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孔子自我教育的思想和原因及方法

孔子自我教育的思想和原因及方法

时间:2023-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孔子自我教育的思想1.自我教育的目的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重视自我教育的教育家。孔子认为,自我教育还是营造社会道德风尚的迫切需要。

孔子自我教育的思想和原因及方法

(一)孔子自我教育的思想

1.自我教育的目的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重视自我教育的教育家。他认为,自我教育的目的就是主体能够修养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成为维护和巩固封建宗法社会秩序的治国平天下的“君子儒”。孔子曾对他的弟子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289]孔子对君子的道德标准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泰而不骄。他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290]又说:“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291]泰而不骄的基本精神就是平等待人,平等处事,主要是戒骄。

二是谦让不争。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292]君子谦让不争主要是指谦让待人,不进行意气之争,而进行合礼合法之争。

三是讷言敏行。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293]又说“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之”,[29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295]他主张说话谨慎,做事敏捷,要求君子要言行一致,不能言过其实,建议考察君子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296]

四是重义轻利。孔子说“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29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98]他认为,君子应“义以为上”,“义以为质”,应当重义轻利。此外,孔子还对君子的道德标准提出了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299]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301][30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303]等具体要求。

2.自我教育的原因

孔子认为,自我教育是完善学生道德素养的内在需要。他认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必须以自觉、能动为基础,才能牢固和持久。他说:“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304]孔子认为,学生是否能够实践和获得仁德,主要凭借自身的努力。他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305]他肯定道德修养是学生的自觉活动。他还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306]他肯定道德修养是学生的能动活动。孔子强调学生应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自觉地进行修养以得到仁,即“修己以敬”。

孔子认为,自我教育还是营造社会道德风尚的迫切需要。为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孔子极力主张整个社会要重视自我教育。他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07]对天子来说,“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308]对庶人来说,“修身则道立”,修身则“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无论是天子还是庶人,要成为一个有先行的人,就“不可以不修身”,不可以不使自己天生的善性充实、完善起来。只要人们自觉地修养自身,就可以切实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素养,就可以切实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3.自我教育的方法

为了使主体有效地、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不断完善自身的仁德,孔子主张采取以下五种自我教育方法。

一是学习。孔子重视主体学习道德知识,他认为,“好学近乎知”,提倡“学而知之”。主体只有学习和掌握道德知识,才能做到“知者不惑”。孔子认为,主体如果不好好学习和掌握道德知识,不但不能真正形成道德品质,反而会走向反面。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309]

关于怎样学习,孔子主张首先要明确学习目的。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310]其次要端正学习态度。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311]主张学习必须实事求是,不可不懂装懂。再次要好学好问。孔子“入太庙,每事问”,[312]自十五岁志于学,数十年“学而不厌”。他主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313]最后要多见多闻。孔子主张“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314]认为主体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他人学习,向社会实践学习,在多闻多见中使自己臻于“知者不惑”的境界。

二是“自省”。所谓“自省”,就是主体要经常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省察,严格要求自己,坚持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修正自己的过错和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15]就是说,不论闻、见“贤”或“不贤”的人和事,都要自觉地与自己的言行联系起来进行自我省察。因而,君子应以“贤”的人和事为榜样,见贤思齐,“择善从之”。

孔子以其著名的“君子九思”,列举了君子应该“自省”的诸多方面:“视思明,听思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忿思难,见得思义。”[316]他认为,主体若能经常进行“自省”,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正如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17]主体若能经常进行“自省”,还能使自己内无恶念,外无恶行,无处不符合仁、礼、义,从而内心坦然,无忧无惧,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318]

三是“自讼”。所谓“自讼”,就是主体要经常自觉地与自己不良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斗争,勇于揭露它,以便自己的言行符合仁、礼、义、廉、明、忠、孝、北、弟、谦、宽、信、惠、敏、温、良、恭、俭、让、刚、毅、木、讷等等。因为孔子“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他特别强调“自讼”,把检查出来的错误及时加以改正。他说“过则勿惮改”,[319]“小人之过也必文”,[320]教育自己的学生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不要文过饰非。他不但赞扬子路“闻过则喜”的态度,还提出:“观过,斯知仁矣。”[321]

