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国矿产资源供应问题及对外投资选择

我国矿产资源供应问题及对外投资选择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目前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总量的12%,但人均资源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因此,鉴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一方面低度开发利用国内紧缺矿产资源,延长拥有这类战略矿产资源的时限,另一方面 “走出去” 利用国外矿产资源,确保矿产资源安全供给,还是保证国家长远利益的需要,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我国矿产资源供应问题及对外投资选择

(一) 矿产资源供给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矛盾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家安全的保证。在人类社会利用的自然资源中,70%以上是金属、非金属以及矿物能源等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它与材料、信息构成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从各国对矿产资源的利用来看,各国近90%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和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来源于矿产资源。我国95%以上的能源和80%以上的工业原料来源于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产业支撑经济运转的程度约为我国 GDP 的 70%。矿产资源拥有量和利用程度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而且是衡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国家文明发达程度的指标。保证稳定的矿产资源供应,是各个国家发展战略的优先领域[1]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矿产资源需求量将持续增加,而我国多种重要矿产资源的储、产失衡,矿产资源供需矛盾却日益尖锐。我国目前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总量的12%,但人均资源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作为煤炭、钢铁、铜等资源性产品世界第一消费大国、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已成为矿产资源进口大国。目前我国除煤炭能够自给外,石油进口超过了国内总需求量的50%,锰矿石对外依存度65%,铬矿石9.9%,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超过65%,铜矿石超过71%,钾盐超过70%。但同时,我国储存相对丰富的优势矿产,如钨、锡、稀土、铝、锑等虽储量居世界前列且资源品质高,却用量较小,受用量限制,以用量小的矿产资源交换大宗矿产资源,至少在数量上是无法平衡的,如果加大出口量,则容易造成出口的贫困增长,[2]2010年发生的稀土贸易问题就是显著例子,且开采某些矿产资源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极大。

(二) 从境外获取矿产资源的选择

从矿产资源的供给角度看,从境外获取矿产资源是我国长期应坚持的策略,但从境外获取矿产资源并非完全因为不能自给自足,即贮藏量不够只是选择从境外获取矿产资源的原因之一。另外,由于我国矿产资源的国内开发利用成本较高,而从境外直接获得矿产资源的方式,不仅有利于降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直接成本,而且还有利于减少对我国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如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对待矿业开发的态度较为保守,某些目前开采技术不能达到环境保护要求的矿种,选择以从境外获取为主。因此,鉴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一方面低度开发利用国内紧缺矿产资源,延长拥有这类战略矿产资源的时限,另一方面 “走出去” 利用国外矿产资源,确保矿产资源安全供给,还是保证国家长远利益的需要,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此外,目前是我国从境外获取矿产资源的最佳时期。首先,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显著提高,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到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3]从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到获得IMF的特别提款权,我国的经济发展成果可谓举世瞩目,这为我国开发利用国外矿产资源提供了基本保证;其次,经济实力的增长,带来丰富的外汇储备,我国已有相当财力和成熟技术在国外从事风险勘探、开发或购买矿山,一些大型矿业公司也在走出国门与外商合资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后,当前国际矿产资源供给形势良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保证程度高,各国大力开放矿业市场也为我国开发利用境外矿产资源提供了机会。为了融入经济合作的潮流,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纷纷通过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在矿业领域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吸引外国的资金和技术进入本国矿产领域。加上我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合作潮流,无论是多边、双边,还是区域性的各类合作都有国人的参与,不仅如此,我国更发力寻求搭建以自己为中心的国际合作机制,如 “一带一路” 战略已经将世界主要经济体都纳入合作范围。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更应该把握时机,加大从境外获取资源的力度,满足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

因此,从境外获取矿产资源,是保证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国经济、社会效益的需要。虽然 “走出去” 获取矿产资源是我国目前满足国内需求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以什么样的方式 “走出去” 成为值得考虑的问题。

(三) 矿业投资较之矿产品贸易的优势(www.daowen.com)

