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一个新里程碑,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新兴科学。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形成,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于2025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是心理学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结果。就心理学自身的发展来说,消极心理学只看到人的心理问题和外在世界的不良事件与恶劣环境,把心理学的目的定位于消除人心理和社会的各种问题,期望问题被消除的同时也给人类和人类社会带来繁荣。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情绪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方面。
(一)积极的情绪和体验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快乐(happiness)、爱(love)等,都成了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热点。当然,积极情绪并不是完全分离的,众多积极情绪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如Susan.E曾对7个被试的多种积极情绪进行了连续98个晚上的持续追踪,结果发现积极情绪间存在着一致的同步关系:体验到任何一种积极情绪的同时也能体验到其他的积极情绪。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自己对于本身的快乐和生活质量等“幸福感”指标的感觉。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而现在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兴趣,最近十年间这方面的研究甚多,其中有相当多的部分集中在生活事件和人格因素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这一领域,也有一部分是金钱与主观幸福之间关系的研究。
快乐这种积极情绪也是积极心理学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Lyubomirsky比较了那些快乐的和不快乐的人,发现他们在认知、判断、动机和策略上都有所不同,并且这种不同经常是自动化的,并未被意识到。不快乐的人对与他人比较的信息比较敏感。快乐与金钱的关系、快乐与信仰的关系以及快乐随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等方面也有不少研究。(https://www.daowen.com)
(二)积极的人格特征
在积极心理学中,积极的人格特征(positive personality)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兴趣。Hillson和Marie在问卷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一是正性的利己特征,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coping)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全新的东西,在以前的心理学研究中就已经存在积极心理学的元素,只是在20和21世纪的交替之际这些元素才被整合在一起。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张厚粲指出:“人文关怀是21世纪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学的繁荣与发展是实现人文关怀的必由之路。”传统心理学的实践表明,它并不能真正实现人文关怀,而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积极心理学可以说是在对传统消极心理学的反抗中产生的,它对传统心理学的反抗并不是主要针对其内容,也不是主要针对其研究方法,而是主要反对传统心理学主要研究人性中消极的一面,忽视了更多的心理学本来应该关心的内容,限制了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
[1] 参阅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心理科学》2025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