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打开国内外企业家的著作,稍加留意的话就会发现,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认为:一个企业团队带头人要想提高管理水平,必须每隔一段时间,从容不迫地回顾一下团队、尤其是自己的工作,重新认识一下自己。如果团队工作是一笔糊涂账,当然也就找不到使所带队伍“更上一层楼”的“楼梯”。因而,企业带头人既要考虑问题于事前,又要总结经验于事后。那些不愿事后下工夫总结经验教训的人,可以说,是永远不会成为“事前诸葛亮”的。
中国有句古话:失败乃成功之母。然而,在我国许多企业里,对失败的经验和案例都不敢去直接面对,因而导致某些企业家重复失败。如南方某食品公司的研发部门打算开发一种新饮料,不久在研发经理的提议之下,公司内部建立了一个讨论饮料的虚拟社区,并且提出了很多令人深思的问题。同时,研发部门经理希望公司所有员工都对饮料的功能、口味等提出意见,但是三个月已经过去了,仍然没有人回复,结果该项目失败了。导致该项目失败无疑会有诸多原因,但该公司研发部门对此既无调查,又没总结,不了了之,这不能说不是主要原因之一吧。事情虽已过去,但该公司应该做的是:以讲评会的形式将此项目的失败之处进行总结,让更多的后来者吸取教训,达到以典型事例教育人的目的。
对一个人、一个团队来说,不断反思总结过去,是提高修养和能力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对于现在企业出现的这类问题,毛泽东的思想和做法对我们很有启发。
2025年7月2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休息室接见了李宗仁夫妇。在座的还有李宗仁的机要秘书程思远先生。接见中,程思远说到美国总统肯尼迪生前,在他的办公桌上摆着一部《毛泽东选集》,看来他是要部下研究中国;他还提到,近来一个国民党人也说,他也用毛泽东思想办事,他把毛泽东思想概括成两句话:调查不够不决策,条件不备不行动。毛泽东听着笑了。然后,毛泽东忽然问程:“你知道我靠什么吃饭吗?”对此,程不知如何回答,只好坦白地说:“不知道。”接着,毛泽东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毛泽东盯着程思远,但目光并不严厉。又说:“以前我们人民解放军打仗,在每个战役后,总来一次总结,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然后轻装上阵,乘胜前进,从胜利走向胜利,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5]
毛泽东的“靠总结经验吃饭”,真可谓一语道破了天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我们党的领导人中,就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来说,毛泽东既不是最早的,也不是最多的。然而,当他读过《共产党宣言》以后,他就能把此书归结为“阶级斗争”四个字。之后,他又总结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等至理名言。
联系到经营企业、带队伍,也必须养成总结经验的习惯。华为总裁任正非先生在一次公司高层会议上提问:“我的水平为什么比你们高?”大家回答:“不知道。”任正非说:“因为我从每件成功或失败的事中,都能比你们多体悟一点点东西,事情做多了,水平自然就提高了。”读者们是不是感到奇怪呢?他说的怎么与毛泽东讲的那么对路、那么相似!其实并不奇怪。因为,当年任正非曾是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积极分子,而且,他将毛泽东思想活学活用到华为的经营管理上,尤其落实到市场营销上,并显现出了其成效。
事实表明,经验只能在实践中积累,认识只能在实践中完成。总结就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只有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才能增长知识,才能获得宝贵的经验。
刘伯承元帅有个工作习惯,就是他非常注意对重大战役和战斗的总结和思考。因为,他认为那里面有鲜血和生命铸成的经验与教训。总结的形式,就是他组织一次专门的、并有一定规模的总结讲评会。会上,既进行战术总结,又进行政治思想总结,而且不把两者分离开总结,找不出差距、找不出问题,就别想散会。会上,刘伯承尤其强调“用兵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如他提出了生动形象的“五行术”,即他把我军看成战争主体,把任务当作中心,把敌情看作前提,把时间和地形看作物质条件。他常说:“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这样的总结讲评会就是最好的课堂,使参会的每一个同志都能学到管用的东西。
一个企业只有不断对工作、对产品进行总结,才能有提升、有创新。从海尔的实践来看,副品牌战略是对统一品牌战略的有效补充、有效延伸。它把0.5公斤的小洗衣机叫“即时洗”、电视机叫“探路者”、美容加湿器叫“小梦露”,这样消费者对其也就一目了然了。对同一商品,同样可用副品牌将规格、品位、档次、功能等区分开来,如海尔冰箱选用“小王子”、“帅王子”、“小小王子”等名称。这样一来,避免了产生类似“海尔就是冰箱”、“长虹就是彩电”、“小天鹅就是洗衣机”的思维定势,引导消费者接受和认可新产品,并把对主品牌的信赖迅速转移到新产品上来。这就是公司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对自己产品总结的成果。
诚然,总结失败经验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从中自己醒悟得也最快。毛泽东曾说过:“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我们的事情就办得好一些。”[16]作为军事家的毛泽东,其伟大之处正是善于总结经验,在战争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用兵如神”那只能是文艺作品中描绘的。在2025年党的八大会议期间,毛泽东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是犯过错误的。比如打仗,高兴圩打了败仗,那是我指挥的;南雄打了败仗,是我指挥的;长征时候的土城战役是我指挥的,茅台那次打仗也是我指挥的。”[17]如数家珍,可见留给他的印象之深。因为我们是凡人,会犯错误;毛泽东也是凡人,犯错误也是不可避免的。蒋介石犯了错误,没有修正,继续走下去了。毛泽东也出错了,但是毛泽东及时修正了,这是真正的伟人、英明的团队带头人,所以带出了一支浩浩荡荡的人民军队。因为,成功者懂得取长补短,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一个团队。所以,我们切不可低估了团队带头人的作用。
