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不讲伦理的营销手段是欺诈行为

不讲伦理的营销手段是欺诈行为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之初,企业叫销售,负责销售的人员称销售员,业务员,在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的标准称谓是推销员。企业围绕销售产品展开的一系列活动统称为营销。是一方煮死另一方的关系,中国现代营销学是不讲道德只讲老板个人利益企业小集团利益的学说。1990年代,他们一个又一个地飞去当年广纳人才的广东民营企业抢班夺权,搞大换血,一边做职业经理人,一边宣讲他们的摇钱树——只讲利益不讲伦理的市场营销学。

不讲伦理的营销手段是欺诈行为

营销是什么?改革开放之初,企业叫销售,负责销售的人员称销售员,业务员,在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的标准称谓是推销员。企业赋予推销员的神圣职责是卖产品,沟通客户及时回馈客户信息,做好售前售后服务,顺利回笼资金等,口号是一切为了顾客,急顾客之所急,想顾客之所想,以顾客为上帝。强调企业与顾客的关系是鱼水关系。1990年代末开始,学者们引进国外营销理论,全国高校里面开设市场营销专业,企业销售部都改称为营销部、营销中心,原来的推销员都改称为营销员。企业围绕销售产品展开的一系列活动统称为营销。说法变了,但还是离不开个卖,卖产品卖服务卖价值,实现不了卖,企业就没法生存。只是卖的手段卖的方法越来越离奇。尤其是经那些会赚钱、善钻营的学者们、教授们、大师们传经布道,把营销说得天花乱坠,结果应了《三国志袁尚传》中的一句话:“如此之类,正足以诬罔视听,贻误后生矣。”

一些以销售产品为职业的年轻后生们,别人问:你做推销啊?他们摇头:“我不做推销。”人家问你卖产品啊?他们摆手:“我不卖产品。”那你们干啥?“我们做营销!”营销是干什么?后生们牛上了天:“营销是不卖而卖,不销而销。”

怎么实现不销而销不卖而卖?我细心观察,发现他们所谓的营销:不是卖产品本身具有的功能,不是以产品品质和服务取胜,是以不着边际无限夸大的虚幻梦想取胜。迎面过来一位兜售营养食品的营销员,你问他你卖的是什么营养品啊?他会这样说:“我不卖营养食品啊,我送你发财致富的机会!”然后就给你构画实现亿万财富梦的宏伟蓝图了,要不就虎视耽耽的注视着你,给你宣判:“你有病,你肾不好,肝不好,心脏不好……”把你吓得一愣一愣的,束手就擒,二话不说赶紧把口袋里的钱转移给对方。有个卖养生服务的,你问他卖啥?更离谱——卖国学!正值普天之下国学热,家长们信以为真,就带孩子去学国学,结果是让孩子和家长一块享受干蒸、木桶浴,木桶里放一块岩石,说这块岩石可不一般,经科学家研究发现这是块能量石,经国学家们考证,当年国学鼻祖孔夫子就是这样养尊处优泡木桶浴洗能量澡写出了论语等国学名篇。

被现代营销理论换脑的企业营销老总,你问他:企业与顾客的关系是鱼水关系吗?他会毫无遮掩地亮出观点:“No!沸水与鱼的关系!”是一方煮死另一方的关系,中国现代营销学是不讲道德只讲老板个人利益企业小集团利益的学说。无怪毒牛奶、毒火腿肠地沟油、死猪肉……排山倒海,势如破竹,比血猩的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还要恐怖地威害着中国人。科学有科学伦理,医学有医学伦理,新闻传媒有新闻传媒的伦理,营销学更要有营销学的伦理!

