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体制转型的逐步实行模式

中国体制转型的逐步实行模式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8年以来中国进行的体制改革,即由社会主义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转型——简称体制转型,取得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功。中国的改革成为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成功的改革的范例,并对世界范围内的改革起着重大影响。中国创造出了由计划体制到市场体制的渐进转型模式,这种方式是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性质与规律相适应的。

中国体制转型的逐步实行模式

1978年以来中国进行的体制改革,即由社会主义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转型(transformation)——简称体制转型,取得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功。改革给经济带来活力,加快了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家综合实力,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促进了政治稳定、民族团结,推动了社会全面进步。中国的改革成为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成功的改革的范例,并对世界范围内的改革起着重大影响。

渐进性是中国改革和体制转型的鲜明特征。改革先从农村启动,进一步在城市开展;由计划体制外围部分的改革——搞活农户经济,发展个体经济和乡镇集体经济——进至体改的核心部分,即国有经济领域;由国有企业的改革开始,然后扩展到计划、劳动、流通、外贸、金融、财政等领域,演化为整个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在开展经济体制改革中,还相应地开展教育文化和政府职能的改革,并着手进行以扩大民主和实行法制为内容的政治体制的改革。

中国渐进的改革是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为目标,在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自上而下的引导、发动,调动和依靠群众的积极性和广泛参与,先行试点,总结经验,由点到面,由表到里,有目的、分阶段地推进。中国创造出了由计划体制到市场体制的渐进转型模式,这种方式是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性质与规律相适应的。

第一,改革性质。由社会主义计划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模式转换,无疑,是十分深刻的体制变革与创新,是一场革命。但它毕竟是公有制基础上的体制转换,是“社会主义的完善”,而不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更不是全面“私有化”。社会主义改革和体制转型的性质决定了不能采用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社会革命”的方式,不能用不顾条件的许可,一步到位的“休克疗法”,而只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和保持社会稳定与经济稳定的前提下,有目标、有秩序地进行改革。

第二,改革要依靠实践经验。当代社会主义是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前无古人的新事物,怎样来进行这场深入、全面的改革,使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人们不可能从书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而只能在总结实践经验中前进。特别是改革是一场制度大创新,它涉及体制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各种改革互相配套,减少体制上的互相制约和摩擦。实践表明,改革要依靠总结实践的经验,从中上升为理论,再用它来指导改革的实践。显然,有关进行改革的理论的形成,必须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科学总结,这就有一个过程。照抄东方和西方的教科书,靠本本来制成改革的药方,只能使改革走入歧途。(www.daowen.com)

第三,改革尽管不改变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但毕竟会带来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变化,由此引起利益格局的重大变化。一些改革措施会使某些人有所失,在心理上带来强烈反响,甚至会影响改革的亲和力。因此,需要在改革中使经济关系的调整,保持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和群众可承受的限度内,以保持稳定,这就要求人们根据现实情况,掌握好改革力度,一些重大的变革也可能要分步走,逐步完成,以缓和人民内部矛盾和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第四,改革总是在现实的宏观环境中进行。转型时期改革释放的体制活力,促进经济高速增长,也会带来经济运行的矛盾,“一放就活”“一活就胀”,随之而来的紧缩,这种由于体制内在摩擦带来的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在转型时期是难以避免的。此外,日益国际化的经济,在运行上还要受到世界经济变动的影响。可见,改革受到环境制约是客观存在。这也决定了人们只能审时度势,适应经济运行的势态和客观条件,来规划改革,确立其主攻领域,掌握好力度和节奏。不顾宏观条件的变化和许可,孤立地“深化改革”,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第五,以上四点表明改革只能逐步推进,采取渐进转型的模式。那种不顾条件的许可,不进行充分的试点,顺应各种各样的自发势力的一哄而起的改革,将使体制要素更难以配套,加剧体制摩擦,造成更大的制度漏洞,造成主体行为的扭曲和秩序的破坏,这种改革将使人们付出更多的学费。至于那种苏东国家采用的以私有化为内容的“休克疗法”,不仅使改革离开社会主义的制度基础,而且它带来经济秩序和经济运行的大混乱和生产的大破坏,引发社会大动荡和连续的政治危机,使改革走入难以自拔的泥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