从境外获取矿产资源的方式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通过对外贸易的方式直接进口,二是在国外开发。其中,第一种形式是风险勘探寻找矿产资源,发现有价值的矿产后自主进行开发 (许多国家允许勘查人进一步开采而无需重新申请许可证);第二种形式是与当地矿企或投资人合资合作 (按一定价格买下已有矿山股权),或者进行绿地投资,新建矿企,根据拥有的股权比例,获得矿山产品的分配权。

两种方式在经济性和风险性上存在一定差别。从经济性看,如果开发利用区域选择适当,则在国外开发的经济性应优于直接的贸易进口。以石油为例,1987~1998 年世界石油市场原油价格是13.5~22.87美元/桶之间,平均价格在17~18美元/桶左右,据美国能源情报署的资料,1998 年世界主要石油公司的原油平均勘探开发成本约为9.4美元/桶。从我国石油企业在国外开发的实践看,我国在非洲苏丹的石油开发项目每桶原油的勘探开发成本约为7.94 美元,在委内瑞拉的项目为7美元,加上每桶1.5~2美元的运费,到国内口岸的到岸价为9~9.5美元,均低于直接贸易进口的价格水平。[4]

我国矿产资源的储备品种虽然比较齐全,但需求量大的能源矿产对外依存度较高,从风险的性质看,直接的贸易进口风险主要表现为经济风险,如价格风险和运输风险等。目前,我国98%的进口矿产品是采取直接的贸易进口方式,但是大量的进口不仅极易造成价格的巨大涨幅,而且也不利于保障矿产资源的进口安全稳定性,一旦遇到突发事件造成国际市场现货供应短缺,则很难通过直接贸易进口方式取得足额的资源,将严重威胁国家经济安全。事实上,我国不仅仅在外部资源的获取上具有价格风险、进口源地风险和运输风险,由于我国缺乏对国际矿产品贸易市场上资源定价的话语权、矿产资源进口来源地单一、运输方式和手段缺乏必要的军事保障,所以我国在石油及其他矿产品的进口上均存在上述的风险,很难通过直接贸易进口方式取得矿产品。

由于矿产资源的贸易环境因价格、供应及运输问题日益恶化,且从我国矿产资源的禀赋条件和我国目前的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来看,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来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有必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降低我国在获取外部资源上存在的风险。

鉴于上述原因,世界上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西欧等多采用在国外开发的做法,尤其是投资风险勘探,即从购买矿产地股权开始,选择找矿勘探项目,找到矿后投资建矿,甚至进一步做矿产品加工。这一方法虽然风险较高,不仅要承担运输风险,而且包括政治风险和财政风险 (如所在国财税制度变化) 等,其中通过风险勘探寻找矿产资源并自主进行开发还要承担与勘探开发投资活动自身相关的风险,包括地质风险、技术风险等,但可能得到的回报也很高,一旦找到矿,矿产品的价值将是投资额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实力大增,已有相当财力和成熟技术在国外从事风险勘探、开发或购买矿山,一些大型矿业企业也在走出国门与外商合资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我国应逐渐改变单纯依靠贸易进口的状况,采取贸易与开发并举的方针,即对于国际上资源充足、分布广、保证程度高、我国对外进口依赖性不太大的矿产,可以继续发挥贸易进口的比较优势,而对我国短缺的战略性矿产应逐步加大在国外开发的比例,建立国外矿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和资源储备基地。

总之,通过矿业投资来弥补我国目前矿产品的进口困境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但能保障矿产资源的持续稳定供给,且能减少开发矿产资源对本国生态环境的破坏。目前我国矿企向外投资较多的国家和地区是澳大利亚、加拿大、非洲、拉美和亚太地区,东盟国家并不是重点地区。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周边的东盟各国有着不可比拟的地缘优势,无论在资源的储量和种类上都适合我国对其进行矿业投资,目前自贸区的矿业投资增长也较为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