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蚕豆锈菌的侵染和传播途径分析

蚕豆锈菌的侵染和传播途径分析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蚕豆的带病残桿(冬孢子)是初侵染来源,带病植株(夏孢子)是再侵染来源;蚕豆锈病属气传病害。蚕豆锈菌以夏孢子越冬,也可越夏,形成周年循环侵染,途经为:小春蚕豆——自生或夏秋播蚕豆,——早播小春蚕豆。我州蚕豆锈病主要是以夏孢子循环侵染的途径传播。秋早蚕豆是锈病侵染传播的桥梁,蚕豆锈病发生的轻重与秋早蚕豆种植面积多少直接相关。

蚕豆锈菌的侵染和传播途径分析

蚕豆的带病残桿(冬孢子)是初侵染来源,带病植株(夏孢子)是再侵染来源;蚕豆锈病属气传病害。蚕豆锈菌以夏孢子越冬,也可越夏,形成周年循环侵染,途经为:小春蚕豆——自生或夏秋播蚕豆,——早播小春蚕豆。冬孢子越夏,小春蚕豆收割时,诱菌在豆秆上形成冬孢子。

俞大绂先生曾将未熟的落粒自生蚕豆病株堆放在遮阴处,60~80天后检查,仍有极少数夏孢子能萌发,提示了带夏孢子的残体,有成为初侵染(源)的可能性。

我将带冬孢子残秆人工接种在幼苗上,见到过形成性子器和锈子腔;再生成锈孢子。锈孢子侵染蚕豆植株后变成夏孢子,进行循环侵染。但不是经常能够见到,故认为带冬孢子的残秆不是主要侵染途径。

我州蚕豆锈病主要是以夏孢子循环侵染的途径传播。小春蚕豆(10~4月)→旱地落粒自生蚕豆(5~8月)→夏秋播(蚕豆夏播秋收或秋播冬收)→早播(9.10月初播)小春蚕豆。

大田初次受侵染的病原菌,主要靠近距离的病原传播。如1982年凤仪江西大队,7月底种的十几亩秋蚕豆严重发生锈病,导致凤仪公社半数以上的蚕豆面积发病,重病田2000多亩。

秋早蚕豆是锈病侵染传播的桥梁,蚕豆锈病发生的轻重与秋早蚕豆种植面积多少直接相关。

1981年全州10月10日前播种的面积23.66万亩,1982年发病28万亩;巍山县早播5.92万亩,导致1982年大流行。(www.daowen.com)

巍山县几年的蚕豆早播面积都超过种植面积的50%以上,导致次年锈病大流行,蚕豆严重减产。

全州1986年、1989两年,10月10日前播的早蚕豆面积压缩到5万亩左右,占6.7%~8.1%,次年发生锈病面积9万余亩,比1988年、1989年的发病面积大为减少。

秋蚕豆作为反季蔬菜种植,正在我州一些冷凉山区或(热)坝区发展,在下关市场上,8~10月和春节前后都有上市的青蚕豆。

1988年弥渡县7~8月种的秋蚕豆,11月已结荚,病叶率达100%,大部分叶片枯死;成为大面积的病源田。

冷凉地区和热坝区的秋蚕豆,锈病零星发生,对秋蚕豆本身危害并不严重,而是影响小春蚕豆发病;弥渡、巍山、大理等坝区的秋蚕豆本身既严重发病,又可导致小春锈病大流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