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品牌钟爱的起源与心理学研究相关的发展史

品牌钟爱的起源与心理学研究相关的发展史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决定意味着将双方之间爱的关系视为一种短期的认知,承诺意味着期望长久的维持这种爱的关系的意愿。在品牌管理中,Carroll和Ahuvia基于消费者对物体的爱,第一次正式在文章中提出了品牌钟爱概念。总之,爱的理论是由心理学向消费领域、品牌管理领域不断演进而来的。在心理学领域,爱的关系包括认知和情感成分,并且爱已经涉及自我与他人联结及自我扩展。近几年,品牌钟爱研究才引起学者关注。

品牌钟爱的起源与心理学研究相关的发展史

“爱”在心理学文献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Sternberg(1986)提出爱情三元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爱的关系应包括亲密、激情、决定/承诺。亲密是一种亲近或连接感觉,它归属于一种情感。激情主要来源于对方给予激发的动机,从而引发不同形式的觉醒。决定和承诺主要来源于认知。决定意味着将双方之间爱的关系视为一种短期的认知,承诺意味着期望长久的维持这种爱的关系的意愿。根据Sternberg(1986)观点,只有亲密和激情,没有决定和承诺成分的爱,叫作浪漫的爱。其三元理论得到广泛运用,Sternberg(1997)开发新的爱的量表用于测量具有不同关系类型的爱,如对父母的爱、对朋友的爱等,而不仅仅是对配偶之间的爱的测量。

在消费学领域,Shimp和Madden(1988)根据Sternberg(1987)在心理学中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模式,首创性提出基于消费物体的热情,指出消费者与其消费物体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消费者极端热情”,并认为这种关系是单向的,不同于人际关系中爱是双向的。认为人际间爱包含三个维度,亲密性、激情性、决定(承诺),这三维度在消费者领域变成渴望、喜欢、决定(承诺)。现在利用这三维度形成了8种不同的消费者品牌关系,不喜欢、喜欢、迷恋、功能主义价值观、被抑制欲望、功利主义、被屈服欲望、忠诚。紧接着,Fournier和Mick(1999)提出了“消费者对物体的爱”的说法。随后西方学者对消费者—物品的爱进行广泛研究。爱常被用来理解消费者—物体之间的关系(Ahuvia,2005;Fournier,1998;Shimp & Madden,1988)。Ahuvia(1993),提出了自我整合理论来解析消费者对物体的爱。Ahuvia(2005)提出了爱不仅可以用来理解消费者—物体之间的关系,爱还可以运用于各种目标对象(地点、观点、宠物、消费对象、活动、品牌等)。还比较了人际间爱和对物体的爱,结果显示它们之间存在相似性,认为对物体的爱的感觉包括12种特征(卓越、不可替代、内涵等)。但这些学者都没有提出品牌钟爱的概念。

在品牌管理中,Carroll和Ahuvia(2006)基于消费者对物体的爱,第一次正式在文章中提出了品牌钟爱(Brand Love)概念。(www.daowen.com)

总之,爱的理论是由心理学向消费领域、品牌管理领域不断演进而来的。在心理学领域,爱的关系包括认知和情感成分,并且爱已经涉及自我与他人联结及自我扩展。消费领域的爱也涉及自我整合,但学者对心理学中人际关系间的爱与对物体的爱的认知存在分歧。近几年,品牌钟爱研究才引起学者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