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的合义之利思想

中国传统的合义之利思想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功利主义经常甚嚣尘上,所谓熙熙攘攘,皆为利来。不过总会有“义”的倡导与践行,大义之举的前赴后继,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和谐。这些经世致用的合义之利发扬了事功派的功利思想,“斡旋乾坤,利济苍生”,开辟了实学新路。

中国传统的合义之利思想

早在古代,位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就有“重义轻利”的传统,孔子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倡导“见利思义”,义为上;孟子云“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他主张“舍生取义”;荀子云“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墨家的“利”是“利他、利人”,义与利在墨家是一个概念,所谓“义,利也”,墨子尚利贵义,主张兼爱,义寓于利,达到统一,并以追求天下公利为最高价值。

道家“无为”的超义利观法家主张的“自为”人性论(韩非子)、以利为义、以法制利,显然不为所纳,早在历史进程中就从总体的社会实践上有所取舍,作为比较研究中的老学说和个体的偏好。虽然功利主义经常甚嚣尘上,所谓熙熙攘攘,皆为利来。不过总会有“义”的倡导与践行,大义之举的前赴后继,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西汉中期鸿儒董仲舒“正谊明道”(“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非功利主义观念可谓承上启下;北宋程颢云:“大凡也义则入利,也利则入义。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二程语录》)南宋朱熹“存天理,灭人欲”,陈亮与朱熹大唱反调,“义利并举”(或“义利双行”);南宋叶适主张“崇义以养利,隆礼以致力”(《水心别集》),晚年更有“成利致义”之说;明末清初经世致用多有提倡,譬如黄宗羲的王霸义利之辨、王夫之“以理导欲”“以义制利”的唯物思想、李贽有童心说和私心说(肯定私欲)重利又尚义的离经叛道、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唐甄“志任天下”的功利论、颜元更“以义为利”,提倡“正宜谋利,明道计功”……这些经世致用的合义之利发扬了事功派的功利思想,“斡旋乾坤,利济苍生”,开辟了实学新路。(www.daowen.com)

晚清,魏源“据义求利”并提也“于士大夫则开之于名而塞之于利,于百姓则开之于利而坊之于淫”。曾国藩以公灭私,“圣贤处利让利,处名让名,故澹然恬然,不与世作,义利辩以小心,须严一介”;维新派弘扬商政观念,丰富清末“实业救国”的经济思想,陈炽云:“吾虑天下之口不言利者,其好利有甚于人也;且别有罔利之方,而举世所不及觉也。”康有为肯定人欲,主张重利兼义、以义生利,兴大利不顾小害。严复为“利”正名,还原为与道德无涉的经济问题,提也自利为主的“两利”主张,并以“开明自营”实现“两利”统一;谭嗣同主张黜俭崇奢,提倡“奢德”,批判道学家“正人心”的空洞说教;梁启超指也利决定义,也就是经济决定道德,他将“公德”的伦理学(称其为“泰西新伦理”)使以“利群”为纲。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