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美丽乡村建设的自然基础

美丽乡村建设的自然基础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2湖北省人居环境气候适宜性评价图(三)乡村资源等级评价及其农业休闲路径选择由于资源禀赋存在差异,不同村域的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措施有所不同。为此,需要评价不同村落建设潜力,寻找到具有良好资源禀赋的村域,重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根据美丽乡村建设潜力评价公式,计算各村域的建设潜力,并将其自然断裂为3个等级:核心村落、重点村落和一般村落。

美丽乡村建设的自然基础

(一)基于自然本底的划分

自然本底影响着汉江流域经济发展,同样影响着美丽乡村建设。要突出地域单元的自然特色,就是要关注区域自然本底。在自然本底中,地形无疑是最为重要的自然要素,汉江经济带处于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地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可分为西部山地、中部岗地平原及东部低山丘陵和平原四个地形区,如图la和图lb所示。

图1a 汉江生态经济带概况图

图1b 汉江生态经济带DEM图

图1c 汉江生态经济带水资源概况图

行政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单元,基于DEM数据,统计分析各村域单元的平均高程(见图1b)。汉江经济带东部大部分村域平均高程在12m以上,部分村域平均高程在12m以下;西部村域平均高程大多在1000m以上;中部县城平均高程在12m以上,北部村域平均高程为12~20m,南部村域平均高程为12m以下。

汉江经济带西南部地处江汉平原,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是典型的千湖水乡,因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也会深刻地影响着汉江经济带美丽乡村建设类型的划分。以村域为单元,统计分析每个村域单元的水域面积,计算村域单元的水域占比(见图1c)。在水资源潜力空间分布上,湖北省水资源负载指数高低相差悬殊,地域差异明显。各城市水资源利用程度最高、开发潜力最小的是武汉市,其多年平均水资源负载指数为38.38,远高于其他城市,属于I级水平;其次为随州市、孝感市、襄阳市、潜江市、天门市和荆门市等城市,水资源负载指数也属于Ⅰ级水平,为水资源利用程度较高、开发潜力较小的地区;水资源利用程度最低、开发潜力最大的是鄂西,其多年平均水资源负载指数仅为0.39,属于Ⅴ级水平;而水资源利用程度中等、潜力较大的地区为咸宁市和十堰市,其多年平均水资源负载指数分别为2.69和4.64。在汉江经济带地形和水域分布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将汉江经济带划分为三类地形单元,即南部平原地区、中部丘陵地区和西部山区,并将三类空间落实到村域层面,确定美丽乡村建设的3种类型:山地景观型、丘陵风光型、平原水网型,具体划分标准如表1所示。

(二)基于人居环境的划分

依据湖北省自然地理特征、各地气温变化状况,我们将湖北省人居环境气候适宜性分为5类,即高度适宜区、比较适宜区、一般适宜区、临界适宜区以及不适宜区。(www.daowen.com)

孙小舟利用ArcGIS10.2计算出湖北省人居环境气候适宜性程度由东南部向西北部具有明显的变化趋势,西北部比东南部更加适合于人居。(1)高度适宜区:主要分布在鄂西地区,如房县大部、神农架、竹山部分地区。(2)比较适宜区:主要分布在鄂西地区与鄂西北地区,包括十堰大部、襄阳的市辖区、保康枣阳以及神农架的南部地区。(3)一般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湖北中部地区以及鄂西地区,襄阳的南漳、保康部分地区、宜城大部,随州全部。(4)临界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湖北省东南部,荆州大部以及武汉的部分地区。(5)不适宜区:武汉部分地区。

图2 湖北省人居环境气候适宜性评价图

(三)乡村资源等级评价及其农业休闲路径选择

由于资源禀赋存在差异,不同村域的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措施有所不同。为此,需要评价不同村落建设潜力,寻找到具有良好资源禀赋的村域,重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潜在资源主要有3类:一是旅游资源,旅游业作为支撑乡村转型发展的重要产业,资源禀赋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潜力,该资源可以通过《汉江生态经济带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旅游资源评价数据来进行分析;二是休闲农业资源,特别是具有乡土气息的历史文化资源,该资源可以通过乡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农业生产过程和乡土民俗文化普查的历史文化村数据进行分析。根据资源等级进行赋值,汉江生态经济带旅游发展规划中将旅游资源分为5个等级:一级旅游资源、二级旅游资源、三级旅游资源、四级旅游资源和五级旅游资源,其相应的旅游资源分别被赋予1、2、3、4、5分;历史文化村共分为3个等级:一般历史文化村、重点历史文化村和核心历史文化村,其相应的文化资源分别被赋予1、3、5分;和美家园建设村没有等级划分,统一被赋值为3分。根据美丽乡村建设潜力评价公式,计算各村域的建设潜力,并将其自然断裂为3个等级:核心村落、重点村落和一般村落。建设潜力较好的村落主要分布在3个区域:汉江经济带鄂西等西部的山区、丹江口附近以及汉江经济带中部襄阳等地的低丘缓坡地区。

休闲农业自然环境是由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要素的有机组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是区域景观的基底,是休闲农业核心景观特征。地貌条件如海拔、地形、纬度因素决定了休闲农业景观类型。基于不同的乡村农业资源及社会环境,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在总结研读国内外创意农业的发展案例,梳理出汉江经济带休闲农业的五大发展模式,如表1和图3a所示。

表1 汉江生态经济带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图3b 汉江生态经济带土地利用图

图3a 汉江生态经济带休闲农业发展模式适宜性分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