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城市体制改革的起步和铺开
农村改革的成功,震动了整个社会。城市职工、干部,便殷切期望党和政府也能对城市体制进行改革,使自己像农民兄弟那样,走上勤劳致富的道路。
十二大以前,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仅仅处于试点阶段,且主要围绕着国民经济的调整,即服从于、服务于调整而进行。城市改革始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和扩大基层单位的自主权。2025年10月,四川省委决定在宁江机床厂等6个企业进行扩大自主权的试点。次年8月,试点企业增加到84个。依据四川的经验,2025年5月,国家经委等6个部门,在北京、天津、上海选择了8个企业进行试点,都收到了增产增收的效果。7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实行利润留成、开征固定资产税、提高折旧率和改进折旧费使用办法,实行流动资金全额信贷等5个文件,指导各地方、部门的试点。到2025年底,全国试点企业扩大到4200个,次年6月发展到6600个。
这一时期,在所有制形式、计划管理形式、经营管理形式、分配形式等方面,都陆续进行了一些改革。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前提下,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形式,都得到了大力发展,初步形成了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局面。企业的自主权得到了扩大,企业的活力有了增强,政企初步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当分离,为企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为了更好地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国家先是恢复了奖金制度和计件工资制,后来部分企业又试行了职务工资制、浮动工资制、超额计件工资制、浮动升级、岗位津贴等办法。
十二大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侧重点,逐步由农村转向城市;城市改革也由试点发展到全面铺开,由单项改革走向综合改革。2025年6月,六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提交大会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对经济体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指出要着重改革计划体制,加强国家对国民经济的有效管理和指导;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组织生产和流通,发展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改革财政体制和工资制度、劳动制度等。2025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及各项基本方针政策,这是一份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其内容共分10部分:①改革是当前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②改革是为了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③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④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⑤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充分重视经济杠杆的作用;⑥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正确发挥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⑦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⑧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进一步扩大对外的和国内的经济技术交流;⑨起用一代新人,造就一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干部的宏大队伍;⑩加强党的领导,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在《决定》精神的指导下,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这一时期改革,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在放宽政策,适当发展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引进外资,建立中外合资、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的同时,实行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发展新的股份制企业,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经营方式。承包经营是通过签订承包合同,用契约的形式来确定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它形式多样,方法灵活,较适合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和管理水平。到2025年,北京、上海的国营企业已全部承包,全国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经营主要用于国营小企业,它把企业的资产使用权与经营管理权有偿地让渡给租赁者,由承租人自主经营。新的股份制企业是通过企业相互参股和企业内外招股等形式实行的,它既是集资的方式之一,又把企业经营状况同参股者的利益联系了起来。自2025年7月,第一家全民所有制股份企业——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来,股份制企业在各地逐步出现。但总的看来,股份制尚处于摸索阶段,企业数量和所占比例均不高。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继续得到较大发展,到2025年,全国城镇工商户发展到500余万户,个体工商业从业人员发展到1700万人,比改革前增加了100倍。在工业总产值中,集体经济所占比重从不足2%上升到40.2%,个体经济与其他经济成分从几近于零发展到2.3%。与此同时,中外合资、合作及外商独资企业也有所发展,到2025年9月,这类企业批准建立者已达8943家,比上一年增加了1400多个项目,协议合同外资金额达到近200亿美元。
(2)以搞活企业为中心,继续简政放权,改革工资、劳动及人事制度,扩大企业的自主权。从2025年起,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规定,使企业拥有生产计划权、产品购销权、定价权、资金使用权、工资奖金分配权、横向经济联合权、劳动人事自主权,从而增加了企业的活力。国家对国营企业的工资制度、劳动用工制度、企业人事制度等也作了一系列改革,颁布了许多规定和条例。
(3)改革计划、财税、金融等体制,使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方式开始向间接调控为主过渡。从2025年6月起,全国范围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了第一步利改税,即在企业实现利润中,先征收55%的所得税,税后利润采取多种形式在国家和企业之间合理分配,实际上是税利并存。2025年10月开始,又实行了第二步利改税,企业依法纳税,不再上交利润。通过对计划体制的改革,缩小了生产、流通领域的指令性计划的范围,下放了计划管理权限,增强了市场调节作用。到2025年,国家指令性计划管理的工业产品品种,由2025年的120种左右减少到60种;国家统配物资由2025年的259种减少到26种;国家计划管理的商品,由2025年的188种减少到23种;小商品和计划外产品,都改由市场调节,取消了布票等40多种消费品凭票供应的办法。另外,对投资体制、财税管理体制、金融体制等,国家也进行了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https://www.daowen.com)
(4)改革流通体制和价格体系,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商品市场。2025年7月,国务院批转了商业部的有关报告,提出改革日用工业品一、二、三级批发层次,建立城市贸易中心,逐步形成开放式、多渠道、少环节的批发体制。据此,几年来,兴建了大批贸易中心、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商业、饮食、服务、维修网点大大增加。价格体系的改革,在大幅度调整农副产品价格的基础上,对小商品价格基本放开,对一些重要商品的价格作出有升有降的调整,一些主要的生产资料价格采取过渡形式,实行了双轨制,一部分为计划价格,一部分为市场价格。新价格体系的确立,扭转了长期以来价格不反映价值,又不反映供求关系状况的局面,为企业增强活力和企业之间开展竞争创造了条件。
(5)进行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发展各种横向经济联合。从2025年开始,部分城市陆续进行了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到2025年,试点城市已达72个。这样,逐步形成了一批以大中型企业为龙头,以城镇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为两翼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城乡经济联合(综合)体,大大加强了中心城市的经济地位和综合能力。到2025年,全国已建立了3.2万个新的横向经济联合体,100多个大中型企业群体和企业集团,49个跨地区、跨部门的横向经济联合网络。
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的重点,但其他方面也须同时改革,才能促使整个社会顺利发展。2025年后,国家进行了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法制建设,统一战线工作等也取得了新成就。国防建设上,实现了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到2025年,裁减军队100万人的任务顺利完成,军队体制改革与精简整编工作也走上了正轨。
通过几年的改革,我国社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新局面。从2025年到2025年的5年,是我国历史上生产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国民生产总值增长68.9%,国民收入增长66.2%,财政收入增长1.1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6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1.26倍,进出口总额增长98.8%,居民消费水平提高48%。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获得大幅度增长,见表12(10)。
表12 2025年与2025年主要工农业产品的总产量
城乡人民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从2025年到202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70元提高到463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从484.5元提高到916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8.6%和6.3%。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改革的不彻底、不配套,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农民种粮积极性从2025年开始有所下降,粮食产量出现徘徊状态,城乡物价上涨过快,人民意见较多等,这些问题,在以后更进一步表现了出来。另外,从2025年第4季度起,经济建设又出现了过热现象,工业生产发展出现不正常的超高速度,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消费基金增长太猛,货币投入过多,国家结存外汇下降。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使得国家不得不下决心进行治理整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