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作出决策是决策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

作出决策是决策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出决策是整个决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在作出任何决策之前,必须清楚地界定事件的界限。随着省委、省政府对汾河治理的重视,县委、县政府决定搭乘这趟快车,彻底改变这一状况。于是,围绕治理汾河这一重大问题的决策过程便开始了。

作出决策是决策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

作出决策是整个决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领导者掌握决策方法、增进决策效率和提高决策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1.决策的需要:弄清问题的关键

正确判断问题的关键所在对决策而言关系重大。在作出任何决策之前,必须清楚地界定事件的界限。这同时也意味着要弄清楚谁与此事有关,也意味着要分析这些人与此事件究竟有什么关系。绝大多数决策是因为以下四个关键问题引发的:(1)混乱——必须采用最好的办法解决问题或突发事件;(2)机遇——决定抓住哪个机会以及如何抓住它们以推动组织的发展;(3)资源分配——必须公正地分配资源、人员和设备;(4)谈判——代表组织对外交涉。

2.确定参与决策的人选(参见表7-3)

表7-3 参与决策的类型、特点及其使用方法

3.与决策相关的要素分析

作决策时,要优先考虑重要的因素。常识和科学研究都告诉我们,在一件事情中,总有一些因素比其他因素更加重要。实际上,仅20%的行动就会产生80%的结果,这被称作帕累托(PARETO)最优规则,即80/20规则,或称“少数重要的和多数平凡的”原则。在决策时,要应用80/20规则来排列出你优先考虑的因素。当所有因素都是同等重要时,你应该给每一个因素同样的权重。同时,在决策过程中要把相关的因素分门别类进行处理。正确地按照优先次序把它们区分开来,并相应地分配时间和精力,可以保证一个决策的重要部分不是匆忙做出的。这样做还可以保证不重要的因素不会占用你太多的时间。

4.新想法与创造性思维:确定备选方案

领导者和管理者在确定备选方案时,依赖于其他人的智慧。彼得·圣吉(Peter Senge)认为,由于我们每一个人容易受到个人心智模式的制约,而难以放弃固有的思想观念。领导者能够通过收集和综合新想法而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行动计划是其重要责任。因此,新想法的产生,是决策过程中出现新曙光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当你寻求新思路的时候,要注意在幻想与现实之间保持平衡。然而,你的首次跨越来自他人的思想。新想法的产生来自对传统的挑战。因此,决策者为寻求具有创新性的方案,可以召集由3—8人组成的群体进行讨论,通过头脑风暴寻求新的想法,激发创造性的思维。这是一个追求数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允许对别人的想法提出质疑。在对所有新想法进行综合评估之后,就可以确定备选的行动计划了。确定备选行动计划是建立在对所有新想法进行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之上的。它包括缩小可选范围、罗列可选方案、缩小方案的数量等步骤。

5.信息收集与评估备选方案

当缩小选择范围之后,就应该着手进一步详细了解和研究这些方案,以便评估其有效性。要想正确评估备选方案的有效性,就必须寻找信息,以此作为拍板的基础。信息包括组织内部资源、个人资源、专家资源和网络媒介资源等。

【案例7-7】

信息收集过程中的两种思维方式

曾有英国与美国的两家鞋厂,各派一推销员到太平洋岛屿开辟市场。上岛后,两位推销员发现当地土著居民个个赤脚走路,没有一个人穿着鞋子,两位推销员各向本厂发回一封电报。一封是:“这个岛上的居民不穿鞋子,明日我搭头班飞机回来。”而另一封是:“这个岛上的人都还没有穿上鞋子,市场潜力很大,我拟常驻此岛。”后者很快打开市场。这个案例说明,信息分析的关键是分析者的素质和思维方式。上述案例就是一个运用逆向思维(或反向思维)分析信息的例证。(www.daowen.com)

成功的领导者往往会采用以下四个标准来评估备选方案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合法性:方案是否合乎国内和国际的法律规定。

合乎伦理:备选方案是否是合乎伦理道德的,是否会对某些利益集团和社会团体带来不必要的损害。

经济可行性:即对备选方案的成本效益分析。

实用性: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确定他们是否拥有实施备选方案的资源和能力,并确保备选方案的实施不会影响到其他组织目标的实现。如果该备选方案对其他组织目标产生威胁,则证明该方案不具备实用性。

【案例7-8】

治理汾河中的多方案选优模式

20世纪90年代,山西汾河沿岸的治理汾河工程正在兴起。其中某县居于汾河河畔急转弯处。在历史上曾有多次水灾蔓延县城,水灾席卷全县六镇十八乡,县城受灾尤为严重。这里的地理位置是四面环山,一边靠水,东高西低,在历史上是兵家重镇,而全县就有65%的人口居住在低洼的旧城内。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曾多次治水,但水灾仍然不断。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资源的开发,汾河流域水源逐渐短缺,居民小区在沿河一带逐渐兴建,但汛期的一场暴雨却把小区毁于一旦。在这场水灾中,最为突出的是卷走了一对新婚夫妻,吓傻了一对正坐在卡车上谈情说爱的情侣。现在人们只要一看这对被吓傻的情侣,就开始谈论当年的那场水灾。以后县城的城区建设,都呈现出向东发展的态势。西边基本成为一片弃地。而旧县城低于新城百余米。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历届政府都治汾无功,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资源都无法合理支配。为此,全省都知道,该县资源丰富,土地富饶,却经常向上级乞讨。随着省委、省政府对汾河治理的重视,县委、县政府决定搭乘这趟快车,彻底改变这一状况。

于是,围绕治理汾河这一重大问题的决策过程便开始了。

一种方案是就河治河,把沿河带的河坝工程在汛期到来之前全部用水泥钢筋夯筑结实。该方案的缺点是:战线长,工期无法保证在汛期到来之前完成。第二种方案是在县城四十余里处向西南方向疏通河道,修筑水库。缺点是耗资大,财力不济。针对这两套方案,领导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一是把汾河河道全部建设为硬工程,存在一种隐患,沿河一带植被差,如有特大洪灾,河道时常淤积,而且建设硬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二是疏通河道,修筑水库,只能预防洪水高峰,但不解决县城的根本问题,包括旧城居民。

为此,汾河治理指挥部经过磋商,选择了第三套方案:旧城全部拆迁,实行位置提升,沿河一带掘疏河道,修筑一小型水库,用于储水防旱,该方案的优点是解决了县城千余年遗留下来的问题。缺点是:涉及面大,耗资也大。县委、县政府经过讨论,最后拍板选择第三套方案。同时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他们对旧城采取了以面积易面积、多余部分自己补贴的方案,对旧城建设采取了拍卖承包等方案,对各大沿河堤坝采取谁建设谁受益的方针。结果,不仅解决了这个县财政紧缺的问题,而且使之成为全省治理汾河的示范县和城区规划先进县。沿河两岸的蔬菜大户也迅速发展起来,农民的收入也迅速提高。

6.预测决策后果

决策后果包括决策所能取得的预期成效及其影响。因此,领导者不仅要关注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风险,而且还要评估决策对员工的影响。

7.作出最终决策和寻求支持

当准备工作都彻底完成之后,就可以做出最终决策了。做出决策是一项刚毅而果断的行为。一旦做出决策,就需要得到正式的认可与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