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转变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

转变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农业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和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大大增加,应该积极推动开展乡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变的生态伦理实践活动。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变要求把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放在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承认自然界是工具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在乡村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变领域,应该倡导农民养成以知识、智慧的价值代替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念。

转变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

当前,农业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和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大大增加,应该积极推动开展乡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变的生态伦理实践活动。

生产方式就是物质谋得方式与社会经济活动方式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能动统一。同传统的乡村生产方式相比,乡村生产方式绿色化是人们从思想意识到实践行为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物质生产本原问题上的一种提升。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变要求把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放在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承认自然界是工具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将社会经济发展看作是自然界整体发展的一部分,其发展的基础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乡村绿色化生产方式是着眼于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充分调动农民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自然规律,将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两者相结合的一种生产方式。其实质,是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点。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生活活动的各种形式和行为模式的总和,它反映的是怎样生活,怎样生活才是好生活的方式、方法。生活方式并不等同于衣食住行游等日常生活领域,而是包括了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等全部生活领域,是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不包括非生活性因素)的统一体。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就是把尊重自然、珍惜生命,追求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活方式中,使人们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和行为模式向着勤俭节约、低碳绿色、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www.daowen.com)

在乡村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变领域,应该倡导农民养成以知识、智慧的价值代替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念。工业文明的消费生活推崇追求物质财富和过度的物质享受,以高消费体现人的社会地位。生态文明时代农民的消费生活价值观应提倡拥有、利用、消费知识和智慧含量高的商品,让农民的消费更加自由、自主且富有个性化。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引导农民从崇尚物质逐步转向崇尚精神,以丰富的精神生活取代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这种生活方式崇尚社会、心理、精神、审美的需求,积极参与科学艺术活动、旅游、娱乐以及一定的社会道德生活和信仰生活。这更符合人的本性,更符合自然本性,是有更高生活质量的新生活,是乡村振兴生态伦理实践的有效路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