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市场竞争与垄断理论

市场竞争与垄断理论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古典综合派的市场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理论基础上的,而没有抓住竞争与均衡是不相容的这一要害问题。要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必须有一场真正的“垄断革命”。按照新古典综合派的一般厂商理论,完全竞争与垄断的区别在于所面对的需求曲线不同。

市场竞争与垄断理论

新古典综合派的市场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理论基础上的,而没有抓住竞争与均衡是不相容的这一要害问题。目前的垄断理论完全被融合进了新古典派的一般均衡模型中去,使垄断竞争成为一般均衡分析的佐证,垄断被视为对唯一最优的帕累托资源配置的扭曲,这就使20世纪30年代的“垄断革命”彻底烟消云散了。要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必须有一场真正的“垄断革命”。

按照新古典综合派的一般厂商理论,完全竞争与垄断的区别在于所面对的需求曲线不同。完全竞争的厂商所面对的是一条水平的需求曲线,即产品价格不随厂商供给的变化而改变。垄断厂商所面对的是给定的向下倾斜的市场需求曲线,其成本曲线也是被给定的U型曲线,从而得出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这一厂商均衡的一般原则。然而,这种对需求和成本曲线的假定是与垄断产生的原因不相符的,垄断的根源在于需求和成本曲线的不确定性。张伯伦所论述的垄断产生的原因是产品差别,这种产品差别实际上是改变了市场的需求曲线,张伯伦对销售成本——广告作用的分析,更表明于厂商可以通过改变成本曲线来影响需求曲线。罗宾逊是从斯拉伐对边际成本递减的分析来论述垄断的产生,只有厂商的成本曲线是向下倾斜的才能够形成垄断。如果需求曲线是不确定的,如果成本曲线不是 U型而是向下倾斜,则不可能存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这一厂商均衡的一般原则。罗宾逊在《现代经济学导论》一书中放弃了她所创立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分析,而以不确定性代之。

这种确定的需求和成本曲线的假定必然包含这样一种含义,产品是同质的和不存在新产品,各个生产企业的生产条件、技术和规模都是完全相同的,但这实际上已经使竞争无存身之地。竞争并不是瓦尔拉的拍卖市场,而是以不同的产品、生产条件等生产率的差别为前提的利益竞争。因此,只要存在竞争就必然是一种垄断竞争,是以生产者对新产品、新技术和新的组织形式的垄断为前提的,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过程”。(www.daowen.com)

新古典派的这种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正是为了表明市场机制可以实现帕累托的资源最优配置和边际生产力分配论的合理性。打破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而以垄断竞争的动态非均衡代之,则必然会得出完全不同于新古典派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理论。在收入分配问题上,罗宾逊对于买方垄断的分析是值得注意的,她把垄断竞争应用到生产要素市场,指出劳动力市场是一种垄断的买方市场,从而得出劳动者受剥削的结论。罗宾逊对要素市场垄断的分析是建立在新古典理论基础上的,是错误的。但如果把这种分析方法引入垄断竞争的非均衡模型,则可以更深刻地阐明分配理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这种私有制本身就包含着生产要素的垄断,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基础的商品等价交换正是这样一种垄断竞争过程,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也正是在这种垄断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关系是在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的垄断竞争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没有对积累和技术创新的垄断就没有利润利息。工资与利润的占配比例则取决于这种动态过程中的“垄断程度”。同样,在资源配置问题上,新古典理论根本不能解释现实,这不仅因为资源配置不是静态而是动态的,而且不是完全竞争而是充满人们之间利益矛盾的垄断竞争的非均衡过程。不说明技术创新和新的积累的最优配置以及这种动态过程中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就不可能得出资源配置优化的结论。熊彼特高度评价了垄断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加尔布雷斯指出了大型垄断公司在排除市场不确定性方面所起的作用,福利经济学对于外部经济和社会成本的分析,都对完全竞争可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提出了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