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矿产新技术:未来期货交易的选择?

矿产新技术:未来期货交易的选择?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1—2002年,中国企业买完大豆后大豆价格暴跌,一批国有、集体及个体油脂加工企业损失惨重,濒临破产。这两次大豆危机自然有信息不完全、基金的操纵等原因,但与中国企业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也有莫大的关系。戴比尔斯控制了世界钻石生产的80%左右,尽管不是100%,但也大到足以对世界钻石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程度。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矿产新技术:未来期货交易的选择?

我们一直对商品的定价权耿耿于怀,“我们买什么,什么就贵;卖什么,什么就贱”;“我们是铁矿石的最大买家,却没有定价权”;对于稀土矿,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稀土卖成土价钱”,实际上也是说的没有定价权。这些年来,各种媒体对于铁矿石的高价格和稀土矿的低价格的口诛笔伐不绝于耳。

没有定价权的何止是这些矿物资源,茶叶服装羊绒陶瓷、丝绸莫不如此。

祝继高博士在他的著作《定价权博弈国企业的路在何方》一书中是这样解释定价权的,由于篇幅太长,笔者把最重要的内容摘录如下:

什么是定价权

根据一国或区域在价格形成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参与方式的不同,定价权又可分为相对定价权和绝对定价权两个层次。定价权简单地说就是交易中谁主导价格的问题,相对定价权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有价格主导权,绝对定价权则是指在全球范围都能有主导权。

价格主导权是如何获得的,下面从几个方面论述。

供给与需求——狭路相逢“小”者胜

一瓶矿泉水,在超市卖1元,在泰山顶却要卖10元。如果放到沙漠中,价格可能达到100元,甚至更高。同样的一瓶水,放在不同的地方,价格差异却很大。这主要是由于供给和需求的对比关系发生了变化。

可这些经济定律在中国却总不适用。按说中国商品供给量大,价格由卖方决定,但是现在一面是排队等着买稀土金属,另一面却是中国稀土金属的“贱卖如土”。要说需求大,美国对石油的需求比中国还大,怎么不见它越买越贵、越贵越买?当今世界上的石油、铁矿石、农产品基本都是小幅度地供过于求,按照经济学的理论,供过于求价格应该下跌,而中国所看到的是价格大幅攀升,这是为什么?

国际经济学中有一个重要定理叫做“一价定理”,意思是在假定世界各国之间不存在贸易壁垒的条件下,同一商品在各国的价格应等于生产国价格加运费。可是专家统计,1993—2001年,沙特轻质原油销往东北亚地区的价格比销往欧洲的价格平均高1.01美元/桶,与销往美国市场的相比差距更大,有时达3美元以上,甚至出现过中国直接从沙特买回来的石油,还不如等石油从沙特卖到美国再从美国买便宜。虽说地球是圆的,可怎么说中东也是亚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运费怎么反倒贵了?

看来供给与需求不能完全解释定价权的问题,那就继续向前探询,找出其中的奥秘。

规模——零售比批发更便宜

中国的小麦玉米、稀土、大豆等大宗原料的生产居世界前列,石油、铁矿石、铜等原料的进口量非常大,但中国在国际上却缺乏相应的定价权。每当中国准备进口某种大宗货物时,这种货物的国际市场价格就会提前上扬,迫使中国多支付外汇;每当中国准备出口某种大宗货物时,这种货物的国际市场价格就会提前下降,迫使中国少赚外汇。难道中国招惹了谁,一切皆在别人的掌控之中?

举一个大豆的例子。我国每年进口2 000多万吨大豆,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规模不能算不大,可还是任由外国人左右。2001—2002年,中国企业买完大豆后大豆价格暴跌,一批国有、集体及个体油脂加工企业损失惨重,濒临破产。尤其是其中的国企,在改制的浪潮中,由于体制不灵活,多数无奈地匆匆改制为民营企业。这次风波致使国内油脂行业重新洗牌,国企从此变成了少数。

吃一堑长一智,中国企业将以前通过国际跨国公司一次性敲定进口大豆到我国口岸的价格,改成分批次、分阶段敲定到岸价格,认为如此便可以安枕无忧。但是上一次大豆危机的悲剧再次上演,同样的开端,同样的经过,同样的结局。

这两次大豆危机自然有信息不完全、基金的操纵等原因,但与中国企业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也有莫大的关系。尽管中国对大豆整体的需求较大,但由于我国大豆的进口不实行关税配额管理,进口没有数量限制,完全属于企业行为,多年来一直存在多头对外、缺乏统一调控的问题。产能过剩和无序进口人为扩大了进口需求,加剧了恶性竞争,严重削弱了中国在进口中的谈判地位,更为国际基金提供了可乘之机。

