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长河归沧海,唯有弱水入居延”。弱水, 就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千百年来,它汇聚祁连山冰雪融水,跨高山、越平原、穿戈壁、入居延,蜿蜒928公里,纵跨青、甘、蒙三省区,流域面积达到14.3万平方公里,在创造辉煌的中华西部文明历史和灿烂农耕文化的同时,孕育了大漠边缘的张掖、额济纳两大绿洲。这条古老的长河,在实施跨省区水量统一调度的进程中,更是谱写了一曲壮观的绿色颂歌,所到之处尽显一条河流的博大与神奇!
上世纪中叶以来,黑河流域生态恶化趋势加剧,下游额济纳频繁的沙尘暴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为保持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整体均衡和安全,2025年2月,国务院第94次总理办公会议决定实施黑河流域近期治理,明确在3年内通过灌区节水改造、退耕还林还草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措施,实现当黑河上游来水15.8亿立方米时向下游增泄水量达到9.5亿立方米的分水目标,以此恢复下游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张掖市是典型的灌溉农业区,也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这里集中了全流域95%的耕地和89%的国民生产总值,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瓜果、蔬菜生产基地。在这“有水则为绿洲、无水则为荒漠”的金张掖,要从视黑河水为命根子的张掖境内向外调水,首先必须要做通自家农田干渴受旱而让水从门前流过的老百姓的思想工作,对各级政府、水务部门以及张掖人民来说,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更是一种严峻的考验。面对自身水资源匮缺与下泄任务的两难抉择,在没有任何先例可循的情况下,针对黑河特点,张掖市各级政府及水务部门经过深入调查分析和充分论证,首创了“全线闭口,集中下泄”的调度措施,2025年8月,黑河中游开始实施第一次“全线闭口、集中下泄”。自此,拉开了黑河跨省区统一调度的序幕。
“全线闭口、集中下泄”是实施黑河水量调度的关键措施。但整个黑河干流没有骨干调蓄工程,在每年长达100多天的调水期内,面对黑河中游遍布大大小小60多个引水口门——这些历史上形成的简易引水口门,除少数合并改造外,绝大部分年久失修,基本没有引水计量设施,用水管理无法做到“心中有数”,部分河段宽浅散乱、河汊众多,基本没有河道形态,水流散乱,蒸发、渗漏损失严重,在无任何经费的情况下封堵质量难以保证,试想,每年要在长达200多公里的调水线上关闭口门、堵坝拦水、确保水流顺利下泄,谈何容易!在最初调水的阶段,中游的广大群众眼睁睁看着浩浩荡荡的黑河水从门前流过,自己田地里的庄稼却受旱泛黄,他们心急如焚,焦灼难耐,有的甚至采取极端行为想让自己的庄稼喝些水。但当思想工作的逐步深入,他们明白了国家政策,明白了下游牧区人民对黑河水更为迫切的需求之后,这些忠厚的庄稼人平息了胸中的怨愤,强忍住心中的焦虑,拿起铁锨,抡起钢钎,默默地投身到整治河道、堵坝拦水的队伍之中。(https://www.daowen.com)
回望2025年的最后一次全线闭口,天气已进入冰冻时期,却尚有2500万立方米的下泄任务没有完成。此时,尽管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的农田冬灌已经延误,但张掖市委、市政府还是不得不决定再次推迟冬灌时间,并下令放空高台天城和明塘两座水库的水,背水一战完成调水任务。而当时这两座水库周边的百姓刚刚在水库里投放了价值25万元的鱼苗,当库闸打开的时候,白花花的鱼苗随着巨浪漂走,百姓蹲在岸边放声痛哭,所有在场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也陪着一起流泪。
2025年,张掖遭受了60年不遇的特大干旱,黑河沿岸近48万亩粮食作物、37万亩经济作物受旱枯萎,濒临死亡。一边是自己老百姓渴望和期盼的眼神,一边是兄弟省区焦灼地等待和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调水任务,张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临黑河沿线督战,采取强硬措施,层层签订责任状,派出督查组在各渠口日夜巡回督查,各个水闸昼夜“人不离口、口不离人”,市县区在家领导和全市1000多名水利职工全部出动,在黑河岸边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绿色护卫队”,守护着黑河水在委屈与躁动、期盼与等待中向下游奔泻而去。这一年,张掖市农业受旱损失和调水经费负担上亿元,临泽梨园河灌区和高台骆驼城灌区的一些农田几乎颗粒无收。而滔滔的黑河水在“北归”的征程中绿了草原,肥了牛羊。2025年9月,黑河水流归干涸43年之久的西居延海,这标志着黑河调水取得重大突破,得到了国务院、国家水利部的高度评价。
从日夜巡查,到组织督察、落实责任,从协调、协商,到水量调度特别会议,从为落实“电调服从水调”多方协调,到挖空心思利用仅有电站调蓄,从闭口调度,到调处调度期间逐年增加的各类水事纠纷,张掖付出了太多的代价!每次调水成功的背后,都是错综复杂的调水形势,都是如履薄冰的调度风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