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对经济理论的重建的意义及评述

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对经济理论的重建的意义及评述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经济理论的重建中,马克思的社会哲学和分析方法具有重大的意义,许多西方经济学家在批判新古典理论和建立新的理论体系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里试对此作一简要的评述。这种社会哲学充分地表明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的本质。但这些并不能否认马克思对经济理论的发展所做出的无与伦比的贡献。她强烈地指责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是冒牌的凯恩斯主义,主张彻底抛弃新古典理论而重建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对经济理论的重建的意义及评述

新古典理论是一种极为抽象的理论,然而要彻底打破这一理论,把现实经济运动中人们之间利益的矛盾和动态经济发展这些复杂因素引入经济分析之中,以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则是极为艰巨的工作。在经济理论的重建中,马克思的社会哲学和分析方法具有重大的意义,许多西方经济学家在批判新古典理论和建立新的理论体系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里试对此作一简要的评述。

1.马克思

我们不打算在这里详细阐述马克思的理论,而只把它的要点简单地加以归纳。

首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以其特有的逻辑分析揭示了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即以工资与利润的对立所表现的两大阶级利益冲突的收入分配关系,虽然这种分析并没有具体地描述市场运行的机制,但这种对资本主义市场机制本质的逻辑分析为揭示这一体系的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微观基础”。

其次,从这一基础出发,马克思通过社会再生产图式建立起结构分析或称为结构的总量分析理论模型。这一理论模型的最重要特征是引入了特定的收入分配关系——工资与利润的分配和它们各自所表现的实物形态,这在目的和意义上与魁奈的经济表所要表明的“价值形态与实物形态的统一”已经完全不同了,它所要表明的是由特定的经济制度所决定的“宏观收入分配结构”与由一定的技术关系所决定的“宏观生产结构”(即保持宏观平衡的条件)之间的矛盾。

再次,马克思的理论分析在本质上就是动态的,他对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矛盾与危机的分析正是在技术发展与资本积累的动态过程基础上进行的,而且把这种动态经济发展过程与特定经济制度的市场运行机制融为一体。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获取利润,当技术的发展不能适应由一定的收入分配关系所决定的资本积累而导致利润下降时,就会产生宏观生产结构与收入分配结构之间的尖锐矛盾并导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最后,马克思的社会哲学是革命性的,该主张通过对市场运行的基础——所有制关系的根本变革来消除资本主义的矛盾,实现人们对经济活动的自觉调节,即只有通过改变“微观基础”或社会经济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调解经济运动中的矛盾。这种社会哲学充分地表明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的本质。

当然,马克思的理论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必然要受时代的局限。一方面,马克思的理论更侧重于社会哲学,其经济分析的技术与方法是比较简单的;另一方面,马克思在对技术关系和利益关系(所有权关系)的分析中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割裂,因而不能详细阐述动态的技术变动与资本积累之间的矛盾运动。但这些并不能否认马克思对经济理论的发展所做出的无与伦比的贡献。

2.卡莱基

卡莱基在20世纪30年代与凯恩斯同时发现了“有效需求不足”这一导致资本主义经济波动的原因。然而,卡莱基的分析方法与凯恩斯显然不同,“卡莱基的分析是依据马克思再生产图式的动态学。而‘凯恩斯则长期挣扎着要摆脱’他在其中熏陶出来的传统”。[2]在宏观分析上,凯恩斯采用的是以总量的实证方法建立的心理法则,而卡莱基则继承了马克思的结构分析方法,从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导致的资本积累过程中的矛盾来论述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卡莱基根据不同阶级收入的“消费函数”不同这一点,假定全部工资收入都用于消费,全部利润都用于储蓄(这种假定早为李嘉图和马克思所采用),在此基础上把一定的利润率作为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机制,从而得出有效需求是使由特定的收入分配关系所决定的储蓄投资能够获得一定利润率的总需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关系所产生的资本积累过程必然会使利润率下降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和两大部类比例平衡的破坏。可以说卡莱基把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与再生产理论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动态的结构分析体系。

