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当归产业现状及价格波动分析

当归产业现状及价格波动分析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5年受气候的影响当归出现减产(抽薹等),以青海抽薹较为严重,总体产量仅为2万t左右。价格1950~2007年,当归每千克的价格因种植面积的增减而有所波动,但基本在保持在10元以内,2005年,行情开始出现大的变化,售价为13元左右。产值当归是云南的传统中药材,是云南十“大名品药材”之一,2019年当归种植面积9.44万亩,产量1.74万t,农业产值为4.96亿元。

当归产业现状及价格波动分析

1.资源分布现状

当归在宋代以前通常来源于野生资源。由于近年来过度开发,生态环境恶化,使野生当归资源在全国分布区域越来越少,据资料记载,目前当归的野生资源主要零星分布在甘肃的岷县、宕昌和漳县接壤的高山疏林中,另处在四川的峨眉山、九寨沟县和平武县,陕西的眉县和西藏的林芝地区,生长在海拔21790~3300m的灌木林下,土壤为棕土或黑钙土。目前在市场上流通的当归药材商品均为栽培品种。

2.种植现状

我国当归种植面积整体呈增长趋势。2014年种植面积约20万亩,干品产量约2.7万t。2015年受气候的影响当归出现减产(抽薹等),以青海抽薹较为严重,总体产量仅为2万t左右。2016年受当归涨价(价格持续在45元/kg左右)刺激,当归种植面积达到28万亩,总产量3万t。2017年当归价格在40元/kg左右,药农种植积极性不减,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产量达到3.5万t。2018年国家支持产业扶贫,高寒作物当归备受青睐,当归种植面积扩增至50万亩,当归产量在6万t左右。全国当归面积、产量变化趋势图见图9-1。

图9-1 全国当归面积、产量、产值变化趋势示意图

云南当归种植面积逐年上升,2015年种植面积达4.72万亩,产量1.19万t,产值2.08亿元,随着种植面积增加,产量和产值也逐渐增加,至2018年,种植面积达最高11.85万亩,产量2.37万t,产值7.48亿元,2019年种植面积回落,面积达9.44万亩,产量1.74亿t,产值4.96亿元。云南当归面积、产量、产值变化趋势见图9-2。

图2 云南当归面积、产量、产值变化趋势图

我国当归种植面积主要分布于甘肃、云南、青海、四川、湖北、陕西、宁夏、贵州、山西等地,其中,甘肃为当归大省,种植面积约占全国63.9%;云南种植面积第二,约占全国面积的18.8%;近来,青海种植面积增加较快,约为13.4%,四川、湖北、贵州等产区亦产,约占全国面积的4%。2019年全国当归种植面积见图9-3。

图9-3 2019年全国当归种植图

滇西北地区的鹤庆、维西、德钦、香格里拉、兰坪等地为云归的传统道地产区。由于当归价格的升高以及近年来国家产业扶贫,种植区域由滇西北传统产区逐渐扩大到滇东、滇中产区,沾益、宣威、会泽、镇雄、凤庆、泸水、洱源、南华、开远等地成为新产区。2019年云南省当归种植面积达9.44万亩,产值4.96亿元,是除甘肃外的当归种植大省,也是云南“十大名品”药材。

云当归在云南主要以合作社组织种植,合作社与农户建立种植基地,签好收购协议,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种苗和技术,农户自行管理,采收后按协议价回收。企业自己拥有基地的大多在500亩以内,很少有超过千亩的。另外,也有一些当归种植大户,自己种植,也收集当归药材再统一贩卖给企业或药材商。云南2019年种植面积见图9-4。

图9-4 2019年云南产地种植面积图

3.市场现状

(1)应用

当归有补血、和血、调经止血、润肠滑肠之功效,是医药学的珍宝,在中成药处方中广泛使用,有“十方九归”之说,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全国有674家生产当归的合作社、有1068家使用当归的药企、有6188种使用当归的成药产品。中国上市药品主要有复方注射液、当归补血丸、当归拈痛颗粒、当归苦参丸、当归南枣颗粒、当归拈痛丸、当归补血口服液、当归补血胶囊、当归龙荟丸、当归龙荟胶囊、当归丸、当归利肝宁胶囊等。其中全球畅销药品主要有复方注射液、当归补血丸等。

