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布局与重点工程设计优化指南

布局与重点工程设计优化指南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规划后天津现代都市型渔业将重点建设四大现代渔业发展区和八个养殖重点功能区,打造设施先进、技术领先、生态循环、节约集约的产业发展格局。图7-13天津现代渔业发展总体布局图图7-14天津现代渔业重点功能区布局图①环城休闲渔业发展区以东丽、西青、津南和北辰四区养殖水域为主,面积约14.7万亩。近年来滨海新区地位不断提升,已成为和中心城区并列的城市增长极,其产业形态和经营方式呈现出高端、高质、高新化的特征。

布局与重点工程设计优化指南

按照天津市现代都市渔业发展定位及产业方向,全市养殖水域在保持相对规模的同时,进行区域性和结构性优化,以满足水产养殖业效益提升和功能拓展的要求。规划后天津现代都市型渔业将重点建设四大现代渔业发展区和八个养殖重点功能区,打造设施先进、技术领先、生态循环、节约集约的产业发展格局。

(1)总体布局

除中心城区外,养殖水域在各区县均有分布,但规模不均,总体呈现东多西少,南丰北乏的特征。根据养殖水域资源的分布规律和现代渔业的发展特征,按地区分异和产业发展类型可将全市划分为四种类型的现代渔业发展区(见图7-13)和八个养殖重点功能区(见图7-14)。

图7-13 天津现代渔业发展总体布局图

图7-14 天津现代渔业重点功能区布局图

①环城休闲渔业发展区

以东丽、西青、津南和北辰四区养殖水域为主,面积约14.7万亩。这四区紧邻中心城区,交通便利,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渔业现代化程度较高,以设施渔业、休闲渔业、种源渔业为主要发展模式,养殖品种以南美白对虾、良种鲫鱼观赏鱼等名特优品种为主,同时水产品加工、流通业较为发达。但是随着大型工业、服务业项目的快速引入,环城地区养殖水域空间不断缩减,急需转变渔业发展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内生增长型不断推进。

发展定位:环城都市型休闲渔业发展区以集约型、设施型、市场型、科技型、生态型渔业为发展模式,坚持现代都市型渔业发展方向,按照“经济高效、技术密集、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基本要求,不断开发水产养殖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不断提高渔业生态安全、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渔业生产安全水平,突出渔业在科技示范、精品生产、生态保护、文化休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成为引领全市现代都市型渔业发展的示范区。

发展重点:一是继续发挥观赏鱼养殖品种和技术优势,充分利用地热、热电厂余热、居民区生活废水等资源,以观赏鱼工厂化养殖为核心,推进观赏鱼产业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打造集科技示范、产业带动、生态休闲、示范服务多功能于一体的观赏鱼产业体系,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观赏鱼研发中心、综合服务中心、产业化示范基地和集散物流中心;二是完善各类垂钓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营造环境优美、水质清澈、内容丰富和具有文化品位的休闲渔业发展基地;三是发挥水产良种场的技术、人才、设施等优势,做大做强种源渔业,实现水产良种生产基地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成为天津优质鱼、虾苗种及观赏鱼苗种的重要繁育基地;四是发挥水产养殖设施、模式、技术、品种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设施渔业,成为全市渔业新技术新模式试验示范基地;五是依托发达的物流体系和已有的农产品流通设施,壮大水产加工物流企业规模,提升加工水平,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集散物流中心。

②滨海科技型设施渔业发展区

以滨海新区养殖水域为主,总面积约48.7万亩。近年来滨海新区地位不断提升,已成为和中心城区并列的城市增长极,其产业形态和经营方式呈现出高端、高质、高新化的特征。新区水域滩涂面积广阔、池塘洼淀众多,渔业发展迅速,且工厂化养殖水平领先,现已成为天津以工厂化海水养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渔业发展重点区域。与环城四区面临的困境一样,随着新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大面积的养殖水域、滩涂被填平或挤占,养殖水域空间不断减少,渔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必须进一步强化科技在渔业发展中的作用,向节水、节地、高产、优质、高效的生产方式转变。

发展定位:滨海科技型设施渔业发展区按照滨海新区生态宜居城区功能定位和现代都市型渔业发展要求,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拓展渔业功能,在滨海新区建立环渤海地区规模最大的高标准工厂化海水养殖示范基地,依靠科技手段,提升渔业产业层次,使新区成为海水养殖技术研发转化中心、设施渔业产业化基地、水产品精深加工物流和出口基地、渔业休闲旅游和渔业文化传承基地。

