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孔子关于教育目的以及观点

孔子关于教育目的以及观点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推行其道志道和弘道并不是孔子教育的终极目的,推行其道才是其最终目的。孔子认为行道的途径有二:一是设学收徒,扩大道的影响;二是从政做官,以道治国安邦。[90]孔子死后,其弟子分散各地,基本都走上了这两条行道的途径。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辩证地处理了学优与仕优的关系,更为可贵的是还具有终生教育的性质。

孔子关于教育目的以及观点

(一)培养志道、弘道的“志士”和“君子

孔子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求道,但其一生不得志,就把志道、弘道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弟子身上。他教育弟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8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85]“笃信好学,守死善道”,[8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成仁”。[87]他的弟子深有体会,如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8]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89]可见,教道和学道是孔门师生的共同目的。

(二)推行其道(www.daowen.com)

志道和弘道并不是孔子教育的终极目的,推行其道才是其最终目的。孔子认为行道的途径有二:一是设学收徒,扩大道的影响;二是从政做官,以道治国安邦。当然这两者中还是以后者为最终目的。但是,孔子参政是有条件的,他经常教育他的学生“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90]孔子死后,其弟子分散各地,基本都走上了这两条行道的途径。有“大者为卿相师傅,小者友教士大夫”,最终使儒家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在教育上最大的学派。

(三)“学而优则仕”

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辩证地处理了学优与仕优的关系,更为可贵的是还具有终生教育的性质。正因如此,孔子才推荐子贡、子路、冉求等人去做官,却反对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91]孔子把学优和仕优联系起来,强调先学后仕。他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92]这就表明,孔子是以学优保证仕优,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在很大程度上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是一种批判,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