垄断——只此一家,别无他选

垄断的基本原因是进入壁垒。进入壁垒主要有三个来源,资源垄断、政府创造的垄断和自然垄断,即关键资源由一家企业拥有;政府给予一个企业排他性的生产某种产品或者劳务的权力;或生产成本低,一个生产者比大量生产者更有效率

资源垄断。有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南非的钻石公司戴比尔斯。戴比尔斯控制了世界钻石生产的80%左右,尽管不是100%,但也大到足以对世界钻石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程度。

政府创造的垄断。许多情况下,垄断的产生是政府的发明。最常见的就是专利版权法。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需求,那么企业在垄断领域里就有相当大的定价权。例如微软与Windows(视窗),想用就必须交钱。

自然垄断。当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产品或劳务时,这个行业就是自然垄断的。例如供水,为了给城里的居民供水,企业必须铺设遍及全城的水管网。如果两家企业在提供这种服务中竞争,那它们每家都要把全城水管网铺一遍,此时就形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如果是一家企业为整个市场服务,供水总的平均成本就最低。

品牌——知名度也是一种力量

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它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标识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增值的源泉来自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例如提到汉堡,首先想到的多半是麦当劳肯德基;提到可乐,首先想到的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这就是品牌的力量。人们常爱举这样一个例子:即使可口可乐大大小小的公司被大火毁于一旦,银行很快就敢贷款重建,其中缘由,正是可口可乐品牌价值高达500多亿美元,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品牌形象支持,这是一代又一代可口可乐人点点滴滴浇灌、培植的结果。

品牌赋予了企业一定的定价权。例如在外地住宿时,一家是大家熟知的连锁酒店,一家是当地的酒店但便宜几十块钱,你会怎么选择?相信不少人都会选择前者,且不说服务、卫生如何,至少基本的个人隐私能够有所保障。为什么连锁能让人们掏出更多的钱还无怨无悔?这就是品牌的力量。品牌就如同一个企业的名片,它代表了一类产品的质量档次,代表了企业的信誉。

没有品牌的企业通常缺乏竞争力。“中国制造”在全球非常有名,可是作为世界工厂,得到的回报却少得可怜。中国的一大批代工企业,在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却不敢加价,这是为什么?答案很简单,总有愿意做的,反正最后你不做有人做。外国企业通过品牌的建立与加强,获得了相当大的利润空间,同时也获得了相当大的定价权。

期货市场——用今天赌明天

期货指的是买卖标准化远期合约,期货交易的对象并不是商品(标的物)的实体,而是商品(标的物)的标准化合约。而期货市场是期货交易的市场。期货市场起源于17世纪,随着美国搞西部大开发,西部成为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到了18世纪初由于运河及铁路的修建使运输费用和时间大大削减,极大地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发展,促使芝加哥成为农产品重要的集散地。为了使粮食贸易商和生产者规避价格风险,农产品的远期交易得到了迅速发展。但随着这种远期交易的发展,其三大局限性也日渐凸显:

·交易成本过高。远期合约由交易双方私下签订,寻找交易对手、比较报价、谈判定价、货物检验等,导致交易成本过高。

·缺乏基准价格。远期交易中,贸易商和生产者双方根据个人经验和对未来预期商谈定价,信息交流与搜集的成本都很高,因此难以形成融合全部市场信息的统一价格,更不用说形成连续价格。

·信用风险过大。远期合约的执行依赖交易双方的信用,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双方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

基于对远期交易以上缺陷的考虑,1848年,82位贸易商发起组建了世界第一家期货交易所——芝加哥交易所[即现在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hicagoBoard of Trade,CBOT)]。

本来期货市场只是作为现货市场的一个延伸,后来逐渐独立并服务于现货市场,到今天,已成为能引导现货市场的先行者和连接金融资本与商品市场的桥梁。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分工愈加明确:期货市场主要职能在于发现价格和转移风险,现货市场主要职能在于商品所有权的买卖。于是有了这么一幕:在中国乃至国际的铜定价中心上海期货交易所中,铜现货市场的交易比期货市场要晚半个小时,就是为了等待期货市场的定价出来作参考。在国内现货铜的贸易中,购销合同几乎全是“开口合同”,即只确定购销数量,价格一栏先空着,回头按照上海期货交易所相关月份合约的价格执行。