特别值得提到的是卡莱基对于垄断竞争的分析。凯恩斯由于方法论上的缺陷和他的社会哲学,使他不能摆脱新古典理论而建立与其宏观分析相适应的微观基础。卡莱基则把垄断竞争作为其理论的微观基础而建立起统一的理论体系。卡莱基的垄断理论与张伯伦和罗宾逊的垄断理论不同,以张伯伦和罗宾逊为代表的20世纪30年代的“垄断革命”并没有脱离新古典理论,他们沿用的仍然是新古典理论的静态均衡分析方法,而卡莱基的分析则更接近于马克思的方法。卡莱基认为,垄断是与市场竞争与生俱在的,这种垄断产生于一定的所有制关系,正是由于各个生产者对生产条件占有的不同而形成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卡莱基使用了“垄断程度”这一概念来说明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价格形成与收入分配,从而阐明了一定的收入分配关系所得以形成的市场运行机制和决定这种市场运行机制的所有制关系,这就为其宏观分析奠定了微观基础。

3.罗宾逊 (www.daowen.com)

琼·罗宾逊是以正统凯恩斯学派自居的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她强烈地指责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是冒牌的凯恩斯主义,主张彻底抛弃新古典理论而重建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在宏观经济理论上,她更多地接受了卡莱基的思想,从收入分配入手更为系统地阐述了卡莱基的有效需求理论。在微观经济理论上,她坚决否定新古典的边际生产力分配和完全竞争均衡理论,完全抛弃了她在20世纪30年代对垄断分析所采用的新古典方法而接受了卡莱基对垄断的分析,试图重建垄断竞争理论并把它作为其宏观分析的微观基础。她的著作对于批判新古典理论、重建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罗宾逊的分析方法依然带有很大的缺陷,这主要表现在她片面注重收入分配关系而忽视了对技术关系和动态的技术变动以及结构变动的研究,从而不能使技术关系与收入分配关系结合起来。在宏观经济分析上,罗宾逊往往把技术变动抽象掉而假定资本产出比率不变。这种假定对于阐明她的收入分配理论可能是有用的,但却把经济运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动态的技术变动放在了次要的地位,因而不能真正阐明资本主义收入分配中的矛盾。在微观理论上,她对边际生产力理论的批判和对垄断竞争理论的阐述也仅仅从收入分配的角度出发,而没有把动态的技术发展融合进来,这就使她不能进一步阐明垄断竞争和收入分配关系的基础。导致这种方法论缺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她过分强调凯恩斯学说中“时间”和“不确定性”的作用,她用这种“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代替了对技术变动的分析,或用之来弥补其理论分析中的缺陷。这种方法论上的缺陷严重地损害了罗宾逊的理论体系。

4.熊彼特

在把技术变动作为动态分析的基础来分析经济运动方面,没有哪一个经济学家能够与约夫·熊彼特相比。熊彼特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建立起他的独特的理论体系。熊彼特是西方学者中最早采用动态方法来分析经济运动的经济学家。他激烈地打击了新古典理论的静态分析方法,指出,“新古典理论的原则,仅仅适用于静态均衡状态,可是,资本主义现实从头到尾都是变动的过程,从而新古典理论的分析,即使不完全是也几乎是没有价值的”。对于20世纪30年代的“垄断革命”,熊彼特认为,这种对垄断的分析沿用了新古典理论的静态方法,假定垄断大企业的成本需求曲线与完全竞争所分析的相同,都是确定的,而垄断产生的实质则在于动态的技术创新使垄断大企业的成本需求曲线远比小企业有利并且是变动的。熊彼特认为,正是动态的技术创新构成市场竞争的基础,特别是他把技术创新与动态的资本积累联系起来,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争相积累的斗争带来技术发展。这种动态的技术创新与资本积累的分析构成熊彼特市场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的基础。熊彼特认为,新技术、新产品、新的组织形式的创新总是与能够积累起大量资本的现代大企业相联系,因此必然形成垄断竞争,而利润则产生于与资本积累相联系的技术创新。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产生,正是由于技术创新的周期性与资本积累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导致利润率的波动和投资波动。