(2)价格

1950~2007年,当归每千克的价格因种植面积的增减而有所波动,但基本在保持在10元以内,2005年,行情开始出现大的变化,售价为13元左右。2006年,受春寒因素的影响,当归的供应开始出现严重短缺,价格大幅上升,市场上草把货30元也难寻大货,这对于一个年销量三万多吨的大品种药材来说是从没出现过的现象。2007年春节前后,在产区形成了轰轰烈烈的抢购风,行情也步步攀高。到2007年六七月份,市场上草把货最高达到了70多元,箱归突破百元大关,形成的天价维持了几个月后,一方面由于价高抑制了需求,另一方面大量的假货充斥其中,到新货上市时,价格回落到了30多元,到2008年底价格跌回了10元以内,出现历史罕见的暴跌,导致当归种植面积大幅缩减。

2010~2011年,出现连续两年的“大牛市”,当归价格一路回升到25元左右,2011年下半年,随着政策调控,药材市场降温,当归回落到15元左右。2012年5月,当归主产地岷县局部地方遭受洪涝灾害,商家闻风而动,推动当归价格由15元涨到21元。由于2012年当归苗受灾影响,2013年价格由21元上涨到45元左右,并一直保持到年底。2014年,受2013年高价刺激,次产区大量扩种,使当归价格从2014年初的45元左右快速下降,年底跌至22元。2015年,当归再次受旱情抽薹等因素影响,价格又开始不断上涨,至11月,价格上涨至40元左右。2016年2月,大量新货上市冲击市场,但未形成大的冲击,价格稳定在37元左右。2016年夏季,受厄尔尼诺气候的影响导致产区的秋旱严重,当归价格于当年9月开始上涨,至2017年3月,价格涨至43元。2018年后,随着国家支持产业扶贫,当归种植面积也迅速扩大,由原来的30万亩扩大到50万亩,价格也由原来的43元下降至25元。当归市场价格变化趋势图见图9-5。

图9-5 当归市场价格变化趋势图

据市场调查,当归年需求量在3万t到5万t,2017年全国种植面积增大,产量达3.5万t,基本持平,2018年,产量达6万t,产能过剩,市场价格也由原来每千克43元下降至2020年的25元。当归药材市场,有“升三年,降三年,不升不降又三年”的说法。

(3)产值

当归是云南的传统中药材,是云南十“大名品药材”之一,2019年当归种植面积9.44万亩,产量1.74万t,农业产值为4.96亿元。农业产值由2015年2.08亿元提高到2倍以上,约占全国当归农业产值的1/3。

(4)加工

当归的加工方式主要以晾晒为主,有少数企业遇到阴雨天气采用烘箱烘干。药材商品主要以统货全归出售,有少数企业有归头、归片、箱归出售。民间当归常作牛羊肉的调料品,产季有鲜品出售。

(5)品牌

滇西北的大理丽江、迪庆为传统的道地产区,产品具有个大、味香浓、色白肥润、油性充足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尤以鹤庆“马厂当归”和兰坪的“拉井归”为著称。2018年云南香格里拉兰草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维西当归”牌云当归获得云南省绿色食品“十大名药材”殊荣。(www.daowen.com)

(6)产业园区:云南从事当归种植的企业主要有香格里拉市忠浩野生中药种植有限责任公司、维西兴维农畜产品开发公司、云南香格里拉兰草药业有限公司、丽江得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丽江华利生物开发药业有限公司、维西供销药材土产有限公司、维西供销药材土产有限公司、鹤庆县马厂当归高原生产专业合作社、云中药业有限公司、昆明凯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其中有四家企业被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认定为“定制药园”单位,其中2018年认定的企业有香格里拉市忠浩野生中药种植有限责任公司、丽江得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2019年认定的企业有维西供销药材土产有限公司、昆明凯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7)流通及销售模式

当归为全国第二大生产基地,在云南少量作为香辛料和调味料,绝大部分的当归药材销往甘肃定西、河北安国、哈尔滨三棵树、成都荷花池、安徽亳州、广西玉林等药材市场。云南当归的流通模式呈现多环节、低效率的特点。当归产出后经过市场商贩多次倒手才能进入实际消费,有的中间环节多达10余次。由此造成层层加价、掺假率高、流通费用高等问题,人为地增加了中药材与饮片的交易成本,加大了消费者的负担。