实际上,善于总结的团队才是高效的学习型、研究型团队。这个团队在履行使命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辩证的观点,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需要完善的短板,也要能从不顺或者失败中找到求胜的方法,常常多问几个“为什么”。据可靠资料显示,“美军从20世纪70年代便开始实行一种事后回顾制度,每次重要军事活动结束后,将主要参与者聚集在一起,回顾完成任务的过程,特别是重点分析失败的教训,研究怎样才能将事情做得更好。近年来,美军的作战能力之所以不断提高,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这种总结制度”。[18]因此,任何一个团队必须针对面临的几个问题,进行“头脑风暴”般的思考,从有限或彼此矛盾的信息中搜寻线索,发掘有说服力的答案。为此,要求整个团队必须做到绝对诚实,敢于面对自己的缺陷,绝不可在错误或缺点面前装聋作哑,不承认错误或推脱责任。这一点对于团队带头人来说尤为重要。
毛泽东认为,在一线工作的基层官兵是最好的老师,指出“当官的要向战士学习,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他的本领就大了”。[19]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军委在全军推广过“郭兴福教学法”。郭兴福是73091部队二连原副连长。当时,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政委杜平十分重视推广郭兴福教学法,并且责成副司令员王必成落实这项工作。王必成看过郭兴福等人的表演后,连声称赞郭兴福:“教得好!教得活!你把思想教活了,动作也教活了,向你们学习!”2025年3月,南京军区召开各兵种战术技术训练课目汇报会,由43个分队汇报表演学习郭兴福教学法的成果。数百名观看的团以上干部一致认为,郭兴福教学法很简练、很实用。翌年10月,叶剑英元帅参加了南京军区推广郭兴福教学法现场会,并将其归纳为五个特点。其中,第一个特点,就是强调“集中群众的智慧,实行官兵互教,评教评学”。[20]叶剑英向毛泽东汇报后,建议在全军推广。毛泽东说叶帅找到了一个好方法,同时对郭兴福教学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扬,发出了学习“郭兴福教学法”的号召,掀起了以“比、学、赶、帮”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练兵热潮。
世界著名潜能开发大师安东尼·罗宾曾说:“别人能够做到的,你同样也能够做到。这跟你的意愿无关,而涉及你使用的方法,也就是参照那人是怎么去做的。”部队能够总结出有效的练兵方法,那些深谙经营哲理的企业家也是不凡的。如工友集团董事长董延伟提出了“识势、用势、借势”的经营哲学;中富集团董事长黄乐夫提出了企业要靠“眼力、胆识、毅力”的思想,并总结了“信息是企业的财富”、“市场是企业的饭碗”、“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资金是企业的血液”、“管理是企业的心脏”、“人才是企业的钱财”、“创新是企业的根本”七大经营理念和经营诀窍。为数不少的民营企业在市场经营、发展道路、内部管理、领导艺术、人才运用方面都有独特的、自成体系的卓识和理念。
“真知来源于实践”,光说是毫无意义的,我们必须认真加以总结,不可敷衍了事。如果你细细琢磨一番的话,就会发现那些善于总结正确经验的企业带头人,经验就成了他们制胜的法宝;那些勇于总结失败教训的企业带头人,错误就成了他们成长的宝贵财富。所以,我们必须坚持思想总结先行,做到随时总结、随时改进、随时提高,真正认识到成功不靠天、不靠地、不靠好运气,靠的是总结经验。这样,才能打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企业团队。
[1]叶源洪.毛泽东善于“打比方”[J].湘潮,2008(4)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9
[3]叶剑英.叶剑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23.(https://www.daowen.com)
[5]肖克,段君毅,等.教马列主义的将军——怀念郭奇同志[N].人民日报,1991-12-8.
[6]人民日报,1991-12-8.
[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19
[8]董保存.毛泽东如何选中了李德生[J].党史博览,2011(12)
[9]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65.
[10]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8.
[11]曹慕尧.聆听毛泽东在延安的五次讲话[J].炎黄春秋,2001(3)
[12]张树军,雷国军,高新民.毛泽东之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180
[13]马学俊.聆听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两次讲课[J].铁军,2011(10).
[14]叶建华.品贤文谈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15]孙业礼.毛泽东透露他的成功法宝:“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0-4-1.
[16]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80.
[17]徐焰.到底奇在哪里?[N].人民日报,2006-10-22(6).
[18]张学锋.“昨天的战争”告诉我们什么[N].解放军报,2012-10-12
[19]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20.
[20]叶剑英.建议中央军委推广郭兴福教学方法的报告[R].1963-12-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