孔子进一步认为,主体若能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并坚持改正,那就不算缺点、错误了,即“过而改之,善莫大焉”。[322]他说:“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绛之为贵。说而不绛,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323]其弟子子贡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324]就是说,君子有过即改仍不失为君子。所以,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325]

四是“克己”。“克己”就是胜己、约己的意思,是以一定的道德规范、道德标准来克制、约束自己。孔子重视引导学生“克己复礼”,认为“克己复礼为仁”,[326]主张“约之以礼”,即用“礼”来约束自己。他把“克己”的手段归结为“四勿”之教,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327]他认为在“克己”过程中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所以他说“其行己也恭”,[328]“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知也”,[329]“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33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331]他还说:“攻其恶,无攻人之恶”,[33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333]在孔子看来,只有人人对己严,对人宽,才可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

孔子认为,要使“克己”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注意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树信。他认为,主体要充满信心进行自我教育。在孔子看来,主体一旦有了坚强的道德信念,就能做到“当仁不让于师”,就能成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的志士仁人,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最高道德境界。二是有恒。孔子认为,主体要想完成先行,必须持以恒心。他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334]他经常勉励学生凡事必须坚持到底,不可半途而废。所以,当冉求向孔子提出“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之时,孔子立即批评道:“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335]

五是立志。立志就是主体要在思想深处确立人生目的和远大理想,确立明确的努力方向使之成为个人前进的动力,以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孔子重视教育主体立志。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336]“苟志于仁矣,无恶也”。[337]

如何教育主体立志呢?孔子认为就是要求主体“志于道”,教育他们下定决心“学道”、“守道”。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338]他要求主体下定决心“学道”,并认为“道重于命”。孔子还要求主体下定决心“守道”。他说“守死善道”,“死而后已”。孔子认为,下定决心“学道”、“守道”的主体,就会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磨而不磷”、“涅而不缁”,“临大节而不可夺也”;[339]就会不论遭受什么挫折,都能像松柏那样经得起严寒的考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340]

(二)墨子自我教育的思想

1.自我教育的目的

墨子认为,自我教育的目的就是主体修养成为具有多方面德行的君子。墨子对君子的道德标准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兼爱。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相亲相爱,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他说:“兼爱相若,一爱相若。一爱相若,其类在死也。”[341]也就是说,兼爱,和爱自己一个人一样,能兼爱,就是自爱,蛇受到攻击的时候,一定首尾相救,这也就是自救。而且,“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己在所爱,爱加于己”。[342]爱人是取得人爱的前提。

墨子认为,不相爱是当时社会混乱的最大原因,是一切社会问题的总根源。他说:“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343]他还正确地指出:“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家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344]他认为只有培养“兼爱天下之人”,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

二是仁义。墨子说:“仁,仁爱也。义,利也。”[345]又说:“仁,体爱也。”[346]可见,仁是具体的爱,是爱人,义是利人。既然仁义是爱人和利人,那么仁义就是做爱人利人之事。因而,要成为仁义的君子,“必去六僻,必去喜、怒、乐、悲、爱、恶,而用于仁义”。[347]

墨子还对义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他说:“义,志以天下为芬,而能利之,不必用。”[348]也就是说,义是君子立志把天下之事作为自己分内的事,而又有能力为天下谋利益,但不必考虑这样做对自己有什么用处。如果君子手、脚、口、鼻、耳,都用来从事义,就一定会成为圣人。墨子赞扬“倍禄而乡义”的高石子,这样的人努力修身可以成为圣人;批评“禄胜义”的胜绰,这样的人“言义而弗行,是犯明也”。

三是信勇。《经上》篇说:“信,言合于意也。”信指嘴上说的与心意相符合。《经说上》说:“信,必以其言之当也。”信是根据他说的是否有道理。墨子认为,“言不信者行不果”。这就要求君子必须具有信的德行,行为无信的人名声必受损害。

《经上》篇说:“勇,志之所以敢也。”勇是意志之所以敢作敢为的原因。《经说上》说:“勇,以其敢作敢为。”所以称之为勇;不能因为他对另一事不敢作敢为,就妨害他的勇武之名。墨子说:“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349]君子作战虽用阵势,但必以勇敢为本。如果有人打仗时临阵逃脱,没有表现出勇敢,他就不是君子。

