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揭秘斯达舒为什么会那么火?

揭秘斯达舒为什么会那么火?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接着,湖南常德一位病故老人的家属把“三株药业”告上法庭,说老人是喝了几瓶“三株口服液”身亡的。修涞贵的拳头产品是一种治疗胃病的药品,名叫“斯达舒”。“斯达舒”专治胃酸、胃痛、胃胀。“姚总”用了大半个晚上,向修涞贵介绍“三株药业”的营销管理经验。“三株”采取的是后一种办法,因为他坚信,像“三株口服液”这样具有保健功能的所谓药品,是绝不会“喝”死人的。

揭秘斯达舒为什么会那么火?

做良心药、做好药,救苍生,让患者说话。

搬迁到新厂后,生产能力成倍增强。这个时期,修涞贵已经完成了对药厂的股份制改造,“康威制药厂”已经更名为“康威药业集团公司”,由他担任董事长。到了夏天,修涞贵开始招聘培训营销人员。

回顾20世纪90年代,在制药行业,有许多值得记住的事情。至少,人们会依稀想起“沈阳飞龙”和“三株药业”这几个大型制药企业。

人们能够记得它们,是和一个刚在中国出现的新鲜事物“广告”不无关系。

20世纪90年代中期,电视刚刚在中国普及,黑白电视和彩色电视在普通百姓家更新换代。对媒体一向深信不疑的中国老百姓,发现电视、报纸都在宣传一种可以祛病延年的药品——“三株口服液”,于是购买者趋之若鹜,药店门庭若市,药品常常供不应求。

据说“三株药业”每天就有上百万元的收入,年销售额达到80多个亿。同样“沈阳飞龙”也是一夜暴富,它的产品风行全国,甚至用“日进斗金”来形容都不过分。发现广告妙用和神奇的企业有了钱,不惜投以重金再制作广告,以形成铺天盖地之势诱导消费,再一轮掀起购买的狂潮……

这种全民受广告诱惑的消费,是一个国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必然。不言而喻,得益的是广告制作商和媒体,当然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厂家。

此刻,正在领导“袖珍药厂”打翻身仗的修涞贵还在为工人的开支而发愁,但,他对这些“火”透中国的企业一向是冷眼相观。

当他听说,“三株药厂”的老总们要用军事领域的管理办法管理企业,他们把员工称为“将士”。同时,还要把遍及全国的销售网络分成几大“军区”,“军区”下面再分成几大“野战军”,军下面分师,师下面分旅、分团、分营时,修涞贵禁不住摇头叹息,他断言,“三株”走到了《周易》所警示的“物极必反”的阴阳界。

果然,时隔不久,传出了所谓的健康神药“三株口服液”只不过是从大豆里提炼出的普通豆汁儿的说法。接着,湖南常德一位病故老人的家属把“三株药业”告上法庭,说老人是喝了几瓶“三株口服液”身亡的。

其实,这不过是一个消费者和厂家的普通纠纷,“三株口服液”能不能置人于死地,也不难弄清。可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官司,一经媒体报道,立即掀起轩然大波。原本是趋之若鹜的消费者,好像一下子回过神儿来,谁都不再花高价购买“豆汁儿”。许多医药商店纷纷提出退货,理由是,它们不能再卖能“喝死人”的药品。

然而,让人更为奇怪的是,就是这样一场小小的风波,却连根撼动了“三株”这棵参天大树,一夜之间,它的“军”“师”“旅”“团”“营”纷纷解体。一些所谓的“军长”“师长”扔下商品和部下不辞而别,致使下级“军官”和“将士”也都溜之大吉。在全国收购的几十家为它制作口服液的药厂也都关门停产,红极一时的“三株药业”轰然倒地。“三株”的不幸结局,被修涞贵言中了!

