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基地发展:十二五规划带来的效果

基地发展:十二五规划带来的效果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玉米制种基地基础设施不完善、供种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十二五”期间,我省在稳定玉米制种面积和产量的同时,进一步规范制种环境、开展“四化”示范基地建设,启动国家玉米制种基地(甘肃)项目,改善了基地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玉米制种基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水平,建成以甘州、临泽、高台、肃州、凉州等县(区)为核心的全国最大、产业化水平最高、最具优势的玉米制种基地,1市7县被认定为国家级杂交玉

基地发展:十二五规划带来的效果

针对玉米制种基地基础设施不完善、供种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十二五”期间,我省在稳定玉米制种面积和产量的同时,进一步规范制种环境、开展“四化”示范基地建设,启动国家玉米制种基地(甘肃)项目,改善了基地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玉米制种基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水平,建成以甘州、临泽、高台、肃州、凉州等县(区)为核心的全国最大、产业化水平最高、最具优势的玉米制种基地,1市7县被认定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成为全国现代种业三大核心基地之一,基地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玉米制种基地供种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2010—2015制种面积(万亩)

2010—2015制种产量

(一)优势区域地位确立

“十二五”期间,紧紧抓住《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和《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将西北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作为三大国家级主要粮食作物种子生产基地之一进行布局有利机遇,大力推进玉米制种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基地认定,张掖市及甘州区等7个县(区)被认定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张掖玉米种子”获得全国唯一的种子国家地理商标证书,积极争取率先在全国启动了国家玉米制种基地(甘肃)项目建设,实施了制种大县奖励政策,国家将甘肃玉米制种基地建设和管理由地方层面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确立了我省国家级玉米种子基地地位。2015年全省杂交玉米制种面积149万亩,产种量5.3亿公斤,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玉米制种总面积和总产量的43.5%和48.3 %,产量和面积均位居全国第一,比2010年占全国比重分别增加6.8和6.2百分点,国家优势制种基地地位进一步确立。

世界先进的玉米种子加工线

(二)产业集群基本形成(www.daowen.com)

“十二五”期间,通过加大政策扶持,严格市场准入,淘汰弱小企业,推进兼并重组,不断壮大种子企业实力。截至2015年底,全省玉米种子企业113家,比2010年减少23家,减少17%。世界前四强种子企业均在我省建立了种子加工中心和合资公司,全省玉米种子企业中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有9家,销售额1亿以上达到6家,前十强企业销售额占全省玉米种子企业总销售额的46.2%,种子企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建成玉米种子加工中心113个,建成玉米果穗及籽粒烘干线217条,成套加工线96条,种子加工能力6亿公斤以上,已成为国内最为重要种子生产、加工中心,形成了优势制种产业集群。

玉米种子生产田

(三)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玉米制种“四化”示范基地建设,从2012年开始,连续三年在张掖、酒泉武威三市推进玉米制种“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利用多种形式土地流转建立玉米制种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将农户分散种植经营的土地相对集中起来,形成和推广了“公司+基地、公司+合作社+基地、公司+制种大户+基地”等新型基地模式,提高了种子生产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实现了企业、合作社、制种农户的互惠共赢。从2015年开始实施基地建设项目,通过标准田改造等工程,有效改善了基地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基地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

(四)基地农民稳定增收

“十二五”期间,玉米制种业持续健康发展,不仅满足了省内农业生产用种,还供应全国大田玉米50%左右用种量,确保了全国大田玉米用种安全,对全国粮食连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促进基地农户稳定增收。2015年全省玉米制种带动农户增收36亿元,特别是玉米主产区张掖市,农民人均玉米制种收入达4000元,成为河西走廊产业化程度最高、联系农户最广、农民收入比重最大、农业效益最为显著的支柱产业和“黄金产业”。同时,玉米制种业也有效带动了包装、运输、建筑、服务等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