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干热河谷甜玉米种植株距和灌水量对生产的影响研究

干热河谷甜玉米种植株距和灌水量对生产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干热河谷甜玉米种植普遍存在种植株距和灌水量太大,而群体经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因此,在元谋干热河谷开展种植株距和灌水量对甜玉米生物量及产量影响方面的研究,明确甜玉米生产适宜的行距和灌水量,优化区域传统耕作方式中栽培密度和农田水管理方式,为当地以及相似地区甜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用甜玉米鲜果穗质量计算其经济产量。

干热河谷甜玉米种植株距和灌水量对生产的影响研究

(1)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国农业面临农业用水效率低、耕地资源减少及粮食需求量增加等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高产节水农业是必由之路。密植是农业增产的重要途径之一,密度是影响单位面积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高密度条件下,现代品种产量优势明显(白彩云等,2010;戴明宏等,2011),世界玉米高产纪录均为高密度群体下实现的,美国玉米高产纪录田收获密度为10.9万株·hm-2,而中国玉米高产纪录最大密度仅为7.0万株·hm-2(李淑华等,2013)。由此可见,合理增加群体密度是获得高产的关键措施。调控有限灌水量以提高光合产物向产量转化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是实现高产节水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Rasool等研究认为充分的水分供应能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生物量和产量(Rasool R et al,2010),然而充足的水分供应降低了农业用水效率,加剧农业水资源短缺。调控有限灌水量在作物生育期内的最优分配,强化作物的同化能力(李建查等,2018),促进生育期后期光合产物的运转与分配,提高所需收获的产量而舍弃部分营养器官的生长量和总生物量(庞秀明等,2005),提高光合产物向经济产量转化的效率(康绍忠等,1998;李建查等,2019),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实现高产节水农业。水分和密度是影响单位面积作物产量的2个重要因素,而且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通过适当调整灌水量并结合适宜的种植密度有可能是实现农业增产稳产高效目标较为简便可行的途径之一。

生物量及其分配是植物最基本的生物学特征和功能性状之一,对其研究是了解植物结构与功能的有效手段,对农田生态系统作物节水增产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最优分配理论认为(McCarthy M C et al,2007),植物通过自我调节光合产物在各器官中的分配,倾向于将自身的代谢产物优先地分配到限制性资源获得能力较强的器官中,促进植物尽可能多地获得限制性资源,保障其生存和繁殖,最终导致植物个体各器官间光合产物分配的不均衡。例如,当光资源匮乏时,植物将向茎和叶多输送光合产物以促进光合作用;当土壤中的营养和水分不足时,植物更多地向地下器官增加同化物的分配来确保所需(Gleeson S K et al,1990)。异速生长分配理论认为(Brown J H et al,2005),生物量的分配最根本的是受到植物个体大小的制约,生物体各器官的大小和功能随着个体大小的变化而变化。例如,植物繁殖器官生物量受植株个体大小的制约(牛克昌等,2006)。水分和密度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是生态学探讨的热点,也是农业节水增产研究的重点之一,基于植物最优分配理论和异速生长分配理论,对不同水分和密度条件下的作物个体生物量分配格局进行探究,阐明种植密度、灌水量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各器官生物量与个体大小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器官生物量相互之间的关系,揭示植株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制约因素,为农业节水增产提供理论依据。

甜玉米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优势高效作物之一(罗军等,2014)。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甜玉米生产促进了干热河谷农产品向高产、优质、高效等方面发展,区域甜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经济效益逐年提高。但干热河谷甜玉米种植普遍存在种植株距和灌水量太大,而群体经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种植株距和灌水量是影响干热河谷甜玉米群体经济产量形成的2个重要因素,株距直接决定了甜玉米种植密度,合理的植株密度是实现甜玉米高产高效的基础,然而干热河谷甜玉米个体生物量及分配、群体经济产量及灌溉水利用效率对株距和灌水量双因子的响应机制的研究鲜见报道。因此,在元谋干热河谷开展种植株距和灌水量对甜玉米生物量及产量影响方面的研究,明确甜玉米生产适宜的行距和灌水量,优化区域传统耕作方式中栽培密度和农田水管理方式,为当地以及相似地区甜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2)材料与方法