但是期货市场具有以下两大优点。

一是期货市场中交易公开且透明,成交价和其他合同要件都须向社会公开,谁愿意买都行,信息透明得多,价格是决定能否达成交易的唯一因素。而现货交易中,信息非常不透明。

二是期货市场合约标准化。如果问:“今天一只公鸡多少钱?”没有人有办法回答该问题,因为不知道问的公鸡产自何地、重量几何。但是,期货市场不一样,一切都是规定好的,如交易标的的品质、数量、交易时间、交易地点、交割时间、交割地点、结算条件等,只有价格是可变因素。

期货市场的定价权在一些大宗商品的国际贸易上体现得非常明显。这里的大宗商品顾名思义,要么量大,要么价值大,常指一些初级产品,如石油、铁矿石、小麦、大豆等。像铁矿石这种商品,由于没有广泛认可的期货品种和期货市场,所以其价格由市场上的主要买方和卖方每年谈判达成。而像原油和铜之类的价格基本上是由最著名的期货交易所的标准期货合同价格所决定的。

作者从供给与需求、规模、垄断、品牌和期货5个方面分析了决定定价权的因素。笔者认为作者还漏掉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货币垄断,即美元霸权。对于矿物资源而言,垄断与期货是决定市场价格的主导因素,当然包括美元霸权,因为国际贸易基本上都是以美元为基准来结算的。在期货市场交易的品种都是比照期货价格进行结算和交易。矿物资源中已经有10个品种在期货市场进行交易,它们是金、铂、钯、银、铜、铅、锌、铝、锡、镍等。我们都知道,金店卖的金首饰价格是金的期货价格加上加工费和一定比例的利润。从事矿业的人都知道,矿山生产的铜精粉、锌精粉和铅精粉的计价也是按期货市场当日价格乘以系数来确定的,交易双方根据精粉中金属含量的不同以及有害元素的多少来确定系数。(www.daowen.com)

根据伦敦金属交易所公布的数据,2011年的交易量比上年增长21.9%,达到1.46亿手,相当于35亿吨金属的交易量。交易所总交易金额比上年增长32.8%,达到15.4万亿美元,占到全球金属期货交易80%的份额。伦敦金属交易所在全球金属交易市场中处于领先位置。

正是由于伦敦金属交易所金属期货交易量和交易金额占到了全球交易额总量的80%,很自然,全球金属现货交易价格都向伦敦交易所看齐。

那么,不是期货品种的矿物资源(金属、燃油、非金属)又怎么来确定定价权呢?笔者认为只有两个字——垄断。垄断决定了市场的供给和需求,造成人为的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以此达到控制价格的目的。

中国在钾肥上深受垄断之苦。“你们对得起中国的农民么?”钾肥让外国人当成黄金卖,中国人急了,对着外国人喊。外国人倒是挺有礼貌:“一边玩去!钾肥就是这个价了,你是买还是不买?”

铁矿石也一样。巴西的淡水河谷、澳大利亚的力拓以及必和必拓三大铁矿石巨头占据了国际市场供应量的70%以上,控制了全球铁矿石海运量的85%,三家铁矿石巨头一旦联手,它们就拥有对国际铁矿石价格的控制权。

从3大矿业公司的年报可以查到前20大股东的持股数量和比例(图4-6)。力拓公司2009年年报显示该公司前5大股东分别是力拓控股、汇丰、JP摩根、澳大利亚投资基金(National Nominees Ltd)和花旗,这5家公司分别持股28.19%、14.12%、10.59%、8.79%和2.29%,合计63.98%。另一矿山巨头必和必拓公司的前5大股东(图4-7)分别是汇丰、JP摩根、澳大利亚投资基金(National Nominees Ltd)、Citicorp Nominees PtyLimited和花旗,它们分别持股16.08%、11.62%、9.41%、8.42%和4.81%,合计50.34%。此外,在这两家公司的前20大股东中,都出现了瑞银集团、澳新银行、加拿大皇家银行等国际投资机构。很明显,力拓和必和必拓的前5大股东中有4个股东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它们的实际控制者就是这4家国际金融机构。在共同的利益面前,它们的联合是决定性的。

图4-6 2009年力拓公司前20大股东所持股份数及占比(图片截自力拓集团2009年年报)

3家联合可能吗?不是可能,而是绝对。

我们来看看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的前三大股东的持股情况吧,巴西养老基金(LitelS.A.)持股49%、巴西发展银行下属的投资公司(Bradespar S.A)持股21.21%、日本三井(Mitsui&Co.Ltd)持股18.24%。这3大机构中也能查到汇丰、

