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价值、分配理论在货币和资本主义中的作用

价值、分配理论在货币和资本主义中的作用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剑桥资本争论正是关于价值与分配理论的争论。以此为基础建立的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以及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导致了人们对现实的深深误解,其根本错误就在于新古典理论中根本就不存在现实中的真正的货币,或不存在表示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社会关系的货币。14~15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思想家的理念与商人的货币巧妙地结合起来,产生了以货币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社会关系。

价值、分配理论在货币和资本主义中的作用

剑桥资本争论正是关于价值与分配理论的争论。对于主流经济学的新古典理论,其价值、分配理论是一种表示要素与产品稀缺性的相对价格理论,这种相对价格可以表明资源的有效配置,其分配理论只是一种要素价格理论。但这种新古典理论并不能用于解释现实中的相对价格和收入分配关系。剑桥资本争论的逻辑悖论产生于总量,即新古典理论把表示稀缺性的相对价格理论扩展到国民收入核算的总量上,由此产生相对价格加总中的逻辑矛盾。这种逻辑矛盾直接联系到对货币的认识和货币理论。新古典理论采用“两分法”把GDP截然划分为表示实物总量的实际GDP和由货币数量表示的价格水平,而货币仅仅是作为交易媒介表示实物的名义变量。以此为基础建立的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以及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导致了人们对现实的深深误解,其根本错误就在于新古典理论中根本就不存在现实中的真正的货币,或不存在表示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社会关系的货币。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除了物质产品生产的技术关系,还存在另一种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资本主义产生之前,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竞争是建立在血缘氏族、政治、武力等非货币的基础上的。14~15世纪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思想家的理念与商人的货币巧妙地结合起来,产生了以货币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社会关系。货币成为人们之间竞争的目的,成为权力和支配他人的手段,由此使生产的社会关系展现为以货币为核心的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形式。当然,各种产品的生产都变成资本主义的生产,即资本家预付货币资本,形成一种以获取货币为目的的特殊的竞争制度或比谁挣钱多的游戏。这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人们之间的竞争引入生产领域,激励人们的技术发明与产品和生产组织的创新。资本主义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同时资本主义也改变了以前的社会制度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争斗,而是把货币作为一个自由、平等和权力的竞争媒介,它使人类从野蛮逐渐走向现代文明,而货币则是这个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正如马克思表明的,这种由货币表示的价值既不联系到任何使用价值(效用),也不联系到生产率,而只联系到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一种“货币拜物教”,是一种人的“异化”。

由货币量值表示的GDP和所有其他国民收入核算的统计变量正是这种资本主义的“货币拜物教”的产物,这里存在着与实物和技术完全无关的表示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总量“价值”。这是一种“绝对价值”,它不是表示资源配置技术关系的新古典的相对价格,而是通过国民收入核算的总量所表示的资本主义的竞争和收入分配关系。GDP不表示任何的商品与劳务的实物总量,而只是一个货币交易值;通过GDP构成中的资本、工资、利润以及投资和消费等变量,共同组成资本主义的竞争体系或比谁挣钱多的游戏,但在主流新古典经济学教科书中却不存在这种货币和价值。(www.daowen.com)

现在来看前面剑桥资本争论的加总问题。在GDP中,面包和足球明星的收入之所以能够加总在一起,是因为他们都是由资本家雇佣的,由预付货币资本的统一利润率,即资本家支付给生产面包工人的工资和支付给足球明星的工资都是根据竞争的统一利润率原则在成本上加成而形成的价格,GDP是这种统一利润率的价格的加总。在现实中,这种统一的利润率取决于货币利息率,或者说,现实中的加总是根据货币利息率进行的,而货币利息率取决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由于GDP只是货币的交易值,假设货币流通速度不变,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将决定GDP的增长率。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商业银行以资产抵押为基础的“内生的货币供给”,这种稳定的“内生的货币供给”是资本主义制度这种比谁挣钱多游戏的内在要求,因为只有给定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人们对货币的竞争才具有意义,稳定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才能保证稳定的投资的利润率。1958年,卡尔多提出了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程式化事实”,即美国从1850~1950年的一百年间,GDP的增长率一直保持稳定,投资或资本积累以稳定的比率增长,国民收入中工资与利润的比例也保持稳定,从而其长期利润率是保持不变的。这种稳定状态的增长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中性技术进步解释完全无关,而是由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增长决定的,而且美国长期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等于长期货币利息率。

导致剑桥资本争论失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它的经验意义,许多经济学家都力图寻找“技术再转折”和“资本倒转”的经验例证,但却很少能够在经验中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从而认为资本理论的悖论只是一个逻辑问题而不具有经验意义。如前所述,剑桥资本争论针对的是总量生产函数和新古典经济学对国民收入核算统计变量的解释而不是相对价格问题,因为所有这些宏观变量与资源配置的相对价格是无关的。剑桥资本争论的经验事实,正是卡尔多的“程式化事实”所揭示的国民收入核算统计变量的决定和运行规律。前面提到马克思“转型问题”的矛盾,即在一般异质品模型中不可能得到两个总量相等,但对于现实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表明的“长期稳定状态”与各个部门资本有机构成相等在逻辑上则是等同的,从而马克思由社会关系角度提出的转型问题不仅不存在逻辑矛盾,而且正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现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