发展重点:一是完善滨海渔业科技园区建设,强化园区在现代渔业工程技术、设施装备、养殖方式、品种更新、节能环保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打造产学研的渔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服务环渤海区域现代渔业发展;二是大力发展海珍品工厂化养殖,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工厂化养殖水体循环利用率,从流水养殖、半封闭循环水养殖逐步改进到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构建设施化生物净化系统,大幅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三是通过增加资金投入和政策引导,对养殖池塘进行标准化改造,逐步引进配套养殖设施,鼓励支持养殖龙头企业扩大现有设施化养殖生产规模,通过工厂化水产养殖的技术扩散,提高设施渔业发展水平,带动传统渔业升级;四是大力发展已经有成熟养殖经验的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牙鲆、大菱鲆、石斑鱼、半滑舌鳎、星突江鲽等优势品种,积极引进推广高附加值新品种,扩大“杨家泊”水产品牌知名度,注重产品品质提升,以优质、安全水产品占领国内外高档海珍品消费市场;五是建立优势品种的苗种繁育基地,提高苗种质量和自给率,降低苗种对外依赖性和苗种质量风险,形成与养殖品种相配套、结构合理的苗种供应网络。

③远郊生态型高效渔业发展区

以宝坻区、武清区、宁河县、静海县和蓟县养殖水域为主,总面积约51.3万亩。远郊区县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经济在地区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渔业资源以淡水池塘为主,养殖标准化、设施化程度较低,品种以大宗淡水鱼为主,优质鲤鲫鱼、南美白对虾和河蟹等名优水产品种虽有一定规模,但所占比重不高,养殖效益提升缓慢,同时,渔业的多种功能发挥尚不充分。未来发展主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养殖环境、提升品种品质和拓展渔业功能为主,走生态型、标准化养殖发展道路。

发展定位:远郊生态型高效渔业发展区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效益为中心,增收为目的,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拓展渔业功能。强化科技支撑,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高渔业水平。开展水产品加工和水生生物产品开发,拓宽国内和国外市场,实现产业延伸,成为天津淡水鱼虾蟹无公害生产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

发展重点:一是加强池塘清淤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利用渔业资源,保护养殖生态环境,发展鱼类混养和鱼虾套养等科学养殖模式,加大名特优品种投放比例,实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形成优质、高效的养殖基地;二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发展多形式、多门类的综合生态养殖,发挥资源的整体综合效益,在台田、鱼池相结合的区域以及水稻种植区域,实行种养结合,形成渔农、渔果、渔菜、渔藕多种形式并存的生态渔业;三是结合水产健康养殖的需要,完善水产苗种繁育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技含量,实行规范管理,加强水产苗种检疫,全面提高苗种质量,服务于全市水产养殖业发展;四是全面推进水库、池塘等养殖资源、环境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增加有机水产品产量,拓展水产品精深加工,打造有机水产品品牌,提高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五是在适宜的地区,根据养殖条件,开发休闲垂钓、稻田观光等形式的休闲渔业,配套餐饮、娱乐、养生、观光等服务设施,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休闲渔业园区,提升渔业的经济效益,为渔民增收创造有效途径。

④浅海滩涂增殖渔业发展区(www.daowen.com)

天津拥有153公里海岸线,海岸类型单一,为堆积型平原海岸,海岸平直,坡度平缓,潮滩宽广平坦,浅海滩涂资源相对丰富,可用作渔业增养殖的滩涂资源约有32万亩,渔业资源种类20多种。但是近年来由于污染物入海量的增多、拦河大坝截流、城市建设项目占用等原因,浅海滩涂可用作渔业生产的空间和资源逐步减少,规模缩减至大约14.3万亩。未来一段时期,浅海滩涂资源的保护将主要依靠增殖渔业的发展。

发展定位:以人工放流、移植驯化、繁殖保护、建设人工鱼礁和种质资源保护区等为主要手段,加大增殖放流苗种投放力度,综合运用育苗技术、养殖技术、生物技术海洋环境工程技术、水产工程技术等,加快增殖渔业发展步伐,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成为环渤海区域渔业资源恢复、增殖的重要基地。

发展重点:一是合理确定浅海滩涂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位置,切实保护渔业生产空间,按照渔港区、养殖区、增殖区和捕捞区的不同分类,有序开展渔业活动,对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增殖;二是在养殖区内以人工培育和饲养具有经济价值生物物种为主要目的,按照海域使用权证书批准的范围、方式从事养殖生产,严格加强水质监测,确保可持续发展;三是在增殖区内通过人工增殖放流、繁殖保护、建设人工鱼礁、建立水生生物资源增殖站、开辟种质资源保护区等措施,增加和补充区域生物群体数量,主要增殖品种有对虾、三疣梭子蟹、牙鲆、半滑舌鳎、青蛤、毛蚶、螠蛏、四角蛤蜊等;四是全面实行捕捞限额制度,严格控制捕捞能力的增长,强化捕捞许可证制度、休渔制度、捕捞配额制度等各项保护管理制度,进行渔船标准化改造,逐步淘汰60马力以下小型渔船,在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前提下发展低碳环保的海洋捕捞产业;五是完善渔港安全设施建设,实施产业联动发展策略,在完善码头冷库、渔货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水产加工、渔需物资交易、渔船修造、休闲垂钓、餐饮旅游等产业,改善港区环境,增加渔民收入,同时定期开展人工增殖放流,保护渤海水生生物资源。