图4-7 2008年必和必拓公司前20大股东所持股份数及占比(图片截自必和必拓公司2008年年报)

JP摩根、高盛、瑞银、花旗等的影子,这就说明世界3大矿山公司已经被金融资本所控制。

这3家公司的联合形成了铁矿石的垄断,这是其一,还有就是铁矿石的海运垄断。根据国际钢协发布的数据,2011年全球铁矿石海运量为10.5亿吨,2015年全球铁矿石海运量估计能达到13亿吨左右,其中3大矿业巨头就承担了超过70%的份额。

我国是铁矿石最大的用户,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铁矿石进口9.325亿吨。尽管2014年我国的粗钢产量超过了8亿吨,占全球粗钢总产量的45.5%,但钢铁行业集中度依然不高。据2014年12月《中国钢铁工业统计月报》,2014年前5家钢铁集团的粗钢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为33.71%,前10家钢铁集团粗钢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为49.20%,前15家钢铁企业集团的粗钢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为58.10%。这比发达国家钢铁行业集中度差得很远,而且钢铁厂家多,几乎每个省都有好几家钢铁公司,纳入统计的大中型钢铁企业就有78家,小型钢铁企业数百家。

2014年,中国前三大钢铁公司的粗钢产量之和也只占全国粗钢总产量的23.06%,可见中国的钢铁企业离垄断还有十万八千里。

说了铁矿石,再看看我们有绝对优势的矿种吧。

按照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总裁助理王炯辉对《新技术矿产》的解释,涉及的矿种应包含稀土、稀有、稀散、铂族、轻金属、重金属和非金属等7个大类共39种。但是笔者认为,中国有产量和储量优势的新技术矿产具体一点应该是钨、钼、锡、锑、铋、铟、镓、镧、锶、镨、铕、钕、重稀土(铽、钬、铒、铥、镱、镥和钇等7个元素)、铼、硅、钛、锗、钒、锂、镁、钠、萤石、石墨等30种。从前面的分析可知,我们没有货币霸权,通过操纵汇率来操纵价格我们办不到,现在只能在假设美国不操纵美元汇率的情况下来讨论我国这些新技术矿产的所谓定价权可能性。

哪些品种可以设立新技术矿产的期货品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弄清楚商品期货必须满足的条件。首先该商品要可供量较大,买卖者众多,且不易为少数人控制和垄断;其次是商品的品质易于划分,储藏和保存时间较长不变质,且质量可以评价;再次就是价格波动较为频繁。可供量大如何衡量?从已有的品种来看,除贵金属外,锡的供应量是最小的,全球锡金属矿山产量为30万吨左右。能满足可供量大条件的只有晶硅和金属镁,但金属镁容易氧化且遇水会发生反应甚至燃烧,因此,金属镁的这个性质决定了它不能储存较长时间,也就不能作为期货品种。

产量比较大的金属品种还有钼(全球大约20万吨左右)、钨(全球大约6万吨左右)和稀土中的镧、铈、钕。但是,以金属交易的量并不大,钼和稀土主要以氧化物即所谓的炉料和稀土氧化物在市场上交易。

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于2010年2月开始发行钴、钼两个小金属的期货合约,共有15个钴品牌注册和7家钼品牌注册,从而开启了小金属期货交易之先河。可见,一些产量较大的小金属还是可以设立期货品种上市的,但是需要研究好商品的品质划分。笔者认为最有可能在期货市场上市的品种依次为晶体硅、金属钼、金属钨、金属钕(易氧化,需要解决保存问题)。还可以换一个思路,是否可以利用金属氧化物在期货市场进行上市?这都值得探讨。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说很多新技术矿产氧化铝、氧化镁、氧化镨、氧化钕、氧化镧等就都可以在期货市场上市交易了。

除了考虑在期货市场上市定价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垄断了。还以大家熟悉的稀土为例吧。

表4-1列举了2010年稀土金属各品种的交易年平均价格,但2014年的价格远低于这个数。再结合稀土矿物中元素组成才能计算出各自的产量,也才能从扑朔迷离的稀土矿元素的信息中得出一些基本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

表4-1 2010年稀土族各金属价格年平均值

注:数据来源于美国地质调查局,价格为美元/千克,标准为每包20千克,铥为5千克/包,镱、钬和镥为10千克/包。A纯度为99.99%,B纯度为99.9%,C纯度为99%,D纯度为96%,E纯度为95%。