四是忠孝。《经上》篇说:“忠,以为利而强君也。”忠,只要认为是利人的事,就俯首埋头,努力去做。《经说上》说:“忠,不利弱子孩,足将入正容。”忠,就是不顾襁褓中的弱子,过家门足将入而又止。

《经上》篇说:“孝,利亲也。”孝,就是为父母谋利益。《经说上》说:“孝,以亲为芬,而能利亲,不必得。”孝,是把父母的事作为自己分内的事而又有能力为父母谋利益,但不必考虑这样做自己能得到什么。

墨子对君子忠与孝的要求是“为人臣必忠”,“为人子必孝”。为臣不忠、为子不孝的人,不配做君子。

另外,君子还应具有慈、友、悌等德行,做慈爱之父、友爱之兄、敬顺之弟。

2.自我教育的原因

墨子认为,自我教育是君子“为人处世”的需要。墨子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是:一方面,“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另一方面,“子自爱而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而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而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350]父子、兄弟、君臣之间自爱自利而不相互兼爱的状况,导致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君臣不惠忠,“此则天下之害也”。因此,君子只有不断进行自我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才能够做到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孝;为人兄必友,为人弟必悌;为人君必惠,为人臣必忠。这样才能处理好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关系。君子只有不断进行自我教育,才能够做到“入则孝慈于亲戚,出则弟长于乡里,坐处有度,出入有节,男女有辨”。[351]这样,君子就能明显增强自己为人处世的能力和水平。(www.daowen.com)

墨子还认为,自我教育是君子“治国安邦”的需要。墨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各诸侯国大国争霸,强欺弱,大拼小,战争频发。他说:“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却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352]当时,国家越强盛,物力越丰富,其专制力也越强,道德越低下,奢侈的程度也越严重。衣食丧葬,饮酒作乐,都漫无节制。而战国时代的儒家,出现了不少的腐儒,他们丧失了孔子的真精神,专讲外在的形式礼仪,不注重内在道德修养。还有一些人看不惯这种社会情形,因此独善其身,退出政治,听任政权操在小人手中。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下,墨子希望君子不应袖手旁观,应当肩负起治国安邦的重任。他希望君子更好地修德增知强能,“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353]要“为万民兴利除害,富贵贫寡,安危治乱也”。[354]

3.自我教育的方法

墨子提出了许多自我教育的方法,掌握这些方法更有助于君子的修身。

第一,善于学习。墨子认为,学习是进行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君子善于学习,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如果知识少却不学习,则自我教育的功效就差。他说:“智少而不学,必寡。”[355]君子一定要善于学习,要终身不厌地学习,终身不倦地学习。

墨子主张,君子要学习闻知、说知和亲知。他说:“知,传受之,闻也。方不障,说也。身观焉,亲也。”[356]他认为知识包括闻知、说知、亲知三种,君子既要学习理性知识(闻知、说知),也要学习感性知识(亲知),要把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墨子认为,君子学习时要具有虚怀若谷、取长补短的正确态度。他说:“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357]君子要能够成大器、做大事,必须能够像长江、黄河一样善于容纳百源之水,像价值千金的狐白裘一样善于集腋成裘。

第二,比较对照。君子品德是否日进,不仅可以与过去的自我作比较,而且还可以和他人作比较。《非攻上》有一段墨子借古语来表达自己观点的话:“古者有语曰:‘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其意为,君子不在水中照镜子,而是以人作镜子。在水中照镜,只能看出面容;用人作镜,则可以知吉知凶。与他人作比较,可以看见他人的长处,看到自己的短处,从而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不断完善自己。

君子“必选良者”作比较,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哪些人可以称之为良者呢?从近处看,“乡长者,乡之仁人也”,乡长就是良者,君子应该“去若不善言,学乡长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乡长之善行”。从远处看,“国君者,国之仁人也”,国君就是良者,君子应该“去若不善言,学国君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国君之善行”。[358]君子不断取乡长、国君之善言和善行,自己就能够成为一个具有嘉言懿行的人。