(8)进出口

中国海关数据统计,当归主要出口的地区为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和东南亚各国是我国当归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当归出口的数量和出口金额逐年增加,2015~2019年,出口数量出原来2477.6t增加到3895.6t,增长率为57.23%,出口金额由2015年2052.3万美元增加到3179.5万美元,增长率为54.92%。2015~2019年中国当归出口数量、金额统计见表9-2。

表9-2 2015~2019年中国当归出口数量、金额统计表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智研咨询整理

4.科技现状

(1)品种或种源

当归为我国常用大宗中药材之一,人工栽培种植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早在汉代和三国时期,就已见诸文字记载。而当归品种选育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甘肃贾婕楠、颉红梅等人在岷县大面积栽培当归生产田中,根据当归地上部分植株茎杆颜色差异,利用集团选择法进行纯化选择,经过相关性状多年观察筛选,选育出岷归1号、2号。甘肃王富胜等采用株系选择法,选育出岷归5号,甘肃颉红梅等采用离子对当归进行辐照处理,选育出岷归3号、岷归4号、岷归6号。湖北廖朝林等人通过系统选育育成“窑归1号”。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长期从事当归的基础研究,在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当归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与加工”、云南省科技惠民计划项目“云当归有机种植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中韩合作项目“关于中国云南省植物资源利用及国家间植物资源利用情况的研究—云当归生物学性状的基础研究”等项目的支持下,系统地开展了云当归资源与生境调查、种质资源收集、生物学性状调查、种子繁育与人工驯化栽培及药材质量检测与标准研究。建立了一年生云归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选育新品种“中维当归”和“云归1号”。

滇西北为云当归的传统道地产区,也是云南滇中、滇西的种子种苗来源地。滇西北地区栽种历史悠久,种源一直为自留自繁,部分地区甚至自繁了50多年,已造成种源退化、产量下降、归头小且分支多、病害严重等问题。虽然国内已经选育了多个品种,但外省选育的品种在云南省种植普遍出现早期抽薹率高,云南选育的2个新品种,还没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种质选育工作滞后,影响了当归药材品质的一致性。

(2)防治早抽薹技术研究

当归是一种低温长日照发育类型植物。在自然条件下,当归生活周期通常为两年,即第一年为种子萌发至植株倒伏的营养生长期,第二年为抽薹、开花、结实的生殖生长期。在栽培条件下,为了获得更大的生物产量,当归的生长周期被调整为第一年育苗,第二年移栽成药,第三年抽薹、开花、结实。人为改变当归生长周期后,当归仍有10%~80%的植株在第二年成药期抽薹开花,导致当年当归根部不再膨大,次生韧皮部的比重降低,而次生木质部的比例大幅提高,根部出现空心、变柴,极大影响了当归产量和感官质量。同时,当归根部次生木质部的薄壁细胞木质化,失去活性,影响次生产物的形成,缺少当归特有的“油气”,药用价值丧失。因此,当归早抽薹成为当归栽培中最重要的生理性问题,早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备受关注,相关研究报道也一直是当归栽培的热点,但至今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抽薹开花是植株自身(基因、内源激素、代谢物质、酶活性等)和环境变化(营养、温度、光照、水分等)相互协调、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归早抽薹影响因素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遗传因素:当归早抽薹即第二年开花结实得到的种子,在西北地区俗称“火药籽”,在云南则称“公归籽”。受遗传保守性的影响,这样的种子育成的当归苗,有50%~90%以上仍会在第二年抽薹开花。而连年选择第三年开花结实所得的当归种子育苗,则会将早抽薹率控制在非常低的水平。

②营养因素:主臺种子和老熟种子所育当归苗容易早抽薹,分枝上的种子和乳熟后期的种子早抽薹率较低。相同苗龄的当归苗,苗重越大、根长越长,抽薹越早,抽薹率越高。在苗重相同的情况下,苗龄越长(>120d),早抽薹率越高,而苗龄<70d,则几乎不抽薹,但会影响移栽成活率和产量。栽培密度是通过改变单株营养状况来影响早抽薹的,栽培密度过低、过高均会提高早抽薹率。抽薹率与当归种苗根部的碳氮比有一定关系,当含糖量高、总氮量低时,抽薹率高,反之则低。

