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的动态变化

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的动态变化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调整贫困标准主要包括如下两种情况。“2010年标准”也就是当前的农村贫困标准。如果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天消费低于1.9美元的贫困标准,中国1981年的贫困人口为8.78亿人,贫困发生率为88.32%,而在2015年,中国的贫困人口下降到5700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了4.2%,毫无疑问,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表3-12中国与全球贫困状况比较

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的动态变化

调整贫困标准主要包括如下两种情况。第一,在各个时期,从人民生活水平以及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出发,紧随时代的发展适当的予以提高,从而达到人民群众基本生活要求的一种贫困标准;第二,确保生活水平保持始终如一的相同标准,根据各个时期的物价水平,确保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关于第一种情况,我国从1978年至今明确了三种生活水平不同的贫困标准。具体为:“1978年标准”,即根据1978年一个人一年的标准为100元进行衡量。此条标准属于一种水平较低的生存标准,是确保每天每人食物支出的热量保持在2100大卡,达到大概85%的食物支出的百分比。从具体的情况出发,在食物需求方面具有较差的质量,比如粗粮在主食当中占据较高的比重,肉蛋在副食中占据较低的比重,食物支出在标准当中占据了太高的比重,所以只是一种水平较低的标准,只能勉强达到果腹的标准。

“2008年标准”执行的时间是2000年,因为从2008年正式当作扶贫标准开始使用,所以又称“2008年标准”。即根据2000年一个人一年的标准为865元进行衡量的。此条标准属于基本温饱的标准,确保每天每人食物支出的热量保持在2100大卡,是基于上一条标准扩展了非食物部分,对食物支出占据的比重进行了调整,变为60%,能够基本确保吃穿不同愁,达到基本的温饱。

“2010年标准”也就是当前的农村贫困标准。根据2010年一个人一年的标准为2300元,2014年与2015年标准为2800和2855元,属于一种基本的温饱标准,也就是俗称的三保障与两不愁,保障了住房安全、义务教育以及基本医疗的需求。当前的贫困标准主要包括了食物支出等内容,每天的消耗主要包括了1个鸡蛋或者1两肉,1斤米面,每天的热量达到了2100大卡以及蛋白质保持在大概60g,达到了基本的温饱需求。另外,还有非食物支出,关于食物支出方面,在2014年达到了大概53.5%的比重。并且,在具体测算时,高寒地区的标准为贫困线的1.1倍。

上述调整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参数进行的,是具有一定可比性的标准。因为在农村,对贫困人口进行调查发现,食物支出在消费支出中占据较大的比重,所以在对其消费价格指数进行计算的时候,加权了其生活消费价格指数以及食品消费价格指数的内容,从实际情况下对食物支出的具体权重数值进行了适当的提高。根据不同的年份对应的不同价格水平,当前应用的贫困标准在2010年至2015年分别对应的为2300、2536、2625、2736、2800以及2855元。并且相同标准在年份不同的时候,尽管具有不同的数值,但是表示的生活水平都是相同的,在各个年度之间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具体见表3-10。

表3-10 我国农村1978—2015年贫困标准数据[14](www.daowen.com)

根据以上贫困标准,则各时期我国农村的贫困发生率如表3-11所示。

表3-11 不同贫困标准下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及贫困发生率统计

注:1.表1996年数据缺失。
2.本表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历年出版的《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汇总整理。

如果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天消费低于1.9美元的贫困标准,中国1981年的贫困人口为8.78亿人,贫困发生率为88.32%,而在2015年,中国的贫困人口下降到5700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了4.2%,毫无疑问,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具体统计数字见表3-12。

表3-12 中国与全球贫困状况比较(按1.9美元/天贫困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