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成果分享:跨国并购的动机及益处

成果分享:跨国并购的动机及益处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各国在投资领域的协调合作关系也不断加强,对跨国并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驱动作用。企业跨国并购的动机包括提升效率、跨国公司间利益重新分配,或者是代理人盲目扩张等。另外,跨国并购可以提高对所进入市场的控制有效程度。跨国并购可以降低母国企业进入东道国市场的成本。

成果分享:跨国并购的动机及益处

企业并购浪潮一轮接过一轮。国际金融危机后,新一轮跨国并购浪潮兴起,在亚太地区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国际化趋势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各国企业跳入了跨国并购的行列当中,其眼光延伸到了境外市场。全球战略取代了原来的国内战略,企业开始全球产业布局建立竞争优势,实现战略目标[4]

在中国采取全球战略的典型例子是被称为“并购王”的海航集团,这几年积极参与境外投资并购,实现国际化战略(参见表14-1)。

表14-1 海航集团境外并购一览表 [5]

商务部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教材编写组.中外企业跨国并购与股权投资比较[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9:40.

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动因,可分为外部环境的变动所带来的影响和企业内在的并购驱动因素。

(1)外部环境动因。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全球化趋势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从21世纪初开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企业间的竞争空前激烈,企业由简单的国内竞争转移到复杂的国际竞争。为了国际市场上能够占据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跨国并购、战略联盟视为制胜的关键

2016年2月4日,环太平洋经济伙伴协定(TPP)正式签署,意味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再度迅速的发展,各国的贸易壁垒降低,生产要素更加自由地流动,这些有利条件为跨国并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区域性集团所具有的对内凝聚性和对外排他性也促进了区域内成员国之间的企业并购活动[6]

科技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竞争优势从单纯的生产规模升级到了技术和研发领域。各国企业希望通过跨国并购来获得知识技术产品,或者与现有技术相结合以达到资源配置最优化,或者将该产品进行内部化以节省交易成本。中国正遵循着熊彼特周期。熊彼特(1939)认为,每个长周期包括6个中周期,每个中周期包括3个短周期;短周期约为40个月,中周期约为10年,长周期为48—60年(陈学彬,2012:68-78)。熊彼特的“破坏性创新”观点认为:先知先觉的具有冒险精神的企业家在追求超额利润的行为推动下,能引起社会效仿,引发信用投资增加,负债经营,推动过度投资,在其他经济环境设施没有跟进的前提下会导致经济过热;但随着新的基础设施、制度等配套服务环境的构筑和完善,新的一轮经济增长将开始发力。从1995年互联网商业化至今,才短短20年,中国的制造业(去库存的基钦周期)、资本市场(去杠杆的朱格拉周期)、房地产市场(去存量的库兹涅茨周期)都在中短期内交错登场完成了自己的辉煌使命;今天,互联网+的熊彼特经济周期拉开了序幕。美国苹果公司被称为最有创新能力的公司,但是基于获取高新技术成果、增强研发能力的考虑,每年仍然要跨国收购很多科技公司,如2013年并购以色列3D传感技术公司PrimeSense、加拿大地图数据公司Locationary、瑞典移动数据压缩公司Algo Trim,都是苹果公司在科技方面需要发散枝叶而实施的跨国并购。(www.daowen.com)

③投资环境。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董会决定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人民币成为SDR的第五种、第三大篮子货币,权重超过日元英镑。这一步有助于优化中国的投资环境,为“走出去”和“引进来”都加强了极大的便利。各国在投资领域的协调合作关系也不断加强,对跨国并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驱动作用。近几年来盛行的VIE就是一个巧妙利用投资环境来实行免税目的的企业结构,也称为“协议控制”,为企业所拥有的实际或潜在的经济来源,但是企业本身对此利益实体并无完全的控制权。

(2)企业内在动因。企业跨国并购的动机包括提升效率、跨国公司间利益重新分配,或者是代理人盲目扩张等。毫无疑问,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中谋求生存和繁荣是跨国兼并和收购的最重要的动机[7]

①速度经济性。按美国学者Chandler认为企业通过并购可以获得速度经济性。相比绿地投资,跨国并购无须重新建立企业,省略了在他国谈判、审批、动工建设等多个烦琐耗时的步骤,只需获得一个现成的企业从而迅速地投入生产,在融资、生产、经营、研发等领域获取规模扩张。同时,快速进入市场可以获得相对较多的市场份额,并在该行业获取垄断优势,进而谋取高额利润,或者在本国市场被竞争对手所击败的情况下,可以在东道国市场获取机会,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化工集团于2015年8月收购了意大利上市公司倍耐力约26.2%的普通股的股份,强化了中国化工集团在中国及欧美的轮胎业市场地位。倍耐力具备相当的世界影响力,是全球第五大轮胎制造商,中国化工通过收购倍耐力,仅可以提升品牌知名度,还能通过倍耐力欧洲企业的身份避免一些贸易摩擦,有效地扩大市场规模

②获取核心技术、专利知识产权。由于技术与知识产权之类的资产都有时间限定,因此切入市场的时机是跨国并购必须慎重考虑的战略,如果错过或判断失误,在不恰当的时机进入东道国市场,可能会给跨国公司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另外,跨国并购可以提高对所进入市场的控制有效程度。在东道国投资建立企业,达到盈利状态一般需要3年或以上,这期间市场风云变幻,优势可能改变;但是并购一家企业,达到预期生产能力所需花费的时间短得多,可以提前进入收获期且避免风险[8]。在医药生物行业内,为获取其他企业的药品等专利实施并购行为不胜枚举。

③成本降低。跨国并购可以降低母国企业进入东道国市场的成本。一方面,母国企业可以利用目标企业既有的资源、渠道、能力和市场来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另一方面,母国企业还能够通过跨国并购规避贸易壁垒,降低税收成本和贸易摩擦成本。以中国为例,政府给予对外投资居民企业税收减免的优惠,用来鼓励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为了避税目的而实施跨国并购的案例很多,比如2016年美国制药巨头辉瑞(Pfizer)企图用1 60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爱尔兰制药公司艾尔建(Allergan)。如果该收购成功,辉瑞可将公司注册地从美国变更为爱尔兰,公司税税率则将从35%变为12.5%,节约了大量成本。

④战略结构调整获取战略资源。通过跨国并购,跨国公司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自身所欠缺的战略性资源。中国是世界石油、天然气的进口大国,以2015年石油进口为例,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60%,随着经济发展,今后对自然资源提出的需求将更加强烈,中国企业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获取境外资源来保证国家的战略安全,而跨国并购就是重要的途径之一。例如,2013年中海油151亿美元收购了加拿大油气公司尼克森。

同时,近年形势又有所不同,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战略资源有了新的含义,高科技、品牌成为新的战略资源,中国对外并购行业分布大幅扩大,不再局限在能源领域,更加注重科技、商贸等方面[9]

⑤引进战略投资者改善公司治理水平。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可以为企业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中国的银行业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典型行业。1996年光大银行第一个引入亚洲开发银行作为其外资战略投资者,参与到本行的管理工作中。部分学者认为外国机构投资者可能并不会满足于拥有少数股权,他们的进入也可能造成恶性竞争,甚至会威胁到国家的金融安全。但总而言之,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引入对中国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是有积极影响的(参见表14-2)。

表14-2 中国银行业积极引入外资参与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