供试甜玉米品种为正甜68,于2020年1月6日移栽,4月27日收获。采用大垄双行种植方式,垄宽为100cm,行距为60cm。试验设3个株距:20cm、30cm、40cm;3个灌水量:215m3·hm-2、265m3·hm-2、365m3·hm-2。采用完全区组设计,每个处理3个重复,共27个小区,小区面积为60m2(12m×5m),每个小区安装一个水表。生育期甜玉米纯氮施用量为232kg·hm-2,以纯氮60%、P2O5128kg·hm-2和K2O 128kg·hm-2为底肥(复合肥N∶P2O5∶K2O=15∶15∶15),拔节期和抽穗期均随水滴施纯氮20%为追肥(尿素N46%)。化肥管理、农药管理等其他田间管理措施均一致。

在甜玉米采收期,每个小区随机选取5株代表性植株,按照茎、叶、果穗分类测定鲜重(精确到0.01g),然后分别装入纸袋,放入105℃条件下烘箱杀青30min后,在75℃条件下恒温烘干至恒量后测定生物量(精确到0.01g)。用甜玉米鲜果穗质量计算其经济产量。

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器官生物量/地上总生物量,即各器官生物量质量分数。茎比例、叶比例和果穗比例分别为茎生物量、叶生物量和果穗生物量占地上总生物量的比例。灌溉水利用效率(kg·m-3)为甜玉米群体经济产量即果穗鲜重(kg·hm-2)与单位面积灌水量(m3·hm-2)的比值。

采用异速生长指数比较采收期甜玉米个体茎—地上总生物量、叶—地上总生物量、果穗—地上总生物量的异速生长关系,其计算公式为lgy=lgb+algx,其中,x和y分别为甜玉米地上生物量和各部分生物量;b为性状关系的截距;a为斜率,即异速生长指数(即植株生物量每增加单位质量,各器官生物量增加的速率)(范高华等,2018)。当a=1时,表示x和y为等速生长;当a>1时,表示y生长程度大于x;当a<1时,表示y生长程度小于x。

采用Spss 19.0多元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处理对甜玉米个体生物量、群体经济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通过Spss 19.0因子分析对甜玉米叶鲜重、茎鲜重、果穗鲜重、叶生物量、茎生物量、果穗生物量、总生物量、茎比例、叶比例和果穗比例进行主成分分析。

(3)结果与分析

通过多元方差分析(表5-10)发现,株距对甜玉米个体茎鲜重、茎生物量、总生物量、茎含水率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对叶生物量、叶含水率的影响达显著水平;灌水量对甜玉米个体茎生物量和茎比例的影响极显著,对茎鲜重和叶含水率的影响显著;株距与灌水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甜玉米个体茎比例和果穗比例的影响达显著水平。

表5-10 株距、灌水量及其交互作用对甜玉米个体生物量特征的方差分析(F值)

注:*:P<0.05;**:P<0.01,下同

株距和灌水量对甜玉米个体生物量及产量的影响不同。株距对甜玉米个体茎鲜重、果穗鲜重、叶生物量、茎生物量、果穗生物量、总生物量、叶含水率和茎含水率的影响显著,对叶鲜重、果穗含水率、叶比例、茎比例和果穗比例的影响不明显(表5-11)。随着株距增加,甜玉米个体茎鲜重、果穗鲜重、叶生物量、茎生物量、果穗生物量、总生物量均呈现明显增加趋势,株距为40cm时,甜玉米获得最大个体茎鲜重、果穗鲜重、叶生物量、茎生物量、果穗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株距为30cm时,甜玉米的叶含水率和茎含水率最高,株距为30cm的甜玉米叶含水率显著高于株距为40cm的,株距为30cm与株距为20cm的叶含水率差异不显著,株距为20cm与株距为40cm的叶含水率差异也不显著;株距为30cm的甜玉米茎含水率显著高于株距为40cm和株距为20cm的。

