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现代港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ICT应用及优化分析

现代港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ICT应用及优化分析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BCT的应用实现了采集数据快速准确,加速了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和自动化的进程。RFID系统一般由电子标签和阅读器组成。RFID非常适合于物流系统的物料跟踪、运载工具和货架的识别,满足非接触式数据的采集和交换的需求,从而实现减少人工输入、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进一步加速了国际物流信息化的进程。GIS的强大功能在物流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促进物流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GIS的使用进一步加速了物流信息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进程。

现代港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ICT应用及优化分析

一、条形码技术

条形码技术(Bar Code Technology,BCT)是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它是在计算机的应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条形码是将宽度不等的多个黑条和空白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排列,用以表达一组信息的图形标识符。物品的商品名称、生产日期、制造厂家、生产国、图书分类号、邮件起止地点、类别及日期等许多信息都可以由条形码来标示出来,因而广泛地应用在图书管理、邮政管理、商品流通及银行系统等许多领域。条形码技术利用黑白条纹对光的反射率不同,使扫描光线产生不同的反射接收效果,形成可以传输的电子信息。BCT是迄今为止最经济、实用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具有五个优点。

(1)高可靠性。以出错率来衡量,键盘输入为三百分之一,光学字符识别技术为万分之一,而采用条形码技术则低于百万分之一。

(2)高效率。条形码的读取速度相当快,每秒大约40个字符。

(3)低成本。条形码技术设备投入相当少,只需要一小张贴纸,识别时也只需要构造简单的光学扫描仪,这样可以最大程度节约成本。

(4)易于制作和操作。条形码的编写很简单,有利于信息的标准化,使用方便。

(5)灵活实用。识别时可进行手工输入或采用自动化识别技术,有利于信息读取的自动化。

目前世界上常用的码制包括UPC条形码、EAN条形码、二五条形码及128条形码等多种条形码。其中EAN条形码是商品上最常使用的,也是我国采用的通用商品条形码。EAN条形码又分为EAN-13和EAN-8两种。EAN-13是EAN条形码的标准版,一般由前缀码、制造厂商代码、商品代码和校验码组成。其中,前缀码是用来标识国家或地区的代码,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赋码;制造厂商代码用来标识商品的制造厂商是哪一家,由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物品编码组织赋码(我国制造厂商代码由国家物品编码中心统一分配、统一注册);商品代码用来标识商品,由产品生产企业自己赋码,以保证该企业制造的不同商品编码都是唯一的;校验码负责校验前面12位代码的正误,只有1位。

条形码的识别需要扫描设备。扫描设备利用自身光源照射条形码,再利用光电转换器接受反射的光线,将反射光线的明暗转换成数字信号而后进行识别。常用的扫描设备有手持式扫描器、台式扫描器及激光快速扫描器等。放大倍率也影响着条形码的识别,需保证印刷精度以满足识别要求,否则将增大条形码识别难度和错误率。BCT的应用实现了采集数据快速准确,加速了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和自动化的进程。

二、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以无线信道作为传输媒体,利用射频信号的传输特性进行识别。

RFID系统一般由电子标签和阅读器组成。电子标签是承载数据使用的,其种类很多,有需要电源的,也有不需要电源的,使用频率和封装形式也各不相同;阅读器又称为读出装置,可以通过天线无接触地从电子标签中读取和识别数据,将采集到的数据传回计算机控制中心进行处理。

RFID系统的优点很多,主要包括不局限于视线、识别距离远、数据读写功能、数据存储功能、难以伪造并有一定智能性等。RFID非常适合于物流系统的物料跟踪、运载工具和货架的识别,满足非接触式数据的采集和交换的需求,从而实现减少人工输入、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进一步加速了国际物流信息化的进程。(www.daowen.com)

三、电子数据交换技术

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是指按照统一、公认的标准格式,将标准信息通过通信网络传输,在贸易伙伴的电子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自动处理的技术。EDI与普通电子邮件的区别在于它的信息交换是在两个或更多的企业或机构间进行。

使用EDI的主要优点有降低成本,降低了纸张文件的消费;方便高效,减少了许多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迅速准确,使得贸易双方能够以更迅速、有效的方式进行贸易,大大简化业务流程,使双方能充分利用各自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交流直接有效,可以进一步改善贸易双方的关系,有利于客户工厂、物流企业准确地进行决策分析,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EDI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对物流业的促进作用尤为明显。例如,运输过程中,采用EDI能实现货运单证的电子数据传输,港口可以及时做好准备,充分利用运输设备、仓位,为客户提供更高层次和更快捷的服务;仓储时,可加速货物的提取及周转,减缓仓储空间紧张的矛盾,从而提高仓库利用率等。EDI的使用进一步加速了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和网络化的进程。

四、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任务是对全球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GIS的覆盖面广,研究内容丰富,可将不同区域的GIS组合起来形成范围更加广泛的综合系统。

相比传统地图系统,GIS具有多维空间地理信息可视化、方便灵活的查询和信息交流、空间数据的分析和演算及信息叠加和融合等优点,可以通过数据的综合和分析实现地理空间过程演化的模拟和预测。

GIS的强大功能在物流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促进物流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通过GIS系统的空间数据运算能力,结合客户分布位置,配送网点位置和交通状况,可自动安排最优配送路线;利用GIS强大的地理数据功能,可提高物流分析技术等。GIS的使用进一步加速了物流信息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进程。

五、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是美国研制的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用户的GPS卫星信号接收机只需同时接收四颗以上卫星的信号,即可计算出用户的时间、位置和速度。

使用GPS的主要优势有:不受任何天气的影响;全球覆盖面广,覆盖率高达98%;精度高,七维定时定点定速;速度快、效率高;系统应用广泛、功能多;可实现移动定位。

通过GPS/GIS系统的结合使用,能够对物流实体在时空上的位置进行准确定位,物流企业可以实现对在途运输车辆的跟踪和监控,实时得到车辆的在途位置和状况信息,并进行适时的导航,实现对车辆的动态调度,提高物流效率。GPS的使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进一步加速了物流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的进程,使港口和物流企业在服务上、管理上登上了新的台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