③环境因素:植物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换过程,环境因素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即除了植株自身的遗传因素和营养条件,开花诱导过程一般需经过春化阶段和光周期阶段。当归的个体发育中,有两个受环境调控的阶段,即0~5℃低温的春化阶段和12h以上长日照的光照阶段。在植株营养储备充足的情况下,两个阶段相继完成,则当归进入抽薹开花的生殖生长阶段。在低海拔、高温、干旱、低肥、阳坡、早栽、病虫害严重等不良条件下,易引起当归植株两个阶段发育加速过渡而抽薹,这也是植物主动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

(3)种苗质量良莠不齐

当归种植过程复杂,当归育苗一般需选择七成熟的种子。过熟的种子培育的苗当地人称为“火苗子”或“公归”,移栽后会提前抽薹导致根部木质化而失去药用价值,即当归的早薹现象。育苗地要求更为严格,一般需要在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上,开垦生地育苗;栽苗须严格控制大小,才能达到提高存活率、减少早薹率的目的。伴随着当归药材价格的暴涨,种苗的价格也随之上涨,有的甚至达到往年价格的5~10倍。当归种苗的质量决定着当归的生长,是目前还没有一个正式统一的法规来规范种苗市场,普通药农也很难确定当归苗的质量好坏。市场上当归种苗质量良莠不齐,药农购买了劣质当归种苗导致损失惨重的事件时有发生。

(4)栽培

①生产基础设施差,管理粗放:云南当归主要种植于2800m以上的高寒山区,那些地方多交通不便,水利设施薄弱,产地大多靠天下雨,若遇干旱年份,会导致当归提前抽薹,造成大幅度减产或灭产。有的农户为了减少早抽薹带来药材的损失,选用早抽薹种子作种或出售籽种,选用早抽薹种子作种后,第二年早抽薹比例会大大增加,势必会造成来年药材减产。另外,当归地里不及时除草的现象也比较突出,杂草与当归争水争肥,造成药材减少。

②种植模式单一:连作障碍是根类、根茎类药材种植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云当归生长对气候环境有一定的要求,种植区域相对集中,更易发生连作障碍。传统的云当归种植模式、结构单一,连作年限长,导致土壤理化性质变差、pH值下降、元素平衡被破坏,病虫害的流行和发生加重,最终使当归产量和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③过度依赖农药化肥:云当归种植生产投入品管理不力,种植过程监管手段滞后,生产中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现象依然存在。对症用肥用药,肥药利用率不高,带来了土壤板结、酸化、农药残留毒性、病虫抗(耐)药性上升、次要害虫大发生、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威胁着云当归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

(5)采收与初加工

不同采收期、加工贮藏方法对当归的质量和药效存在显著的影响,合理选择适宜的采收、加工和贮藏方法是对当归质量控制中的重要环节。当归采收、加工、贮藏诸环节中,缺少统一规范的标准。目前仅有一些地方药材或提取物的检测标准,如《陇西当归质量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经贸行业标准WM/T4—2004—《当归提取物标准》等。当归药材生产的很多环节还是依赖人的感觉和经验,缺少科学依据。药材干燥过程中,干燥方式的选择和执行也没有规范的操作标准,如有的采用烘干或晾晒,采用晾晒方法中,晾晒、堆捂、发汗的时间也不一致,采用烘干的温度也不相同,干燥程度的掌握主要是依靠各人感觉,其质量有较大差异。

(6)精深加工

当归中进行简单的产后清洗整理和饮片加工,加工手段原始,工艺落后。很多药材只是简单按照大小、长短分类捆扎,用麻袋、纸箱等包装。本地人负责药材的种植与收购,初加工产品低廉,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缺乏科技含量的原始产品使其几乎不具备讨价还价的能力。

(7)信息物流网络建设

目前云南省当归主要依靠外省药商外运,本地药商多从事各级收购。虽然目前国家医管理局设有中药材情报中心,各地也建立了信息网络,但因当归市场情况繁杂,药农分散贮存,难以统计药材贮量。缺乏商品信息和市场敏感度,使经营具有盲目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