表5-11 不同株距对甜玉米个体生物量特征的影响

注:同列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下同

灌水量对甜玉米个体茎鲜重、茎生物量、叶含水率、茎含水率、叶比例和茎比例的影响显著,对叶鲜重、果穗鲜重、叶生物量、果穗生物量、总生物量、果穗含水率和果穗比例的影响不显著(表5-12)。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甜玉米个体茎鲜重、茎生物量、茎比例显著增加,叶含水率、茎含水率和茎比例先增加后减少。灌水量为365m3·hm-2时,甜玉米获得最大个体茎鲜重、茎生物量、和茎比例;灌水量为265m3·hm-2时,甜玉米获得最大个体叶含水率、茎含水率、和叶比例。

表5-12 不同灌水量对甜玉米个体生物量特征的影响

由于株距与灌水量对甜玉米个体生物量特征存在交互作用,分析株距与灌水量配置对甜玉米个体生物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365m3·hm-2×40cm配置的甜玉米个体叶鲜重、茎鲜重、果穗鲜重、叶生物量、茎生物量、果穗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显著最高;其果穗比例较高,仅次于215m3·hm-2×30cm、215m3·hm-2×40cm、265m3·hm-2×20cm,但4种配置之间差异均不显著,且4种配置均显著高于其他配置。不同株距、不同灌水量、不同株距与灌水量配置下,均发现甜玉米个体茎比例>果穗比例>叶比例,但是215m3·hm-2×30cm配置的甜玉米个体果穗比例>茎比例>叶比例。不同株距与灌水量配置的叶含水率、茎含水率、果穗含水率、叶比例、茎比例和果穗比例变化趋势不明显,215m3·hm-2×30cm、265m3·hm-2×20cm、265m3·hm-2×40cm的叶含水率明显最高,215m3·hm-2×30cm、265m3·hm-2×30cm、365m3·hm-2×30cm的茎含水率明显最高,365m3·hm-2×30cm的果穗含水率明显最高,215m3·hm-2×20cm、265m3·hm-2×30cm、265m3·hm-2×40cm的叶比例明显最高,365m3·hm-2×30cm的茎比例明显最高,215m3·hm-2×30cm、215m3·hm-2×40cm、265m3·hm-2×20cm、365m3·hm-2×40cm的果穗比例明显最高。

表5-13 株距与灌水量配置对甜玉米个体生物量特征的影响

根据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提取得到3个主成分,主成分1、主成分2和主成分3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6.69%、18.21%、12.22%(表5-14),3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7.12%,即提取的3个主成分可以解释全部指标87.12%的信息,可认为3个主成分基本反映了13个指标所涵盖的大部分信息,可以用来反映甜玉米植株生物量特征的变异性。从各主成分的载荷可以看出(表5-15),3个主成分可以解释>90%的指标有果穗生物量和总生物量;>80%的指标有叶鲜重、果穗鲜重、叶生物量和叶比例;>70%的指标有茎鲜重、茎生物量、叶含水率、茎含水率、果穗比例;>60%的指标有果穗含水率和茎比例。各主成分得分及综合得分显示(表5-16),365m3·hm-2×40cm综合得分最高,表明该处理可以获得较好甜玉米个体生物量特征。根据主成分1、主成分2、主成分3的得分计算各组试验生物量特征的综合得分F,计算公式为:F=(0.5669×F1+0.1821×F2+0.1222×F3)/0.8712(式中F1、F2和F3为主成分1、主成分2和主成分3的得分)。(www.daowen.com)

表5-14 主成分的特征根及贡献率

表5-15 生物量特征指标在各主成分中的因子负荷量

表5-16 生物量特征指标主成分得分及综合得分

甜玉米个体的叶、茎和繁殖器官生物量与个体大小之间,呈极显著的异速关系,其中繁殖器官生物量与个体大小之间的异速生长指数最高,茎次之,叶最低。随着种植株距增大,叶—地上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指数逐渐减小,甜玉米叶—地上生物量异速生长指数在株距为20cm时最大,株距为40cm时最小;茎—地上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指数先减小后增大,甜玉米茎—地上生物量异速生长指数在株距为20cm时最大,株距为30cm时最小;果穗—地上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指数先增大后减小,甜玉米果穗—地上生物量异速生长指数在株距30cm时最大,株距为40cm时次之,株距为20cm时最小;可见株距为30cm时,甜玉米植株减少茎的生物量分配,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收获器官果穗中,增加甜玉米个体经济产量;株距为40cm时,甜玉米植株减少叶的生物量分配,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收获器官果穗中,增加甜玉米个体经济产量。

