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农村战略:农商素质培训的全面要求

新农村战略:农商素质培训的全面要求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各方一致认为,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突破口。事实上,把农民增收的解决过多地依赖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上,只能是治标,不能达到新农村战略对农民持续增收和生活质量根本提升的要求。因此,实施新农村战略必须要立足于农民本身的建设,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中,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培训农民,向他们输入新的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后者无异于增加农民的负担。

新农村战略:农商素质培训的全面要求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截至2005年底,我国农村人口7454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7%。但农民居民的年均收入仅为3255元,只是同期城镇年人均收入的31.02%,比2004的31.6%还略有下降。更为严峻的是,我国农村人口,很大部分分布在交通极不便利,土地贫瘠的山区。发展农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任务十分艰巨。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全面小康。要使我国农民摆脱贫困,提高生活质量,从沿海一些地区和国外发展已有的经验来看,主要有两种模式。其一,是以大农业——农业规模化、产业化解决农业分散的不规模的经济问题。但我国农业人员超大规模,且土地大部分处于山区且贫瘠,不能以完全依靠规模化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其二,农民进城,以加快城镇来解决农业不规模的问题。但是,即便到中央规划的2030年城镇化率达到60%,我国还有近6亿的农业人员,他们的增收又该怎么办?

当然,近年来,我国各个方面都深刻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法。各方一致认为,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突破口。我国教育部门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突破口。我国教育部门、农业管理部门,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已经探索出多种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模式,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技能,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对照中央对新型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要求来看,就我国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现状而言,还有很大差距。我们过去的培训重视对农村劳动力技能本身的培训,而忽视对文化素质、经营意识、生活方式、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也就是说,我们没有把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素质作为教育培训的终极目标

事实上,把农民增收的解决过多地依赖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上,只能是治标,不能达到新农村战略对农民持续增收和生活质量根本提升的要求。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其一,它不能完全符合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新农村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从容整洁、管理民主”,从中可以看出,新农村的建设,除了应当实现农村的逐步城镇化,还包括农村本身的建设,当然也就包括在农业产业内部逐步提升农民生活质量这一重大课题。也就是说,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农村逐步提升城镇化的过程,更是农业产业获得发展的过程;不仅是农村劳动力向农业产业外转移而增加收入,改变生存环境的过程,更是农业产业获得发展的过程;不仅是农村劳动力向农业产业外转移而增加收入,改变生存环境的过程,也是农民向土地要发展的过程。其二,它也不符合我国当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实际。就我国农民现状来看,农村转移劳动力当中有相当一部分还不是永久转移,即在经历一段时间后,随着打工期的结束,或由于城市工作难找,他们当中会有一部分人重新回到农村,继续从事农业产业的生产劳动。返回农村的这部分人,连同一直续留于农村的那部分农民,却因生产技能较差,缺乏农业条件和加入WTO的大背景下,缺乏对要求越来越高的农产品质量的有效控制等等,造成其收入难以增加、生存环境渐趋恶化的困难局面。因此,笔者认为,单纯地关注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无法破解重回农村和一直续留农村的这一部分农民持续提升其生活质量的难题。

更重要的是,合格的农村劳动力内涵的构成要素是多方面的,除了生产技能以外,还应该包括劳动者的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法律素养、价值取向等等。我国农村落后的主要原因从根本上说,在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智能贫困、观念贫困和文化贫困。我国的农民普遍文化素质偏低,农业生产技能较差。目前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38.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1.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0.52%。同城镇的劳动力相比,即使是同等学历,接受过相同的技能培训,但由于受师资力量、教育设备及环境等方面影响,他们的实际知识水平也可能比城镇劳动力要差。再加上他们身处农村,意识封闭,基本缺乏市场经营观念。因此,实施新农村战略必须要立足于农民本身的建设,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中,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培训农民,向他们输入新的文化知识和价值观

基于上述思考,笔者试图探讨科学全面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也包括农村劳动力本身农业技能的培训;不仅包括各种技能的培训,还包括对农村劳动力的人的素养培训。只有综合的、科学的培训,才能把富余的农村劳动力盘活为大幅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的优势资源。

根据上述分析,新农村战略背景下的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体系,应该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结合农民生产的实际进行农业技能培训。

现阶段我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绝大多数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劳作,因而在农业技能的培训中,必须立足于分散这一基本特点,大力开展分散农户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这一培训方式,要求必须依据市场发展的需要以及各户农民耕作和副业的具体内容,在尊重农户作物品种自愿选择而非强制要求的前提下,技术员进村入户蹲点,以此确定培训内容,提倡干什么,学什么,根据群众点题和基层实际,在田间教、在现场学,从而授予农户相关技能。这种培训方式排斥那种面面俱到的、无针对性的、泛化的、课堂式的、甚至是灌输式的技能教育。后者无异于增加农民的负担。比如,针对各农户的不同特征,以农作物种植为主的农户,依托基层农技服务站,多进行作物高产栽培、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的培训;以禽畜喂养为主的农户,依托基层畜牧医机构,多进行禽畜养殖、疫病防治、饲草料加工调制和“多位一体”沼气技术的培训;以水果种植为主的农户,依托林业科技机构,组织生态树栽培与管理技术培训等等。(www.daowen.com)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已经不只是农产品的生产,而是产销一体。农产品的生产只是创造价值,只有真正把产品销售出去,才能实现农业的价值。因此,农业产品销售的技能,在今天已经是农业技能的必然延伸。我们应该向农民培训相应的现代营销策略与营销手段,教给他们在产品加工、存储与销售知识,让他们学会商标设计、包装设计,使他们成为不仅会耕作,还能懂经营的新型农民。

第二,以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为根本依据,着力进行转移技能培训。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在短期内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也是从根本上减少农民的长效措施。最近几年,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相当成熟的经验。

从当前的市场发展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与就业的主要去向。其从事的职业与体力劳动紧密相连,从事的主要行业是建筑业和工业,以及方便居民生活的服务业。这反映了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与就业的职业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和竞争性。因此,当前我们应当根据市场的状况,通过对这些产业技能的培训,使农民有一定的该种产业所要求的技术准备,使农民工在城镇就业有更大的保证。从而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

另外,国际劳力输出是当前劳务市场发展的一个新特征。因此,我们要积极进行劳务的国际输出。为了适应国际输出的需要,在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方面,我们应当进行国际法规、国际文化方面的基本常识等的培训。另一方面,劳务的国际输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文化的输出,因此在劳动技能方面,我们要围绕本地区优势的发挥,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在异国劳务竞争中的优势。

第三,大力进行科学、人文素养的教育。

提高农民科学素养,有关部门可以从推广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入手。加大“科技入户”、“丰收计划”、“星火计划”等工程的实施力度,促进农民对科学的需求,从而提升自身的科学素质,使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有明显的提高。当前中国科协所提出的“一站、一栏、一员”(乡村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员)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容很多,包括思想观念、职业道德、法律意识、生活方式、生态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提高实际上很难用单纯的课堂教育方式在短时间内达到目标,它需要的是持续和连续性。因此,有关部门和全社会应该在农村中营造相应的人文氛围,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逐步让农民改变落后的思想道德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