熊彼特的理论是从传统经济学中演生出来的,他深受瓦尔拉和魏克赛尔均衡分析方法的影响,虽然他从动态经济发展的角度已经建立了非均衡分析的基础(如他的垄断理论、利润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但他却把这种非均衡理解为从一种均衡的破坏到新的均衡的建立,也就是说,他所要建立的是一种动态均衡的理论体系,他并没有意识到他的动态分析是与一般均衡分析从前提假定到所推出的结论都是不同的和不能并存的。这使他不能建立起完整的动态非均衡的理论体系。

5.希克斯

约翰·希克斯是最早试图把凯恩斯的理论与新古典理论融为一体而建立完整体系的经济学家,他的《价值与资本》一书和IS-LM曲线分析对于新古典综合派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他基本上否定了他以前的分析方法和对凯恩斯理论的解释,认为他以前的动态分析“故意地歪曲了在现实世界里事件发生的顺序”,与他的分析方法相同的凯恩斯的短期分析实质上也是一种新古典派的均衡理论。从而试图彻底打破均衡观念、重新建立动态非均衡的分析体系。

在动态分析上,希克斯并没有什么新的建树,虽然他曾试图把动态分析与对经济发展的研究结合起来,但他所强调的时间的过程和时间的顺序只不过是接受了凯恩斯的“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而没有把现实经济发展的动态因素——技术进步与资本积累作为其动态分析的基础。在非均衡分析上,希克斯的理论却是特别值得重视的。希克斯认为,充分就业均衡或宏观上的均衡必然是与微观的价格结构均衡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凯恩斯的非充分就业均衡或宏观的非均衡只有在价格结构非均衡的条件下才能存在,他正是要以非均衡的市场和非均衡的价格结构作为凯恩斯宏观分析的微观基础。对此,希克斯提出了两种价格和两种市场的理论,认为正是由于垄断的市场结构所导致的固定价格才使经济体系不能恢复到充分就业均衡。这一点是与他对市场的认识分不开的,希克斯认为,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瓦尔拉式的完全没有组织的市场,或称为“原子式”的市场,而总是一种没有组织的市场和有组织的市场的结合,总是存在着垄断和国家的干预。所以,建立在完全竞争假定基础上的一般均衡理论并不能描述现实的市场运行。可以说希克斯已经找到了非均衡分析的途径,然而他的动态分析方法上的缺陷使他并不能真正阐明非均衡的市场结构形成的根源。

6.加尔布雷斯

在垄断竞争问题的研究上,不能不提到加尔布雷斯的著作。作为新制度学派代表人物的加尔布雷斯在对新古典和凯恩斯理论的批判上采用了这一学派特有的方法,即通过对现实的描述来说明那些理论教条与现实是多么不相容。与其他经济学家不同,加尔布雷斯的分析中并没有动态、静态、均衡与非均衡这些抽象概念,代替这些抽象概念的是“技术管理阶层”、“大公司的目标”、“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成本的控制”等。在传统经济理论中,垄断被视为对资源合理配置的扭曲,而在加尔布雷斯看来,这种垄断性大公司的产生是技术发展和“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它对于技术发展和克服市场竞争所带来的不稳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后者是通过大公司对市场的控制或“计划”而实现的。通过对垄断性大公司的分析,加尔布雷斯提出了“二元体系结构”的理论作为分析市场运行和宏观经济问题的基础。在这种二元体系结构中,垄断与竞争并存,两种价格体系并存、“计划”与市场也是并存的,而后者是受前者支配的。资本主义经济宏观失衡的原因就在于计划系统与市场系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从而提出国家通过控制大型垄断公司来实现公共目标的解决办法。如果加尔布雷斯的分析所依据的经验观察基本上是真实的,那么问题就在于如何修正理论以符合于这种现实。但必须指出,加尔布雷斯的这种分析方法并不能归纳出一般经济理论,虽然这种分析方法有其独特的优点和用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