随着灌水量增加,叶—地上生物量和茎—地上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指数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甜玉米叶—地上生物量和茎—地上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指数均在灌水量为215m3·hm-2时最大,灌水量为265m3·hm-2时最小;果穗—地上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指数先增大后减小,灌水量为265m3·hm-2的甜玉米果穗—地上生物量异速生长指数最大;可见灌水量为265m3·hm-2时,甜玉米植株减少叶和茎的生物量分配,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生殖器官果穗中,增加甜玉米个体经济产量。

不同株距与灌水量配置下甜玉米叶—地上生物量、茎—地上生物量、果穗—地上生物量异速生长指数存在差异(表5-17)。215m3·hm-2×20cm甜玉米叶—地上生物量、茎—地上生物量异速生长指数最大,而果穗—地上生物量异速生长指数最小,此时甜玉米植株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叶和茎中,从而降低了果穗的生物量分配,进而降低甜玉米个体经济产量;265m3·hm-2×30cm甜玉米叶—地上生物量、茎—地上生物量异速生长指数较小,而果穗—地上生物量异速生长指数最大,此时甜玉米植株生物量分配到叶和茎中的较少,而分配到果穗中的生物量最多,进而提高了甜玉米个体经济产量;365m3·hm-2×40cm甜玉米叶—地上生物量、茎—地上生物量异速生长指数最小,而果穗—地上生物量异速生长指数较大,此时甜玉米植株生物量分配到叶和茎中的最少,而分配到果穗中的生物量较多,进而提高了甜玉米个体经济产量。

表5-17 不同处理下甜玉米个体叶、茎、果穗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的异速生长关系

续表5-17

随着种植株距增大,甜玉米个体经济产量明显增加,株距为40cm的甜玉米个体经济产量最高,显著高于株距为20cm的,株距为30cm与40cm之间的甜玉米个体经济产量差异不显著;甜玉米群体经济产量随着株距增大明显降低,株距为20cm的甜玉米群体经济产量最高,并且显著高于株距为30cm和40cm的,株距为30cm与40cm之间的甜玉米群体经济产量差异不显著;甜玉米群体灌溉水利用效率呈现降低趋势,株距为20cm的甜玉米群体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并且显著高于株距为30cm和40cm的,株距为30cm与40cm之间的甜玉米群体灌溉水利用效率差异不显著。

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群体灌溉定额明显增加,灌水量215m3·hm-2时,群体灌溉定额显著最低,灌水量265m3·hm-2次之;个体经济产量、群体经济产量、群体灌溉水利用效率均随灌水量的增加变化不显著;灌水量为365m3·hm-2时甜玉米个体经济产量较高,灌水量为265m3·hm-2次之;灌水量为265m3·hm-2时甜玉米群体经济产量较高,灌水量为365m3·hm-2次之;灌水量为215m3·hm-2时甜玉米群体灌溉水利用效率较高,灌水量为265m3·hm-2次之。

不同株距与灌水量配置对甜玉米个体灌溉定额、群体灌溉定额、个体经济产量、群体经济产量和群体灌溉水利用效率影响均达显著水平(表5-18)。215m3·hm-2×20cm甜玉米个体灌水定额、群体灌水定额、个体经济产量均显著最低;群体经济产量仅次于265m3·hm-2×20cm和365m3·hm-2×20cm,分别比265m3·hm-2×20cm和365m3·hm-2×20cm低17.41%和7.24%;群体灌溉水利用效率仅次于265m3·hm-2×20cm,比265m3·hm-2×20cm低7.39%。265m3·hm-2×20cm甜玉米个体灌水定额、群体灌水定额和个体经济产量均略高于215m3·hm-2×20cm,但是群体经济产量和群体灌溉水利用效率均最高;365m3·hm-2×40cm甜玉米个体灌水定额、群体灌水定额和个体经济产量均最高,但是群体经济产量最低,比265m3·hm-2×20cm低41.44%,群体灌溉水利用效率较低,比265m3·hm-2×20cm低44.32%。

