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调查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调查研究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是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制度环境和政府行为的研究。三是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特性和技术管理的研究。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指出要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建设。本项目研究运用创新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结合调研数据,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构建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为目标,在对我国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问卷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调查研究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特别是20 世纪90 年代后,中国制造企业通过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跨国公司产业链条中一些处于低端的生产、加工、装配环节,充分发挥廉价劳动力优势,迅速成为世界工厂,成为第一出口大国。但是中国仅在全球价值链的末端占据优势,在全球价值增值中所得份额很小。同时,近年来中国企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土地、劳动力、各种原材料成本的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环境污染、贸易保护等更突显了问题的严重性。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国内官产学界普遍认识到,以低端要素融入全球价值链,以出口为导向,依靠“数量型人口红利”的传统经济发展已不可持续。在第二波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求我国经济从粗放式发展向科学发展和集约化发展转变,从“数量型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转变,通过创新驱动,特别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以创新资源共享及创新优势互补为基础,以联合研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共同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合作模式。其实质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知识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的结合与互动,是科技教育与经济的融合发展。国内外关于产学研协同创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研究:一是关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内涵、动机、运行规律、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此类研究从系统自组织性、要素协同性、知识黏滞性等多个视角,探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机,揭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在运行规律,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二是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制度环境和政府行为的研究。此类研究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制度环境、政府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引导和促进作用等进行了探讨。三是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特性和技术管理的研究。此类研究认为产学研合作的本质是知识的转移和学习管理,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关键在于综合考虑合作中的知识特性、合作各方的知识结构、知识共享的意愿、知识转移渠道的选择等。四是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效率和影响因素的研究。

综上,目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多是针对协同创新中某一主题的研究,缺乏从整体上解决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中长期存在的差异化多主体间合作动力不足、合作模式和路径选择不合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制度环境不匹配、保障机制不到位等问题的系统性研究,对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践指导性不足。(www.daowen.com)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指出要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建设。我国当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将产业界的经济活动与学术界的科研活动相结合,实现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体系互动,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项目研究运用创新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结合调研数据,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构建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为目标,在对我国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问卷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