第三,身体力行。墨子认为,君子自我教育的功效只有通过身体力行才能实现,“行,为也”,想后才有功,有言而无行,何功之有?墨子主张,“口言之,身必行之”,“务言而缓行,虽辩不听”。他说:“言足以复行者,常之;不足以举行者,勿常。不足以举行而常之,是荡口也。”[359]言论可付之实行的,应推崇;不可以实行的,不应推崇。不可以实行而推崇它,就是空言妄说、信口雌黄了。所以,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要在嘴上说兼爱、仁义、信勇、忠孝等概念,更重要的是要身体力行之,否则他在道德领域就是一个言行不一的人,不能称为真正的君子。

因此,墨子反对只是空谈兼爱、仁义礼智信,一味自省内求的修养方法,提倡“君子以身戴行”,强调修身要身体力行,在实践中锻炼意志,提升道德水平。的确,身体力行是君子将外在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信念的必由之路。同时,自我道德完善只有通过身体力行不断磨练,才能形成比较稳定的道德品格,不断完善自我。

(三)孟子自我教育的思想

1.自我教育的目的

孟子认为,自我教育的目的就是自我修养成为品行高尚的君子,然后以其高尚的品德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孟子对君子的品德标准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仁义。首先,孟子强调君子要具有“仁”的品德。他说:“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360]他认为“仁则荣”,“仁者无敌”;“不仁则辱”,“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361]他说“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362]并且“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363]要求君子必须立志于仁。

其次,孟子还强调君子要有“义”的品德。他把“义”作为君子行为选择的最高标准。他说:“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364]他认为利义相比,应轻利取义;生死关头,要舍生取义。他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365]

孟子常把“仁”和“义”放在一起进行探讨。他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366]还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367]他要求君子“居仁由义”。

二是礼信。孟子认为君子要具有“礼”的品德。他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368]他要求君子“非仁无为”、“非礼无行”,不行“非义之义”、“非礼之礼”。

孟子认为君子还要具有“信”的品德。他极力主张“朋友有信”。他说:“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369]他主张君子对朋友必须讲诚信。总之,孟子认为君子要有“礼”,有“礼”则上下不乱;要有“信”,有“信”则可守操守。

三是孝悌。君子要具有孝悌的品德。孟子希望君子“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370]他认为,“事亲,事之本也”,“事,孰为大?事亲为大”。他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371]所以,“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372]孟子认为,“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373]因此,君子要具有“孝悌”的品德,对父母孝,对兄长悌,处理好与父母、兄长的关系,才能为家庭和社会所接纳并找到合适的位置,更好地效力于家庭,服务于社会。

2.自我教育的原因

孟子认为,自我教育是君子“立命”的需要。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374]就是说,君子应能够尽心去行善,懂得其本性。懂得其本性,也就懂得天命。君子如果能够保存其善心,培养其本性,便可用以对待天命。君子无论寿命长短都态度如一,修养身心以待天命,这样便可立命安身。总之,修身以立命安身是其自我教育的个体原因,为其进德修业奠定了基础。

孟子还认为,自我教育是君子“平天下”的需要。他说:“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375]也就是说,君子的言词,虽讲平时常见的事,但道在其中。君子的操守,就是修养自身而能够使天下太平。孟子把“修身”和“治国”、“平天下”有机地联系起来,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376]他认为君子如能专心自我教育,美化心灵,提高境界,去恶扬善而至身正行高,则国将治,天下将太平。总之,君子修身以平天下是其自我教育的社会原因,为其进德修业指明了方向。

3.自我教育的原则

孟子提出了两个很有创造性的自我教育原则,这两个原则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是自求自得。孟子认为,自我教育必须在“自求”和“自得”上下工夫。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377]又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378]也就是说,仁、义、礼、智这些自己所固有的“善端”,君子只有积极探索、追求才能得到,放弃便会失掉,这是有益于收获的探求,因为探求在我自身之中。这就需要君子向内反求,通过“扩而充之”、“求其放心”等一系列“自求”的具体方法,以保持自身“善端”,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善端”。

