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农业发展阶段理论: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

农业发展阶段理论: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农业发展阶段理论农业发展阶段的研究,以美国学者舒尔茨、约翰·梅勒和韦茨为代表。约翰·梅勒于1966年提出“梅勒农业发展阶段论”,该理论把农业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传统农业阶段,低资本技术农业阶段,高资本技术农业阶段。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阶段,认清这一现实,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结合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理论来指导我国农业发展的实践。

农业发展阶段理论: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

(一)农业发展阶段理论

农业发展阶段的研究,以美国学者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s)、约翰·梅勒(John W.Mellor)和韦茨(Raanan Weitz)为代表。舒尔茨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有赖于农业的迅速稳定增长,而传统农业不具备迅速稳定增长的能力,出路在于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即实现农业现代化。约翰·梅勒于1966年提出“梅勒农业发展阶段论”,该理论把农业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传统农业阶段,低资本技术农业阶段,高资本技术农业阶段。1971年,韦茨根据美国农业发展的历程,提出“韦茨农业发展阶段论”,把农业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持续生存农业阶段,混合农业阶段和现代化商品农业阶段。

对农业发展阶段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准确地认识农业发展的现状,更重要的是能了解不同发展阶段农业部门所具备的特征,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农业与其他产业部门的互动关系,从而为确立适当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农业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阶段,认清这一现实,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结合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理论来指导我国农业发展的实践。

(二)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农业多功能性研究源于日本稻米文化,为了保护和传承“稻米文化”,日本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农业多功能性问题。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21世纪议程》,在其第14章《促进可持续的农业和农村发展》第4条中提出了“农业的多功能”概念。农业多功能化是指农业功能多样化,就是在农业为社会提供粮食和原料基本职能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出文化、环境、社会等延伸功能,即农业不仅具有基本的经济、保障功能,而且还具有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重目标和功能。(www.daowen.com)

多功能性是现代农业重要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农业发展的目标不是单一而是多重的,认清现代农业的这一特征,为我们进行传统农业的改造拓宽了视野,开阔了思路,形成了生态农业、都市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等多元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三)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1964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其《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改造传统农业的问题,他将农业划分为三类: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和过渡农业。现代农业最根本的特征是不断将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应用于农业之中,不断改进其生产要素的配置,机械替代手工劳动,生物技术的应用,化肥农药的使用,从而大大提高产量,使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改造传统农业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传统农业进行投资;新的农业生产要素要有合理的构成,并能不断提高质量;生产要素的价格要合理;必须加强农业科学研究;要建立多方面的社会性服务机构;要改革农业管理制度;要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农业部门必须对农业大力支持等。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对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的农业发展有着较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那么,舒尔茨的许多观点都适用于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情况,例如对如何认识传统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解决途径,如何进行制度建设和要素配置,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和路径问题等,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