表5-18 不同处理下甜玉米群体经济产量及灌溉水利用效率

(4)讨论

干物质积累和分配是评价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高的干物质累积量和高的收获器官生物量分配是获得作物高产的重要物质基础(李向岭等,2010)。蒋飞等研究表明,密度越大,个体的干物质累积量、个体产量均减少(蒋飞等,2011)。本研究发现,株距为40cm时,甜玉米获得最大个体生物量特征值,叶—地上总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指数最小,茎—地上总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指数较小,果穗—地上总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指数较大;此时,甜玉米密度较低,植物不受资源竞争抑制,能够正常生长,积累较多的生物量,形成较大植株个体,随着个体增大,个体对各器官进行权衡,将生物量更多的分配到果穗繁殖器官;而株距较小时,密度较高,植株激烈竞争光照、空间、水分和养分等短缺资源,为了保证生存,将更多生物量分配给茎和叶等能够产生同化物的营养器官,以最大化进行光合作用,提供植株生存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从而降低繁殖生物量分配,这与张凤霞等研究结果一致(蒋飞等,2011)。甜玉米个体的叶、茎和繁殖器官生物量与个体大小之间呈现极显著的异速关系,其中繁殖器官生物量与个体大小之间异速生长指数最高,茎次之,叶最低,甜玉米株距越大,种植密度越低,个体越大,植株便将分配越多的生物量给果穗繁殖器官,提高甜玉米个体产量,这与张凤霞等研究结果一致(张凤霞,2016)。这表明甜玉米个体生物量的分配是受株距和个体大小制约的,40cm株距更适合甜玉米个体的生长和果穗生物量的分配。

植物个体根、茎、叶、果实等不同器官之间的生长速率存在差异性,即各个器官生物量占个体总生物量的比例不一致的现象称为植物个体的异速生长(徐高福等,1998)。有研究表明,作物成熟期的叶等非繁殖器官与个体地上生物量之间的异速生长指数在3/4与1之间,而对繁殖生物量的分配比重远大于其他各组织器官,异速生长指数在1到3/2之间(Price C A et al,2007),如玉米叶—地上总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指数为0.647(约2/3),茎—地上总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指数为0.802(约3/4)(董传聪,2017)。本研究发现,灌水量为215m3·hm-2和365m3·hm-2时,叶—地上总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指数为约为2/3,茎—地上总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指数约为3/4,果穗—地上总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指数约为1到3/2之间;灌水量为265m3·hm-2时,叶—地上总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指数小于2/3,茎—地上总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指数小于3/4,果穗—地上总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指数最大为1.799,此时甜玉米减少生物量向茎、叶分配,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果穗中。本研究发现,随着灌水量增加,甜玉米个体茎生物量及其比例显著增加,但灌水量对叶、果穗和地上生物量影响不显著,这与禾本科植物茎对生殖器官物质再分配充分发挥着碳源功能(段留生等,1998)有关,在水资源充足环境中,植株把更多的物质能量分配给了茎,便于作物后期将茎储存的物质能量转运到繁殖器官,提高繁殖器官生物量。张恒嘉等对甘肃河西走廊中段临泽县玉米进行研究发现,膜下灌溉量为8974m3·hm-2甜玉米地上部生物量最高(张恒嘉等,2017),这与本研究单次灌水量365m3·hm-2时(灌溉量为8737m3·hm-2),甜玉米个体果穗、地上总生物量均较大的结果一致。这表明甜玉米个体生物量的分配受灌水量和个体大小的制约,充足的灌水量365m3·hm-2更适合甜玉米个体的生长,265m3·hm-2的灌水量更有利于甜玉米果穗生物量分配。株距和灌水量对甜玉米生物量及产量存在交互作用,365m3·hm-2×40cm配置的甜玉米个体生物量特征值显著最高;叶、茎—地上总生物量异速生长指数均最小,而果穗—地上总生物量异速生长指数较大,同时,365m3·hm-2×40cm配置的个体生物量特征的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最高。这表明,365m3·hm-2×40cm配置甜玉米减少生物量向茎、叶分配,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果穗中,获得最大个体生物量和个体产量,同时,甜玉米个体生物量分配符合最优分配理论和异速生长理论。