(2)重点工程

①建立鲜活水产品健康养殖基地

加强放心水产品基地建设,全市水产品供给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一是通过标准化池塘改造、发展生态循环养殖、提升生产的组织化和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为主要措施,建成水产品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组织化、监管信息化的鲜活水产品健康养殖基地30万亩(包括60万平方米工厂化养殖),年产量达到35万吨鲜活水产品,保障水产品有效供给;二是为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建成从生产过程至上市销售全程疫病监控系统,扩大、应用水产品质量安全物联网系统,建立覆盖全市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大型超市及大型批发市场的天津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数据可追溯网络平台;三是在全市建设50家水产品专营店、柜台和直销餐饮店,实现产品信息查询和追溯网络化。

图7-15 天津现代渔业水产品健康养殖基地布局图

②建设渔业设施提升园区

实施渔业设施提升工程,建设渔业设施提升园区35个,其中:精品园区10个、提升园区25个,涉及海水工厂化、观赏鱼工厂化、池塘养殖、休闲渔业等四种类型。重点从养殖设施、科技支撑、质量安全、产业带动和经济效益等五个方面进行提升,建成基础设施良好、现代化程度高、技术先进、品种优良、环境优雅、管理规范的现代渔业园区。建成后,使全市现代设施渔业提升园区达到72个,年产优质水产品10万吨,占全市水产品总产量的23%。

③建设现代渔业示范园区

图7-16 天津现代渔业示范园布局图

重点建设淡水池塘型、海水工厂化型两种模式现代渔业示范园6个。一是淡水池塘型。主要发展水产苗种、设施渔业、生态渔业、休闲渔业以及饲料加工等配套产业。推动现代渔业向科技型、设施型、健康型和服务型方向发展;二是海水工厂化型。建设环保节能型循环水养殖车间、自动化育苗车间、池塘生态养殖大棚、水产品精深加工车间等为主要内容,形成海珍品苗种培育、海珍品养殖、饲料加工、海珍品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形成多条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示范生产线,形成面向天津辐射环渤海的海水养殖的科技服务平台。

④打造北方种业基地

发展壮大以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和市级水产良种场为龙头的生产良种繁育体系,扩大良种覆盖率,良种苗种年生产能力达180亿尾,良种覆盖率在本市达90%以上,并辐射全国。主要推进“1个中心、4个平台、5个基地”建设,构建完整的遗传育种创新体系。开展现代水产苗种育种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建立天津市水产动物遗传育种研究中心。针对我市四大水产支柱产业,建立大宗淡水鱼育种平台、养殖鲆鲽鱼类育种平台、养殖对虾育种平台和养殖蟹类育种平台;并培育建立4个知识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以我市已有水产原良种场为基础,建设和完善大宗淡水鱼、鲆鲽鱼类、养殖对虾和养殖蟹类的和北方地区青鱼、中华胭脂鱼等5个人繁育种基地,创新高产优质抗逆水产良种4-6个,建立现代化遗传育种技术体系,构筑选育、扩繁、推广三位一体的良种选育生产体系,提高我市的良种育成率和良种转化效率。提高种质检测和监管能力,建立天津市水生生物种质鉴定站。

⑤发展特色休闲渔业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形成特色、示范带动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文化娱乐型、都市观赏型、竞技体育型、观光体验型、展示教育型等多元化、精品化现代休闲渔业。加大休闲渔业资源整合力度,加强知名休闲渔业品牌创建,打造生产标准化、服务集约化、功能多样化的现代休闲渔业产业集群。强化对休闲渔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的管理与支持,健全休闲渔业技术服务体系。扩大观赏鱼产业规模,加快观赏展示和交易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天津作为北方观赏鱼市场集散中心的作用,不断扩大观赏鱼的种苗、饲料、渔药、器材设备等产业,拓展水族产业规模,增强观赏鱼产业基础。扩大观赏鱼交易场所。提升观赏鱼产业科技创新、示范服务和转化推广能力,增强观赏鱼市场的聚集效应、辐射效应和带动效应。

⑥加强渔业资源和生态保护

重点加强牡蛎礁贝类资源保护、监测、人工繁育及增殖放流工作。保护区内实行定期休渔,休渔期内禁止任何渔船进行捕捞作业,并在该海域四周设立标志禁止渔船捕捞作业,以保护海底贝类繁衍生息。通过人工放流、设置人工鱼礁等手段,创造良好的贝类生存环境,加快原种良种资源的修复,增加初级生产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增殖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加强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重点实施人工鱼礁建设工程和海藻(草)移植工程,营造良好的海洋生物栖息地,修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渔业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