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京津冀科技协同发展概况

京津冀科技协同发展概况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7年比2013年上升36.29个点,年均提高9.07个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区域发展发挥明显示范带动作用。12月15日,第四届“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高峰论坛”在唐山曹妃甸举行,三地代表和企业家分别从不同角度就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发展的思路与措施建言献策。

京津冀科技协同发展概况

2017年,京津冀地区发展指数为153.99,与2010年相比,平均每年提高7.71个点。2017年比2013年上升36.29个点,年均提高9.07个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区域发展发挥明显示范带动作用。

一、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发展向纵深推进

(一)雄安新区成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河北雄安新区明确了承接方向:中央在京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总部企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北京城市副中心则主要发展的是行政办公、高端商务、文化旅游等。8月17日,京冀两省市政府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战略合作协议》(简称《协议》),《协议》力求体现北京市委市政府“把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当成自己的事”的坚定决心和鲜明态度,从建立健全对接协调工作机制,到科技创新、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规划、干部人才交流等领域,进行全面、深度合作,切实提高新区对非首都功能和人口转移的吸引力、承载力,努力形成雄安新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两翼”齐飞的生动格局。

(二)平台载体建设步伐加快

京津冀“2+4+46”产业合作格局明确,12月20日,三地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该意见是京津冀三省市首次联合制定的综合性、指导性文件,对进一步推进三地产业对接协作,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即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4即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张承生态功能区、天津滨海新区等四大战略合作功能区,“46”即一批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和专业化产业合作平台,一批重大合作项目相继落地,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园加快建设。2017年2月,通州区、武清区、廊坊市正式签署《推进通武廊战略合作发展框架协议》,明确在加强顶层谋划和规划对接、构建便捷高效交通网络、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提升产业协作水平、搞好大运河保护开发、深化科技创新和人才合作、加快公共服务统筹发展、强化组织推动等8个方面开展对接合作,促进通武廊一体化发展,打造协同发展试验示范区。

(三)跨界创新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2017年11月23-24日,第三届百名科研院所领导者创新论坛暨京津冀科研院所联盟成立大会在保定召开,来自京津冀三地近百家科研院所的350多名领导、专家出席大会,大会围绕“跨界创新”主题,旨在探讨发挥京津冀科技资源优势,形成经济持续增长新动力,推动三地协同发展。12月15日,第四届“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高峰论坛”在唐山曹妃甸举行,三地代表和企业家分别从不同角度就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发展的思路与措施建言献策。

二、创新投入产出持续增长

(一)创新投入持续加大

区域平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010年的3.02%提高到2017年的3.15%,京津冀三地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差距缩小,由2010年的7.66∶3.28∶1(河北为1,下同)变为2017年的4.24∶1.86∶1。2017年,北京研发经费投入1579.7亿元,天津458.7亿元,河北452.0亿元,京津冀三地合计910.7亿元,三地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5.64%、2.47%、1.33%。创新效率提高,2017年区域每亿元研发经费产生的专利授权量为73.9件,比2010年增长62.1%;其中,北京、天津和河北分别增长63.6%、89.8%和20.6%。

(二)创新产出数量与质量双提升

2017年,北京市专利申请185928件,同比增长4.75%;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99167件,同比增长1.8%;专利授权106948件,同比增长4.5%,发明专利授权量46091件,同比增长11.3%;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94.5件,位居全国第一。天津市专利申请8.7万件,专利授权4.17万件,有效专利14.47万件,同比增长16.3%,其中有效发明专利2.86万件,同比增长26.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8.3件,位居全国第六位。河北省专利申请6.13万件,专利授权3.53万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1.9%和11.0%,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88件。京津冀区域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010年的4.7件增加至2017年的22.7件,增长3.9倍,其中,北京由19.9件增加至94.5件,增长3.8倍;天津由5.0件增加至18.3件,增长2.6倍;河北由0.4件增加至2.88件,增长5.6倍。

(三)技术交易日趋活跃

2017年,北京市技术合同成交额4485.33亿元,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其中技术交易额为3703.92亿元,以突出成绩位居全国技术合同交易省市榜首;天津技术合同成交额658.48亿元,同比增长9.32%;河北省技术合同成交额396.51亿元,同比增长60%。三地技术合同交易额5540.32亿元亿元,占全国的39.01%。北京流向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03.5亿元,是2013年的2.45倍,连续三年实现30%以上的大幅增长;河北累计吸纳京津技术交易额达164亿元,同比增长55.7%,是2013年的4.2倍。京冀企业来津投资到位资金1089.14亿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内资的43.6%,天津企业到河北投资435亿元。中关村企业累计在津冀设立分公司3049家、子公司3100家,北京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达418.4亿元,年均增长超过30%。

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

(一)加强政策协同(www.daowen.com)

落实建设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要求,2017年7月,京津冀三地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发布了《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年)》,这是我国首个跨区域的人才规划,也是首个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人才专项规划,提出“一体、三极、六区、多城”的总体布局,以及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远期目标:到2030年,三地区域人才结构更加合理,人才资源市场统一规范,公共服务高效均衡,人才一体化发展模式成熟定型,人才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基本建成“世界高端人才聚集区”。

(二)加快政策落实

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国发〔2017〕37号),提出健全完善创新券、创业券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探索建立创新券、创业券跨区域互通互认机制。推动创新券互通互认,资助科技型企业向科研院所、高校及科技服务机构购买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成果转化和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首批互认机构753家。天津出台外省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来津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有关政策,支持跨区域利用科技资源,鼓励外省市特别是京冀国家级高企来津发展。

四、知识产权协同发展机制建立

(一)建立“一局三地”知识产权协同发展机制

国家知识产权局与三地知识产权局共同签订《知识产权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合作会商议定书》,建立了知识产权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合作会商机制。三地维权中心联合发布了《京津冀12330知识产权保护联动服务推进计划(2017-2020)》,明确了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及路径。

(二)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

2017年12月7日,中国(北京)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联合中国(河北)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在保定举办“京冀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12330工作站成立仪式”,并与北京中关村信息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京冀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12330工作站共建协议》,中心工作站的成立不仅进一步完善了京津冀知识产权保护公共服务机制,而且对推动京津冀加快形成协同创新共同体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协同发展环境

2017年11月,京津冀三地知识产权局联合举办《京津冀知识产权协同发展高层论坛》,签署了《京津冀“走出去”企业及服务机构牵手协议》和《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建设框架协议》,三地服务机构和重点产业通过进一步深化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了三地共享知识产权保护高端服务,共建重点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生态,全面推动三地知识产权保护协同发展。

五、生态环保一体化步伐加快

(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推三地生态环保一体化进程

2017年5月8日,天津市科委与中关村管委会、河北省科技厅联合制定并发布《发挥中关村节能环保技术优势 推进京津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方案》,三地将通过支持搭建智慧环保平台、开展联合技术研发、创新绿色金融等手段,在智慧环保平台建设、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置与土壤修复、高效节能技术推广、新能源与能源互联网应用等六项领域力促生态环保一体化。

(二)生态环保联防联控机制进一步深化

2017年是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3-2017年)的收官之年,经过几年协同治理,环境问题有所改善,在‘五个统一’上做了许多工作,主要包括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执法、统一预警和统一减排。其中,在统一标准方面,北京和天津的污染排放标准和排污收费标准目前已基本一致,河北也越来越接近;预警方面,京津冀每日开展重污染天气联合会商,在遇重污染天气时,同步发布预警。2017年8月,环保部联合多部委共同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环大气[2017]110号),8月31日,环保部在京召开座谈会,贯彻落实《攻坚方案》及六个配套方案,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