在六楼的俱乐部里,在营销人员培训大会上,修涞贵极其深刻地总结了“三株”留给所有制药企业的教训。他说:“广告,可以让许多人掏钱购买你的产品,但是,最终长久维护企业名声的还是疗效。‘三株口服液’作为保健品,原本可以维持它的市场地位,但是,一旦把它吹成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就注定它必然走向反面的结局。”

来这里应聘的有不少原本就是“三株”的“将士”,他们听到这样带有哲理性的分析,不禁连连点头。

按照这个思路,他们更关心的是“康威”推出什么样的药品。修涞贵的拳头产品是一种治疗胃病的药品,名叫“斯达舒”。修涞贵在弟兄中行四,所以也有人把这个药品换了个谐音,称为“四大叔”。“斯达舒”专治胃酸、胃痛、胃胀。许多老胃病患者吃了以后反映极佳,说是吃下一粒,十多分钟就能止酸、止痛、止胀。

修涞贵准备在全国先设十多个省级销售点。省级销售主管自行招聘营销人员。

许多即将奔赴市场的营销人员都要求,尽快给予广告支持,尤其是中央电视台的电视广告支持。修涞贵对此持有不同意见。他认为,一个好的销售人员,应当是依靠产品打开销路,一味依靠广告效应,只能培养懒汉。

1997年,“康威药业”没有打任何电视广告。几十位省级销售主管在全国各地,拼着自己的气力在推销产品。修涞贵时刻观察着他们开拓市场的能力和做人的品质。

这一年的秋天,一位在“三株”任职多年的高级营销主管“姚总”来到通化,他听说修涞贵要开辟药品市场,表示愿意扛起营销的大旗。

修涞贵热情地接待了他。

“姚总”用了大半个晚上,向修涞贵介绍“三株药业”的营销管理经验。他认为,当今要用药品抢占市场,广告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锐利武器。不仅电视广告要铺天盖地,连各地的报纸也不能放过,只有广告随处可见,完全充实了人们的视野,才会对消费市场起到震撼作用,你的药品才能被广大用户所接受,才算是打开了市场的销路……

修涞贵一直饶有兴趣地听着,不时点头。但他的心里却在不停地权衡着这些做法的利弊得失。

到了后半夜,两个人各自休息,修涞贵却迟迟不能入睡。他在认真思索“三株”的经验。

广告可以推动市场,但,它绝对是一把双刃剑。什么火候打?什么时候不打?打多大的规模?说起来是个策略问题,实际上,这里有极深的学问。

修涞贵一直认为,经营市场,管理企业,这是个哲学问题。像“三株”那样打广告,可以形成轰动效应,很快就会在市场上抢占一定的份额,这叫“其兴也勃然”。但,修涞贵注意到了另一个问题,就是“三株”的“其亡也忽然”。

像湖南常德“喝”死人的事情,本是一个意外的突发事件。应对这样的事件,每个大型企业都会有应对的办法,或认错赔偿,或对簿公堂。“三株”采取的是后一种办法,因为他坚信,像“三株口服液”这样具有保健功能的所谓药品,是绝不会“喝”死人的。

可意外的是,就在“三株”满怀信心对簿公堂的时候,更可怕的事情出现了,他自己管理的庞大的营销队伍开始溃散。先是部分基层营销人员扔下药品,一走了之,接着是个别中层领导携款而逃,因为摊子太大,未等总部采取有效措施,“溃散”像瘟疫一样迅速蔓延,有的地区几十人一夜走光,接下来走掉的是几百人、上千人……

研究这种可怕的自行溃散,变成了修涞贵接下来几天的专项课程。他与几位来自“三株”的员工交谈,听他们讲述“溃散”的经过。为了找到原因,他反复研究“三株”的组织结构,揣摩员工自行溃散的心理状态,并把它们一条一条记在心里。

原来,由于广告效应造成的市场供不应求,“三株”的营销人员都变成了送货员,没有花费力气开辟市场,自然不会珍惜。看来,凭借广告轰炸造就的营销队伍是不可靠的。

更重要的是,由于企业迅速膨胀,人员大量涌入,鱼龙混杂。甚至是兵不认识将,将不认识兵,当然也谈不上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实,说到底还是员工对自己企业不了解。据说,有不少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营销员不知道“三株”的总部到底在哪个省,董事长是谁,当然也不会对自己经销的产品有足够的信心,蜂拥而来,蜂拥而去,也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三株”的辉煌是短暂的,失败是悲壮的,其教训是深刻的。但他毕竟是在营销市场上先期吃过螃蟹的人。就从这一点来说,“三株药业”的名字,应当让后来人记在心中。

在营销人员的培训会上,修涞贵明确地告诉大家:“各位走上各自的岗位,首先要寻找客户,利用批发、零售和医疗等多种渠道,推销我们的药品。也就是说,每个省、市、县的市场,都要靠你们自己通过努力去开发和启动,半年之内要见成效,做不到这一点,应当自行淘汰。至于大家热切盼望的广告支持,我也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在短期内不会有,也不应当有。因为我们要培育自己的、能在市场上经受风吹雨打的猛士,而不是只能送货的懒汉。”(www.daowen.com)

