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推进乡村绿色发展,营造美丽宜居环境

推进乡村绿色发展,营造美丽宜居环境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保护各类未污染耕地,严格管控污染耕地用途。(三)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程,5年培育500个左右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有效保护1000个左右省级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组群,带动市县共同建设1万个左右美丽宜居村庄。着力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和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引导规划发展村庄建设美丽宜居村庄,有条件的特色村和重点村积极创建特色田园乡村。

推进乡村绿色发展,营造美丽宜居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守生态保护红线,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实施绿色生态农业建设、生态河湖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行动,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宜居乡村。

(一)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建设。实施绿色生态农业建设行动,加大农业资源保护力度,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永久基本农田为核心,强化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严格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系统、山水林田湖草、重要水源涵养区、自然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到2022年全省湿地保有量达到4200万亩以上。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强化渔业资源管控和养护,科学划定江河湖泊限捕区域,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施全面禁捕。持续推进绿色江苏建设,充分挖掘造林绿化潜力,提升村庄绿化美化建设水平,到2022年全省林木覆盖率提高到24%,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0%。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规范使用饲料添加剂,推广健康养殖和高效低毒兽药,减少兽用抗菌药物使用量。完善公益林、湿地、重要水源地等生态补偿机制,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推动农业生态资源保护。

(二)集中整治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实施生态河湖建设行动,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护,开展河湖连通和疏浚清淤,5年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治理改造,加快小散养殖场(户)畜禽粪便社会化处理体系建设,3年内实现规模养殖场治理全覆盖。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保护各类未污染耕地,严格管控污染耕地用途。深入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提升机械化还田质量,加强秸秆燃料化、基料化、肥料化等综合利用能力建设,切实巩固禁止露天焚烧成果。执行地膜生产新标准,加快可降解农膜推广应用,积极探索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模式,2022年农膜回收率力争达到90%。加强农药生产经营管理,推动落实农药生产者、经营者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主体责任。(www.daowen.com)

(三)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程,5年培育500个左右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有效保护1000个左右省级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组群,带动市县共同建设1万个左右美丽宜居村庄。着力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和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引导规划发展村庄建设美丽宜居村庄,有条件的特色村和重点村积极创建特色田园乡村。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完善户投放、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处置体系,有条件的地方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加快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促进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规模化建设、专业化管护,到2022年力争实现规模较大的规划发展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实施农村“厕所革命”,3年新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60万座,推进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尽快完成农村户厕无害化建设改造。加快农村危房改造,2020年前完成现有危房改造任务。完善农村环境管护机制,发挥村民主体作用,鼓励实行专业化运行管理方式,积极推行农村河道、道路交通、绿化美化、环境保洁、公共设施“五位一体”综合管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