孟子还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379]意思是说,君子凭好的方法深造求道,想自觉地有所得;自觉地有所得,就能掌握得牢固;掌握得牢固,就能积累深厚;积累深厚,就能运用自如,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充分发挥道德修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觉地有所得。例如,仁、义、礼、智作为君子必备的“善端”,只有“自得”才能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是反求诸己。孟子从其“性善论”出发,认为君子自我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反求诸己”。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380]他曾多次强调君子要反求诸己,在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时厚人责己,但不要自暴自弃。他认为:“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381]概言之,君子如果自暴自弃,就会失掉或摒弃其善行;反之,如能反求诸己,启迪、张扬心中之善,增进自觉、自养、自控的意识和能力,就能使善行发扬光大。

孟子还以射箭为例,希望君子不要埋怨超过自己的人,“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382]意思是说,在自我教育方面如同比赛射箭一样,射箭时先端正自己的姿态而后放箭;如果没有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反躬自问罢了。通过“反求诸己”,君子可以及时发现并改掉自身的缺点、错误,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使自己逐渐成为一个高尚完美的人。

4.自我教育的方法

孟子结合自己自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自我教育方法。

第一,改过迁善。孟子认为,君子有过,改了就好,不要去追究。他说:“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齐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383]他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改之为善”。[384]孟子赞许“过则改之”的“古之君子”,批评“过则顺之”的“今之君子”。他说:“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人为之辞。”[385]

孟子还主张君子就积极学习别人的善行,要“闻过则喜”,“闻善言则拜”。他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386]他认为君子只要注重改过迁善,善于自持,长于自觉,则“皆可以为尧舜”。

第二,专心致志。孟子认为,如果不专心致志,一曝十寒,任何事情也是做不好的,即“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387]因此,他主张君子在自我教育时,应集中精力、专心致志。他认为,君子的智慧无论高下,其修养的内容无论难易,只要专心致志则必将有所成就,如果心不在焉则必将一事无成。他举了对弈之例示证,他说:“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388]

此外,孟子还以掘井取水的事例来说明自我教育必须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389]君子进行自我教育,就是要抱定决心,自强不息,永远奋进,具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和毅力。他还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390]他认为凡是别人能做到的,君子只要努力进取,专心致志,一定也能做到,哪怕是像舜一样的“圣人”,也是可学而至的。

第三,锻炼意志。孟子特别强调意志的锻炼,希望君子能够以坚强的意志来克服不良环境的影响,使他们更好地存养善性,发展与扩充善性。他认为,君子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才能更好地为统治阶级服务。君子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就必须依靠后天的意志磨练。他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391]他认为君子要取得自我教育的成效,就必须在后天的各种实践中不断磨练和提高自己的意志品质,以抑恶扬善,远过趋善,直至成为威德睿智、建功立业的“大任”之人。

第四,持志养气。孟子认为,一个人要卓有成效地进行自我教育,首先必须“尚志”、“持志”,即要树立信心,确立志向,设定目标。齐国王子垫问孟子:“士何事?”孟子说:“尚志。”王子垫又问:“何谓尚志?”孟子回答说:“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392]可见,士的最高志向是“居仁由义”,士必须志于“仁义”,所居所由无不在于“仁义”,即士必须以“仁义”为志,才能分辨善恶,积极行符合“仁义”的善举,以此日渐成善,日臻完备。

孟子认为,一个人要进行自我教育,不仅要“尚志”、“持志”,而且更要“养气”。他认为,“气”是充满人身,能够影响肉体运动,而且还能反作用于心志和道德的东西。他认为君子只要注意“养气”,经过一定量的积累就可以发生质变,逐渐形成圣人身上的所谓“浩然之气”。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以道,无是,馁也。是集义之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393]每个君子都要善养其“浩然之气”,有了它,就能去掉一切怯懦和软弱,就能秉持道义,刚正不阿,威严凛然,在任何环境下都不会乱性动心,胡作非为。

在“志”和“气”的关系上,孟子认为“志”是内在的统帅,是灵魂;“气”是外在的表现,因“志”而表现于形体。他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也。”[394]要养好气,则必先持志,使自己有一个做人的崇高理想。作为君子,既要持志,又要养气,把自我修养成为具有远大志向和浩然之气的人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