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民收入核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国民收入核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点难点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核算方法;国民收入五个总量的关系;国民经济中的国民收入流量循环;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两个GDP相同的国家,一个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另一个奉行和平中立。这两个国家人民幸福的程度肯定不同。GDP可以反映出生产率与失业率,但完全反映不出收入分配状况。

国民收入核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知识要点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几个重要概念以及国民收入几个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问题。

➡重点难点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核算方法;

国民收入五个总量的关系;

国民经济中的国民收入流量循环;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引导案例(www.daowen.com)

幸福不仅来自GDP——GDP与经济福利

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普遍关注经济增长,迷信GDP。1968年,美国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在竞选总统时批评了这种风气。他说,GDP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各种东西。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评价指标中,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GDP,即GDP总量及经济增长率

也许罗伯特·肯尼的话极端了一点,GDP毕竟是我们幸福的基础,但他的话中有真理,因为GDP绝不是幸福的唯一来源,GDP并不等于经济福利。

从物质意义上说,幸福来自我们经济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产品与劳务。但按现行的统计方法,GDP中有许多遗漏。GDP衡量的是通过市场交易并有价格的东西。但经济中许多活动属于非市场活动,不被统计在GDP之内。比如自己在家料理家务也是一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的经济活动,但它不通过市场交易,不在GDP之内。市场交换越不发达,这部分活动的比例越大。

GDP中还不包括地下经济。地下经济有一些是非法的(如贩毒、卖淫嫖娼等),还有一些是为了逃避税收或其他管制的隐蔽经济活动,如市场上无许可证的生产者或无营业许可证也不纳税的流动摊贩。据经济学家估计,即使在美国这样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地下经济也要占GDP的5%~15%,而在意大利这样的国家,地下经济可能占GDP的70%以上。尽管不同经济学家估算的地下经济大小范围不同,但都承认这种未计入GDP的经济活动在各国的比例都相当大。如果把GDP用来判断经济周期的阶段,因为GDP与未统计的经济活动之间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比例,这种失误并不大,但如果用来判断和比较不同国家的生活水平,因为各国的遗漏不同,这种失误关系就影响大了。

GDP在统计时是根据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但并不是这些产品都与我们的幸福相关。例如,军火生产是GDP中重要的一部分,但许多军火产品与我们的幸福无关。相反,多生产了军火,使用了本来能生产消费品的资源,还会减少我们的幸福。两个GDP相同的国家,一个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另一个奉行和平中立。前一个国家的GDP中军火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后一个国家军火生产很少。这两个国家人民幸福的程度肯定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日本的GDP也曾经相当高,但它们的人民幸福吗?GDP按市场价格计算,但市场价格与产品质量和数量并没有直接关系。人们的幸福程度与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相关,而与价格关系不大。例如电脑质量在提高,数量在增加,但价格急剧下降。按价格计算也许电脑的产值没有增加多少,但质量与数量的提高给人们带来的幸福是巨大的。现代社会中,许多产品的趋势是质量提高的同时价格下降。仅仅按价格计算无法反映这种趋势。

环境和闲暇是影响人们经济福利和幸福程度的两大因素,但GDP统计中无法正确反映这些因素。经济活动会带来环境污染,如果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发展生产,GDP无疑增加了。但人们呼吸污浊的空气,喝受污染的水,生活在嘈杂的环境中,这能有幸福吗?经济活动带来污染,治理污染又增加了GDP。但这种情况下,人们的福利又增加了多少呢?闲暇是人们幸福的来源,减少闲暇会增加GDP;增加闲暇,例如听音乐、运动、与朋友聊天,会减少GDP,但这种GDP的减少却是幸福的重要来源。人们的幸福程度、经济福利的大小还取决于一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无论是GDP也好,人均GDP也好,反映不出收入分配的状况。我们考察一个社会的幸福状况,不是看一部分人甚至少数人是否幸福,而是看所有的人是否幸福。衡量经济福利也不是少数人的经济福利,而是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一个社会如果收入差距过大,少数人花天酒地,多数人难以为生,即使这个社会GDP高,人均GDP高,也不能说是一个幸福的社会。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认为,社会经济福利取决于生产率失业率与收入分配平等程度。GDP可以反映出生产率与失业率,但完全反映不出收入分配状况。其实收入分配差别太大、社会不安定,即使高收入的少数人也谈不上“幸福”二字。

正因为GDP不能反映出社会经济福利,美国经济学家托宾和诺德豪斯提出了经济福利衡量指标,萨缪尔森提出了纯经济福利的概念,企图对GDP进行校正。他们的基本观点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幸福或经济福利,福利更多地取决于消费而不是生产。GDP是生产的衡量,而经济福利衡量指标和纯经济福利是要衡量对福利做出贡献的消费。因此,这两个指标要在GDP之上减去某些不能对福利做出贡献的项目,加上某些对福利做出了贡献而没有被计入GDP的项目。具体来说,减去GDP中没有对福利做出贡献的项目(如超过国防需要的军备生产),减去对福利有副作用的项目(如污染、都市化的影响),加上不通过市场的经济活动的价值(如家务劳动、自给性产品),加上闲暇的价值(用所放弃的生产活动的价值作为机会成本来计算)。这种思路无疑是正确的,但如何进行计算并没有完全解决。

当然,GDP并不是不重要,它毕竟是幸福与经济福利的基础。这里又用上了一句俗话:GDP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是万万不能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