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比较

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比较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一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家先后提出了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分析消费者行为的两种理论: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采用边际效用分析方法来分析消费者行为。(二)序数效用论的基本观点序数效用论由维尔弗雷多·帕累托提出,约翰·希克斯对其做了发展。这三人在戈森定律的基础上同时明确提出了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核心的经济学理论。

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比较

效用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于是便产生了对这种满足程度即效用大小的度量问题。在这一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家先后提出了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分析消费者行为的两种理论: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一)基数效用论的基本观点

基数效用论由威廉姆·杰文斯、卡尔·门格尔和里昂·瓦尔拉斯提出,基本观点是: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正如长度单位可以用米来表示一样。

所谓效用可以计量,就是指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可以用效用单位来衡量。例如,可以说消费者吃一块巧克力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5个效用单位等。

所谓效用可以加总求和,是指消费者消费几种物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可以加总而得到总效用。例如,某消费者吃一块巧克力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5个效用单位,听一张音乐光碟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6个效用单位,这样,消费者消费这两种物品所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就是11个效用单位。根据这种理论,可以用具体的数字来研究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

19世纪20年代初期,西方经济学家普遍采用基数效用的概念。基数效用论采用边际效用分析方法来分析消费者行为。

(二)序数效用论的基本观点

序数效用论由维尔弗雷多·帕累托提出,约翰·希克斯对其做了发展。序数效用论的基本观点是: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仍然用上面的例子,消费者要回答的是哪一种消费带来的满足感排第一、哪一种消费带来的满足感排第二。

20世纪30年代,序数效用的概念为大多数经济学家所使用。序数效用论采用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方法考察消费者行为。在现代微观经济学里,经常使用的是序数效用的概念。

延伸阅读

边际革命

边际效用论的先驱者德国经济学家戈森(1810—1858)。1854年他出版了《人类交换诸法则及人类行为的规范》一书。在此书中,他从研究消费者行为出发,探讨消费和需求的规律。他认为,人类行为的目的在于追求最大限度的享乐和尽可能避免痛苦。追求享乐的行为通常受两个规律的支配:第一个规律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随着某种需要的满足,消费者所感觉到的享乐程度递减,直到最后出现感受上的饱和状态;第二个规律是“边际效用相等规律”,即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下,一个人如果要从一定量的财货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就必须把它在不同用途间进行分配,而分配的方式必须使每一种用途上的财货的边际效用相等。这就是经济学史上著名的“戈森两大定律”。戈森定律在戈森生前并没有引起西方学者的重视。

戈森以后,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1840—1921)于1871年出版了《国民经济学原理》,英国的杰文斯(1835—1882)于1871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理论》,法国的瓦尔拉(1834—1910)于1874年出版了《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这三人在戈森定律的基础上同时明确提出了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核心的经济学理论。因此,他们被认为是“边际革命”的奠基者。其中,奥地利的门格尔以维也纳大学为中心培养了一些学生和追随者,逐渐形成一个学派,影响最大,被称为“奥国学派”或“维也纳学派”。杰文斯和瓦尔拉则把数学方法引入经济学,成为数理学派的先驱。美国的克拉克则提出以边际生产率论为基础的国民财富分配理论,成为20世纪初美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www.daowen.com)

奥国学派从研究消费者行为出发,探讨消费和需求的规律。他们认为,经济就是消费,消费是目的,生产不过是满足人们消费欲望的一种手段。门格尔说,经济学的任务就是研究“人类为满足欲望而展开其预筹活动的条件”。针对古典学派认为的生产的三项费用决定价值的理论,奥国学派认为,价值起源于效用,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效用和欲望的满足。因此,决定商品价值的既不是劳动,也不是生产费用,而是商品的边际效用。一个商品是否具有价值,不取决于生产它时花费了多少劳动和生产费用,而取决于在市场上消费者的选择和对其边际效用的评价,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愿意为它付钱和愿意付多少钱。如果一个商品没有消费者需要它,没人愿为它付钱,那么不论生产它时花费了多少劳动和费用,它都是没有价值的。这样,奥国学派就提出了一套与古典学派完全不同的经济理论。英国经济学家罗尔在评论“边际革命”时指出:“古典主义强调生产、供给和成本,现代学说关心的主要是消费、需求和效用,边际效用概念的引入实现了这种重点的转移。从那时起,它便几乎以无上的权威统治着学术思想。”

应该指出,“边际革命”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强调了盲目生产并不一定能创造社会财富和价值,生产必须符合消费者的需要。生产出的产品是否具有价值,是否成为财富,最终取决于市场上消费者的评价和选择。也正是由于此,消费者开始被尊为“上帝”。这是“边际革命”在经济思想的重大影响。

(资料来源:薛治龙.微观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课程思政导读

人民日报:盲目追奢是一种病

人云亦云的“品牌崇拜”、随波逐流的模仿跟风,说到底还是内心缺乏恒定的价值观支撑。更深层次的心理密码,恐怕是对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崇拜,对个人奋斗、理想抱负的放弃。

诚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国家走过艰苦奋斗的革命岁月,穿越一穷二白的建设年代,繁荣的经济、充裕的物质如今成为青年与生俱来的“基础设施”。在这个崇尚个性的时代,在经济许可范围内适度消费无可厚非,但如果是打肿脸充胖子,硬着头皮买奢侈品,使自己成为入不敷出的“月光一族”,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尤其是想想含辛茹苦的父母,就更觉得不对了。

其实,购买奢侈品出现年轻化趋势,攀比心理是重要原因。有的年轻人用省吃俭用攒下的薪水去购买价值不菲的名牌包,然后提着名包去挤公交车,为的不过是在周围人眼中展示一下“我也是奢侈品消费圈里的一员”;也有一些刚刚工作的年轻人每月花几千元去买名牌化妆品,尽管每天起早贪黑、早出晚归,根本没有时间使用,也不过暗示自己也是顶级消费阶层中的一员。然而,慕虚名而处实祸,人前风光而人后受罪,真的值得吗?

人云亦云的“品牌崇拜”,随波逐流的模仿跟风,说到底还是内心缺乏恒定的价值观支撑。这既是一种异化变形的消费观念,也代表着一些年轻人渴望通过物质标签获得身份认同的心理。

人当少年,应该有超越物质的追求,有出离当下的抱负,有实现自我的梦想。名牌包垒不出通往未来的阶梯,名牌表无法记录梦想的时间,流连于这些东西就难免玩物丧志、迷失自我。比尔·盖茨从两个人的小公司打造称霸全球的软件帝国,乔布斯风靡全球的苹果则从地下车库开始起步,这些关于奋斗、打拼与创新的故事,才应该是青年的主旋律。对青年人自己来说,涌动着奋斗激情的青春,不是更值得追求和拥有吗?

(资料来源:潘跃.盲目追奢是一种病[N].人民日报,2014-11-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