构成稀土矿的矿物主要有独居石、氟碳铈矿、磷钇矿和离子型稀土矿,其具有代表性的矿床所产的矿石矿物中的主要元素含量如表4-2所示。独居石矿一般产在海滨砂矿中,其中以澳大利亚的独居石矿产量最大,仅依路卡(IILUKA)公司生产的独居石就占全球总产量的75%,在此方面中国处于劣势。

以氟碳铈矿为稀土矿物的矿床也不是中国一家所独有,除了中国的白云鄂博、四川凉山牦牛坪和山东微山外,美国的芒特派司(Mountain Pass)和澳大利亚忙特威尔德(Mount Weld)储量也相当巨大。当然,中国广东的离子型稀土主要产磷钇矿,而江西的离子型稀土矿则有两种。这3种稀土矿物是我国极具独特优势的稀土矿床。

表4-2列举了这5种稀土类型的金属含量,从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在世界分布很广,产在原生矿或砂矿中的独居石和氟碳铈矿主要以轻稀土为主,轻稀土占到全部稀土矿物的97%~98%,其中的镧、铈就占到70%~73%。镧、铈的用途并不广泛,市场需求不大,因而导致以独居石和氟碳铈矿为主要稀土矿物的矿山镧、铈严重供过于求,产品堆积如山。20世纪90年代,有媒体报道的稀土卖成土价钱就是指这两种金属。

表4-2 稀土矿的矿石矿物中主要元素含量

注:数据来源于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单位为百分含量(%)。

二是从成分含量角度分析,南方离子型稀土的原生矿床也应该为两种:一种是以磷钇矿为主的稀土矿床,另一种是以独居石和氟碳铈矿为主的矿床,在风化淋滤过程中发生了一些稀土元素的流失和另外一些稀土元素的富集。以磷钇矿为主的离子型稀土矿明显富集了重稀土,其中广东矿达到26%,江西矿达到11%,价格高的全部为重稀土。南方的这种以磷钇矿为主的离子型稀土矿才是我们的珍宝。

垄断必须以南方离子型稀土矿为主,将其整合成一家生产稀土矿可能才是良策。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尽管经过几年的不断整合,截至2010年,中国共计还有稀土矿采选企业23家,稀土冶炼分离企业99家。

在全国的稀土资源储量中,轻稀土占比95%以上,中重稀土占比仅约3%。其中,北方以轻稀土资源为主,代表是内蒙古包头的白云鄂博稀土矿;南方以中重稀土资源为主,代表是广泛分布于南方7省区的风化淋积型稀土矿。在轻稀土资源领域,3大矿山为内蒙古包头白云鄂博稀土矿、四川凉山牦牛坪稀土矿和山东微山稀土矿,它们的实际控股人分别是包头钢铁集团、江西铜业集团和中国钢研集团。这3家企业集团都是大哥大级别,谁整合谁都将是一个难题。

相比于轻稀土领域,南方7省中重稀土领域的整合格局则更为复杂。由于中重稀土储量相对较少又是中国所独有的资源品种,有色金属中央企业和地方大型国企都想涉足这一领域,造成中重稀土资源的掌控者相对分散。2011年12月,五矿有色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其持有湖南有色集团公司100%股权和五矿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五矿有色)92%的股权,成为五矿集团旗下有色金属资产的整合平台。五矿有色已经控股了赣州稀土,成立了五矿稀土(赣州)公司,五矿有色控股有限公司已经成为中重稀土冶炼及深加工领域的国内龙头。

此外,五矿有色在江西、湖南、福建、广东的稀土行业均有所布局,五矿集团与湖南省有色金属行业合作,五矿有色控股的五矿稀土(江华)有限公司已经获得了湖南省目前唯一的一张稀土采矿权证。同时,福建省稀土产业的核心整合者为厦门钨业,五矿有色还持有其21%的股份,是第二大股东;而在2011年3月,五矿有色和广东省河源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对河源市以稀土资源为主的矿产资源进行勘查开发与利用,宣告正式进入广东省稀土领域。2014年底中国有色行业龙头老大中国铝业公司宣布参与全国稀土整合,至此,我国稀土行业仍然有9家大企业参与其中,这场“国进民退”的稀土整合大幕宣告落幕,效果如何不得而知。

如果我国的稀土矿都不能形成垄断,就更不要谈其他矿种了,若要对新技术矿种有话语权就应从垄断开始,没有其他办法,除非我们坚决不出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