这段讲话,在几百人的会场里引起了一阵窃窃私语。至少有一半从“三株”流过来的人,难以接受这样的营销方式,其中也包括那位营销主管“姚总”。

会议结束后,修涞贵和“姚总”又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谈话,两个人都想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最后,还是无果而终。

几百人分头奔赴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到陌生的地方安营扎寨。像播撒种子一样,1998年的秋天,“康威药业”第一批派出的营销人员,怀着复杂的心情,走进了复杂多变的营销市场。

走出家门,进入陌生的城市,听不懂的语言,难以适应的生活方式,让这些东北汉子吃了不少苦头。他们没有任何营销的优势,因为没有广告的推介,除了早已名声在外的通化“东宝药业集团”和“金马药业集团”,没有谁知道远在通化的山沟里还有一个“康威药业”,更没有谁知道有一种胃药叫“斯达舒”。

任何一个药店和批发渠道能够接受它,全都要靠营销人员登门介绍,当然也少不了通过请客送礼来拉拢关系。接下来的困难是,尽管人家同意把药品摆上了柜台,却长期无人问津。在河南郑州,十几名营销人员忙了十多天,总算把药品送到了几家药店,摆上了柜台,半个月过去了,只卖出七八盒。那一个月,这十几位员工的总收入是三百八十元。一个月下来,不少人无法适应这样的艰苦工作,而溜之大吉。

要求广告支持的声浪又高了起来。“姚总”再一次和修涞贵探讨“广告支持的必要性”。

修涞贵的答复是:没有广告,继续坚持!

听到这样的反馈,许多人已经心灰意冷,甚至有人怀疑修涞贵到底懂不懂市场营销,懂不懂怎样卖药,各地的营销队伍开始缩水。

为了巩固阵地,修涞贵带着“姚总”等人离开通化,到各地看望大家,安抚大家。

第一站是北京。北京的销售队伍已经组成,面对销售困局,他们显得一筹莫展。修涞贵与他们开会座谈,企图说服他们接受“康威”的销售理念,不依靠广告,靠自身宣传去打开销路。北京的一批年轻人显然不理解他的意图,甚至怀疑来自山沟里的“康威”的经济实力,你到底能不能打得起广告?

会后,修涞贵已经认定,和这批充满活力、又急于想要挣大钱的年轻人分手,已是在所难免。

从北京去武汉,三人上路,只买到一张下铺,其余两张都是上铺。修涞贵把下铺让给了一位年纪大的人,自己钻上了上铺。“姚总”只好也上了上铺。火车开动了,修涞贵在上铺呼呼大睡。“姚总”几乎一夜无眠。自从他在“三株”当上高级营销主管,这些年曾无数次出差,除了飞机就是软卧,连硬卧都没坐过,更不要说钻上铺了。

用广告打开市场的想法一再受挫,修涞贵的“固执”让他感到无法理解。如果说以前他对说服修涞贵还抱有希望的话,这次出差睡上铺的“吝啬”,已经让他感到难以忍受。

在武汉,争论还是到底该不该马上推出广告。与在北京的年轻人一股脑地要广告不同,这里既有希望尽快打广告的人,也有人支持修涞贵的观点。

这些人认为,要打造自己的营销队伍,就应该这样从一盒一盒药卖起,只要对自己产品有信心,总会被消费者认同。武汉的销售形势也说明了这一点,这个月比上个月的销量就翻了好几倍,不少“老胃病”到药店指名就要“斯达舒”,说明它的疗效确实很好,已经有了“回头客”。只要再干些日子,不愁打不开销路。

在郑州,大家坐在一家面馆里,边吃边议论。这里大都是从通化出来的人,有的还是“袖珍药厂”的老员工,他们几乎是无条件地相信修涞贵。他们的信任是推论出来的,既然修涞贵能把一个小厂领导到这么大,就一定能打开销售市场。有人说了一个笨拙的推销方法,就是在药店里搞免费赠药。你的胃疼来买药,免费送你一粒“斯达舒”,让你当场吃下,等过了十分钟,再看效果。

