和感叹号的用法,帮助学生理解标点的重要性。
2. 选择书中的句子,学生自主添加标点符号,以锻炼其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交流各自的填写结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4. 最后,教师板书答案,大家齐读句子,以巩固学习效果。
四、写字板
1. 展示写字板上的六个字,激发学生的观察力。
2. 指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寻找书写规律,提升书写技巧。
3. 特别注意指导“罚”和“寿”这两个字的写法,确保大家掌握书写要领。
4. 学生完成写字板上的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帮助解决书写中的疑难问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叠词,并且成功完成了连线题、为句子加标点,同时在写字板上积极练习了写字。学生们在本节课中获得了很多知识,掌握了新的技巧。
六、作业设计
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事物,进行汇报。同时,分组让学生进行叠词的仿写,看看哪个小组的仿写作品数量最多,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
通过本次课程,学生们不仅进一步积累了语言知识,还在实践中提高了表达和写作能力,为将来的学习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 学习并会写5个新汉字,认读2个新字。
2.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 通过诗歌理解平等与民主的思想情感,增强消除种族歧视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 理解诗歌内容,以及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具:
- 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提问:在世界上,除了我们的黄种人,你们还了解哪些不同的人种?(学生指名回答)
2. 教师过渡道:世界因不同的肤色而多姿多彩。在这广阔的地球上,生活着形形色色的人们,尽管我们外貌不同,但我们同处一个家园,像兄弟姐妹一样和睦相处。同学们,请看——(出示课件2)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位美国诗人将我们的共同愿望写成了一首诗,题为《美的花束》(黑板书写课题)。
3. 全班齐读课题,感受其韵律,学生可以提出对题目的疑问。
二、检查预习
1.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出示课件3)
- 音读:指名学生读、全班齐读。
- 形状:请同学们提示字形。
- 意义:对生字义进行质疑解答。
2. 指名5名学生轮流朗读课文,教师注意评价他们读得是否正确流利。(https://www.daowen.com)
3. 分组读不同段落,男生阅读一二段,女生阅读三四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五段。
4. 讨论:请同学们分享“美的花束”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三、理解诗文,体会情感
1. 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段落进行带感情的朗读,分享自己理解的内容,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 学生自由阅读后,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
3. 指名汇报,教师进行评价并适时点拨总结。(提醒学生理解“花、花冠、花束、花园”等意象)
4. 提问:课文中的“你、我、他”分别指代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内容。(出示课件4)
5. 提供句式,指名学生根据课文意思进行表达,以体会主题思想。(出示课件5,教师适时进行评价和鼓励)
- 示例句式:
- 蓝眼睛的人和黑眼睛的人一样。
- _______和______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
6. 小结:同学们的发言让我深受感动。无论肤色如何,富有或贫穷,我们都是一样的,我们应该彼此尊重、和睦相处,如同兄弟姐妹一般。(黑板强调“平等”二字)
四、拓展延伸
- 鼓励学生讨论今后在同学、朋友、邻居之间应该如何平等相处,促进友好关系。
五、质疑问难
- 开放时间供学生提问、讨论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
六、布置作业
- 推荐相关作业,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作或对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观察与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