株距较大时,植株对光、空间资源和各种营养元素的竞争很微弱甚至没有竞争,但正是由于彼此间距大,也导致水分蒸发较为强烈,水分利用效率较低;随株距减小,种群密度增大,冠层相应增加,使水分的蒸发迅速降低,水分利用效率得到提高,此时作物彼此对空间等其他资源的竞争依然微弱;随密度进一步增加,甚至彼此拥挤,冠层重叠严重,作物对空间资源、光资源以及各种土壤元素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虽然蒸发的水分更少,但此时作物对各种资源尤其是光资源和空间资源的竞争激烈,导致群体产量下降,水分利用效率降低。适当提高种植密度能提高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但密度过高会导致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降低,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达到最高的适宜密度为7.5~8.25万株·hm-2(高繁,2018),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随着种植株距增大,甜玉米群体经济产量明显降低,群体灌溉水利用效率呈现降低趋势,株距为20cm(密度为7.92万株·hm-2)的甜玉米群体经济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均最高。Braunworth Jr W S等(1988)研究表明,在不低于最大灌水量的50%时甜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通常无显著下降,既能节水又能保持较高的产量和品质,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群体经济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变化均不显著。265m3·hm-2×20cm配置甜玉米群体经济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均最高。

自然选择的核心是生存竞争,其结果产生个体优势,而人工选择的方向是群体优势,其目标是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作物是典型的人工选择的产物,作物生产就是一个群体过程,研究作物的生产过程就应当以降低个体的竞争能力和提高收获器官分配为主,以使群体具有较高的经济产量(赵松岭等,2001)。提高作物产量,需要考虑竞争—密度效应,从合理设置密度和增加个体大小两方面同时进行(杨罗锦等,2012)。作物生产是一个协调作物与环境关系的过程,要获得高产稳产,就必须协调作物与环境中的光、水、气和营养等关系(李春奇等,2010;慕自新等,2005),使个体和群体与环境相协调,以达到最优化。有研究表明,就个体而言,低种植密度下,田间光照和养分供应充足,植株个体生长发育良好,获得较大个体生物量;高种植密度下,植株争夺外界环境有限的光照、水分、营养等因子,最终导致个体生长受限,植株个体生物量较少;就群体而言,在一定的范围内,低种植密度下虽然个体生物量和产量均较高,但是单位面积上的株数较少,最终产量水平不高;而高种植密度下,虽然个体产量有所下降,但是单位面积的植株数量较大,最终产量较高(汪波等,2020),但当密度超过一定限度后则产量逐渐降低(张洪生等,2009;宋振伟等,2012)。汪波等(2020)对鲜食糯玉米研究发现,个体干物质量和产量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而群体产量则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鲜果穗产量最高的种植密度为8万株·hm-2,这与本研究干热河谷甜玉米高产的适宜种植株距为20cm(密度为7.92万株·hm-2)的结果一致。

(5)结论

研究不同株距与灌水量对甜玉米生物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甜玉米个体生物量的分配受株距、灌水量和个体大小的制约,40cm株距更适合甜玉米个体的生长和果穗生物量的分配,充足的灌水量365m3·hm-2更适合甜玉米个体的生长,265m3·hm-2的灌水量更有利于甜玉米果穗生物量分配。365m3·hm-2×40cm配置甜玉米减少生物量向茎、叶分配,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果穗中,获得最大个体生物量和个体产量,同时,甜玉米个体生物量分配符合最优分配理论和异速生长理论。干热河谷甜玉米高产的适宜种植株距为20cm(密度为7.92万株·hm-2),265m3·hm-2×20cm(灌溉定额为8277m3·hm-2)配置甜玉米群体经济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均最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