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农村改革全面展开,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农村改革全面展开,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到农业补贴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从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深化的改革让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让农业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让农村社会保持了和谐稳定发展的好势头,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正式发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开始在全国推开。

'农村改革全面展开,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改革开启了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序幕。从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到农业补贴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从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深化的改革让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让农业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让农村社会保持了和谐稳定发展的好势头,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

(一)积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2014年底,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大幕开启,农村征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三块地”的改革在全国33个地区开始试点。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一系列从基层发起的创新经验,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利修法、惠民生的制度创新成果。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在确保农民住有所居、农村和谐稳定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农民宅基地租赁、抵押等,既有效盘活了闲置的农房和宅基地,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也大幅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截至2018年6月底,全国共腾退零星、闲置宅基地9.7万户、7.2万亩,办理农房抵押贷款4.9万宗、98亿元,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明显增强。全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盘活了农村空闲和低效用地,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供了用地空间。截至2018年6月底,全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地块970宗、2万余亩,总价款约193亿元,收取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15亿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让广大农民吃了“定心丸”。2018年10月,《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正案(草案)》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二审,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三权分置”制度,成为此次修法的主要任务。

“三权分置”入法进一步赋予农民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权利,激活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的根本要求,以问题为导向,把试点的好经验、好做法向全国推广,不断为农村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助推乡村振兴。

(二)积极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

充分整合资源,健全服务体系,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全面发展集体经济,增加社员收入,让社员真正感受到获得感、幸福感。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账面资产总额由2012年的2.18万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3.1万亿元,年均增长9.2%。然而,数量如此庞大的资产,却长期面临权属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不严、流转不畅等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集体资产还面临流失的风险。在这种背景下,通过改革探索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明晰产权归属,完善各项权能,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势在必行。对此,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以及近年来多个中央一号文件,都高度重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016年1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正式发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开始在全国推开。2018年农村集体资产的清产核资工作全面展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范围已覆盖全国1000多个县市区,全国已有超过13万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成改革,共确认集体成员2亿多人,累计向农民股金分红3251亿元,农民群众在改革中有了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在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引导农民发展股份合作的同时,改革也注重完善集体产权权能,赋予农民对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等相关权能。在贵州六盘水等地,以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为前提,通过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实现了政府资源撬动社会资源的“双轮驱动”,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在小岗村,改革在实现“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的基础上,着力推进“资金变股金”,2017年小岗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820万元,同比增长20.6%。2018年2月,小岗村村民首次获得人均350元的集体资产收益分红,实现“人人持股分红”。

(三)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www.daowen.com)

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是现代农业的“三大支柱”。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重在提升农业生产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重在完善农业生产关系,二者又共同支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就是要提高农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提高农业产业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有效举措。近些年,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很快,但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特别是随着国际竞争日益加剧,进口农产品对国内农业发展的冲击越来越大。为此,必须从农业产业体系整体谋划,着眼推进产业链、价值链建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一产强、二产优、三产活,提高农业产业的综合效益和整体竞争力,让农民分享农业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利益。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就是要促进农业供给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更好适应资源与环境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在快速发展中资源环境的制约越来越大,在产量增加中部分农产品出现暂时性或阶段性过剩,粮食、棉花等库存偏多。但另一方面,一些农产品不能满足需求,大量进口。为此,要着力围绕人的需求发展生产,使农产品供给数量上更充足、品种和质量上更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就是要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领作用,形成有利于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创新与运用的体制机制。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是农业经营规模过小,无论是先进科技成果应用、金融服务提供,还是农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市场竞争力提升,都要以一定的经营规模为前提。为此,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适度经营,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和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发展壮大,并使其逐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始终秉承不断改革的精神,蹄疾步稳、纵深推进,才能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