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和特征

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和特征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活动中,相继发明和推广了铁犁、耧车、风车、水车、石磨等农业耕作、水利灌溉和农业加工方面的新型生产工具。在中国传统农业经济中,形成了一整套农业知识体系和农业技术体系,这是世界上传统经济时代最为发达的知识与技术体系。但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却是超常的。纵观世界,中国的传统农业经济发展得如此充分,历经这样漫长的过程而没有中断和衰亡,的确是绝无仅有的。

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和特征

传统农业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工业化之前的欧洲农业、19世纪以前的亚洲农业以及其他一些地区的农业都基本上处在传统农业阶段。与原始农业相比,传统农业的一般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生产工具明显改进

原始农业的生产工具主要是木石复合工具,生产工具的简陋使原始农业无法大规模扩展开来。传统农业时期较为先进的铁木复合农具代替了木石复合的原始农具,农具的种类也因农业生产活动的多样化而大大增多。在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活动中,相继发明和推广了铁犁、耧车、风车、水车、石磨等农业耕作、水利灌溉和农业加工方面的新型生产工具。尤其是铁器等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改变了传统农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面貌。

(二)农业动力资源充分开发

在原始农业时期,人是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动力,《诗经》中记述的“耦耕”大概就是一种原始农业的劳动形式,所谓“千耦其耘”“十千维耦”;春秋时期子产讲到郑国先民在建立国家之初,“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19],也是一种原始农业的开垦方式。除了农业生产者以外,在传统农业中人们广泛地使用畜力和其他自然力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牛、马等大牲畜日益成为农业活动的重要动力,为农业向更广更深层次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过去难以利用的土地被开垦出来,并通过深耕细耨等耕作方式得到了改良。同时,水力、风力等自然力也开发利用,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服务。

(三)农业知识与技术体系日益完善(www.daowen.com)

原始农业的技术体系十分简陋,随着人类农业经济活动的深入,传统农业系统的技术体系也日益完善。例如,选择作物和畜禽良种、农业耕作和田间管理、积制农家肥料与农田施肥、农业灌溉系统与兴修水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采用较先进的畜禽饲养技术等都日趋完善。在中国传统农业经济中,形成了一整套农业知识体系和农业技术体系,这是世界上传统经济时代最为发达的知识与技术体系。农业是传统社会中技术创新最多、技术装备最好的经济部门之一。

(四)农业经营组织日益小型化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农业经济领域中古老的集体劳动,在世界许多地方都被陆续放弃。代之而起的,在欧洲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庄园农奴式的经营方式,在中国则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体小农式的经营方式,农业经营组织有向日益小型化发展的趋势。中国这种农业小规模经营是当时经济技术条件下的最佳选择,这种农业经营组织和经营形式很好地利用了家庭血亲关系,对合理安排并组织生产、调动家庭劳动者的生产热情,具有天然的优势。

农业是古代社会中对文明发展最具决定性意义的经济活动。我们考察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文明发展,都会发现农业比较发展的地区就是文明最早产生的地区,而农业的任何一次变革,无论是农业生产力还是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都会对文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仅以铁制农具和大牲畜的使用以及耕作制变化来考察,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很早以前就已开始使用金属工具,特别是较为先进的犁和农田轮作制。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一带,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开始使用牛挽犁耕作,公元前10世纪左右,铁犁、铁锄已经很普遍。在古代埃及,公元前21世纪前后发明了犁,公元前15世纪左右出现轮作制,公元前6—前5世纪逐渐普及了铁制农具。在古代印度,公元前4—前3世纪,铁制农具已经普遍使用,并开始实行轮作制和农田施肥。在爱琴海地区和意大利半岛,公元前8世纪前后便进入铁制农具普遍使用时期。在以上这些地区,较为发达的农业是促进并支撑这些地区出现古老文明和文明成果的根本原因。

中国农业的产生不是世界上最早的,在较早的时期农业的发展水平也不是世界上最突出的。但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却是超常的。也就是说,传统农业经济在中国得到了异乎寻常的发展,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积淀历史和发展历程了。纵观世界,中国的传统农业经济发展得如此充分,历经这样漫长的过程而没有中断和衰亡,的确是绝无仅有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