营销学教科书也好大师们的极具煸动力的讲座也好,对于营销的多种说法多条定义,没有一条涉及营销伦理,较通俗的定义是“有利益地满足社会需求”。古老的推销重道义,讲究生意不成仁义在,它还包含着这样一层含义:把目前还没有被人们认可的好的产品、好的服务、好的先进思想推销给你;营销就不是,一切以赚钱为目的,迎合大众口味、喜好。人的喜好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也有低俗下流的一面,为了暴利,人有赌博的喜好,就营销给人们赌博的工具和赌博的场所,人们有低级趣味偏好,就给你提供性娱乐,人们的所有不健康不理智不顾人类道德不管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在营销世界里都可以得到全方位满足。

营销教课书中有很多误人子弟的说法,引自国外经典名言的:“营销的目的就是让推销成为多余”。这是什么?否定劳动创造价值。营销教课书中说:“有人常把营销与推销混为一谈,如把推销员说成营销员,其实它们有本质的区别。”区别在哪?改革开放之初,企业的销售部门的核心工作就是实现产品交换,实现产品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就是一个个四海为家、满天下奔走的推销员。面营销的目的是让推销成为多余,这话不合逻辑,相当于说:交换的目的就是让交换成为多余,卖产品的目的就让卖产品成为多余,让卖产品成为多余的营销是什么?是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造假贩假,直销、传销、投资企业连假都不要了,骗你没商量。(www.daowen.com)

中国的学者们如此这般地混淆概念,不是中国革命史上被毛泽东屡屡批判过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做祟,他们也绝对不是书呆子。他们贪欲无限膨胀,看不得改革开放之初一拨又一拨没多少文化的工人农民出身的推销员们凭着辛劳的汗水脱贫致富,他们不看这些推销员们带活了一方经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诸多改善,只盯住他们的个人胀满的腰包,为自己的满腹经伦忿忿不平,中国学者自古以来读书为升官为发财为衣锦还乡为光宗耀祖,他们十几年、几十年的寒窗苦读,怎么甘拜这些推销员下风?这些人从国外寻找武器,引进个营销概念奉为至宝。1990年代,他们一个又一个地飞去当年广纳人才的广东民营企业抢班夺权,搞大换血,一边做职业经理人,一边宣讲他们的摇钱树——只讲利益不讲伦理的市场营销学。

他们的营销学怎么会被老板们全盘接受?原来企业完全靠人员销售,每个企业都养着一批跑市场的精兵悍将,那个时候企业讲以人为本,鼓励销售人员先富起来,一个销售人员哪怕一年没销售业绩,企业也保证你的生存。这样使得人员成本过高。但为了企业获取长远的利益,成本再高老板们也认了,因为别无选择。这些学者们来兜售他们从美国引进的营销概念了,说企业采用营销,就可以实现不销而销,让销售成为多余。老板们一听乐颠了!几百万年薪聘请学者们做营销老总,如割韭菜那般地“一刀切”,把老的销售人员——哪怕你有经验、有客户资源,对企业忠诚敬业统统扫地出门!

学者们引进的营销理论,让广东珠三角的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也如割韭菜一样,一刀切地倒了一大片,因为学者们的不销而销、让销售成为多余的结果就是企业丢了一大批老客户。销售成本不仅没下降反而直线上升,广告轰炸、奢侈展会、视觉包装,这视觉包装可不局限于产品,把个写字楼建造成美国白宫、英国白金汉宫、中国天安门那般富丽堂皇,人员成本没降低,反而直线上升,原来一个业务主管负责一个省或多个省的市场,现在是十几号营销代表负责一个县的市场,只是现在的营销员从原来的中产阶级的推销员沦落为每月收入只够吃盒饭的穷人。这样的巨额成本、企业求生存的路只有被逼梁山“空手套白狼”了。

自从中国的企业把销售叫成营销之时起,企业就不再是以员工为本以消费者为本了,企业以老板为本,高管为本,血淋淋的利润为本,后来的民营企业高管也沦为基层打工者的命运了,一切唯老板是从,老板说踹你就踹你。国企高管年薪几百万上千万,第一线员工每月一两千元,体制外的农民工每月几百块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