果然,十有八九的人都说不疼了。那他就掏钱买了,有的买一条,有的买两条,有的干脆买四条,一个疗程。“斯达舒”就这样在郑州闯出了名气。有的人背着“姚总”跟修涞贵说:“打广告得慎重,不少人不愿意下市场去联系客户,就愿意等在家里,你打广告,他去送货收钱。”

来自第一线的声音,完全在修涞贵的意料之中,为了不步“三株”的后尘,他要在营销队伍中继续“大浪淘沙”。

时间,是对每个人最好的考验,三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广告支持,一部分人已经熬不住了,纷纷离开。

“姚总”见说服修涞贵尽早打出广告的想法已经无法实现,便提出要下市场,到一个地区亲自去卖药,以便打开销路。修涞贵想起《三国演义》里的一段故事。刘备想要离开曹营,一直在苦等机会。后来,他以抵抗来犯之敌的名义,带领一支人马,匆匆离去。“姚总”也带着一批药品离开了,果然,后来就一直没了消息……

1998年的冬天来得很早,一进冬月,北方大地已是滴水成冰。严寒引起的感冒和气管炎成为多发疾病。修涞贵适时推出了治疗感冒的“康威双效”和“肺宁颗粒”,并将其投放市场。此时的市场,已经经过半年多的整合,人员大体稳定下来,以省为单位的营销布局基本建成,“斯达舒”在医药市场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部分省、市的月回款额已经达到百万元。

修涞贵审时度势,认为用广告推动销售的时机已经成熟。11月中旬,一则以“四大叔”为谐音的“斯达舒”广告在各省、市电视台闪亮登场。格调高雅,立意清新的“斯达舒”广告一经出现,立即吸引了广大消费者的目光。

人吃五谷杂粮,都要经过胃来消化,苦、辣、酸、甜都得胃来承受。胃病,俗称“心口疼”,自古以来就是多发疾病,世上还有“十人九胃病”的说法。胃病还分多种,有胃溃疡,胃炎,有的酸,有的胀,有的痛,有的呕……市场上治疗胃病的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氢氧化铝凝胶”“胃舒平”……都是沿用了几十年的老胃药,人们习惯地把这些老药称为“顶药”,说明疗效一直难以让人满意。

“斯达舒”登场,让人们心头一爽。它的广告语是:治疗胃酸、胃痛、胃胀,请用“斯达舒”。我们知道,造成胃酸、胃痛、胃胀的原因很多。急慢性胃炎、胃酸过多、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都会造成酸、痛、胀的感觉。“斯达舒”的广告语,不去赘说专治哪些胃病,直接针对酸、痛、胀的感觉来说,受众清晰易懂,更易接受。且莫小看了这几句广告语,那可让修涞贵费了不少心血。

从两脚踏进制药行业那天起,他就常常想,吃药是苦差事,谁肯花钱买苦吃,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就拿胃病来说,只有到医院喝了钡粥的人,才能断定自己是不是得了急性或慢性胃炎,才知道自己的胃部是不是已经溃疡,能到医院做这样检查的,大多是有医疗保险的城里人。那时的广告语,大多集中在介绍药品针对对象和治疗疾病的名称上。

但是,修涞贵认为,更多的人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胃炎还是溃疡,都是因为胃里难受才肯买药来吃。归结起来,不论是十二指肠溃疡还是急慢性胃炎,难受的感觉都是酸、痛、胀。经过缜密的思考,甚至和广告制作商的争论之后,才最终确定了斯达舒的广告语要针对难受感觉——酸、痛、胀。

就这样,人们记住了胃药“四大叔”,也就记住了“斯达舒”。

当然,检验药品优劣的最终评价权,一向是掌握在消费者的手里。“斯达舒”一经投放市场,立即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同和好评。许多人反映,“斯达舒”不论是治疗急慢性胃炎还是治疗胃溃疡,疗效都十分理想。

在湖北武汉市场,有人在结婚的喜宴上,每桌放一盒“斯达舒”。这就告诉客人们敞开量地喝酒,放开肚皮来吃,谁的胃出了毛病就吃一粒“斯达舒”,保你平安无事。甚至有的人认为“斯达舒”对于喝得酩酊大醉的人,还有解酒的功效,这倒是让修涞贵始料不及。

到了年底,“斯达舒”的销售量已经是成几倍、十几倍的增长,各省、市销售人员接连打来断货的告急电话。位于通化的生产车间已经是满负荷运转,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进库,立刻装车运走,依然供不上市场的需求。

“斯达舒”真的“火”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