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院线消费市场的特征分析

院线消费市场的特征分析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消费者在购买电影票前,都会对影片有所选择。

院线消费市场的特征分析

随着经济一体化速度的加快,我们步入了一个消费社会。经济价值的观念成为我们社会里一种强烈的文化影像,使消费文化蔓延到我们生活的所有领域。在消费文化结构中,观众掌控了一定的电影生产与消费的权力,因此电影产业不仅是生产影片,更是生产影片的消费群落。

1.电影消费者特征描述

电影消费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9~25年龄组和26~35年龄组,形成绝对消费主力。而且主要以年轻大学生和年轻白领为主。电影消费者的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以大专和本科教育程度为主;其次是高中和中专。电影消费者的职业分布显示出一定的特征:首先以白领为主的公司职员占绝对优势;次之的消费主力为学生;此外,商业零售服务人员、管理人员、工程技术科研人员也占据了一定比例。

2.电影消费者消费心理和意愿特征分析

电影的消费具有小群体消费的特征,并且其消费动机中有社交、增进感情的心理诉求,其中社交的成分较大。

消费者在选择影院时,通常会综合考虑很多因素。其中,对消费者的决策影响最大的是影院所放映的影片,几乎一半的消费者会把这一点作为选择影院的首要考虑因素;其次是该影院的影音环境等其他因素。此外不同年龄组的消费者在对影院选择选择时所注重的首要因素也有些微差别。其中构成消费主力的19~25年龄组和26~35年龄组观众,对于票价和交通的重视程度不同。19~25年龄组的观众更注重票价因素;相对应的,选择交通作为首要考虑的消费者,在19~25年龄组则占比不高。

消费者在购买电影票前,都会对影片有所选择。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消费者最看重的因素是影片的故事题材,其次是演员阵容。消费者对导演、口碑、制作规模、媒体评论和获奖情况的注重程度相差不大,都不及前两者。对于消费者最看重的影片故事题材,总体来说,喜剧片是最受欢迎的,爱情片、传记片、动作片、科幻片灾难片警匪片和惊悚片的支持率旗鼓相当。依照产地对影片进行划分,最受欢迎的是美国影片,港台影片的支持率次之,其次是欧洲影片和日韩影片,国产影片的支持率最低。明星是影片的重要元素,也是影响消费者选择影片的重要因素之一。明星效应是很多产业得以发展的根基,尤其在大学生群体中,追星屡见不鲜。新媒体营销,处处充斥着“明星效应”和“粉丝经济”。而且,现行的电影票价与电影消费者对于电影票价的心理期望值相比,明显较高。消费者最愿意接受的票价范围是20~30元;其次为10~20元。总体看来愿意接受40元以下票价的消费者占绝大多数。(www.daowen.com)

3.电影消费者消费的消费行为和习惯

观看一部影片的方式不仅限于到影院观看,现实电影消费者通常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欣赏到一部影片,这些观影途径形成了对票房市场的有力竞争。但选择到影院观看的还是占主流;其次会选择线上视频软件观看;再次还有购买影碟观看,仅略低于到影院观看,可见其对影院市场的冲击力;最后目前有很多枪版影片也是众多人群的选择。

在现实电影消费者中,每隔1~2个月到影院看一次电影的人数占大多数;其次为每半个月看一次的。而此前有调研成果显示,全国年人均观影次数不足0.2次,即全国人均5年看一次电影。由此分析,在中小城市农村中,电影市场相对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于来说要萧条得多。

消费者在选择观看某部影片之前,通常会对影片进行一定的了解,在众多影片信息传播途径中,报刊的传播效率最高,大部分消费者通常会通过报刊知晓影片信息;其次是电视媒体,部分消费者能够从电视媒体中获得影片信息;最后是互联网和影院的宣传。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这毕竟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即使再怎么“叫好”,如果少了意识的营销,没有把有关电影的信息推送到潜在受众的电脑、手机上、朋友圈里,是否“叫座”不好说,但票房成绩一定会有所折扣。

大部分消费者是在到达影院之前就已经确定了要观看的影片,极少数的消费者是先去影院,再挑影片。对于前者,影响其作出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是前期的媒体宣传,而对于后者则主要是影院的阵地宣传。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到,据了解观察,大多数人在观影前都会选择APP购票,比如猫眼电影、淘票票、美团、大众点评等热门APP。通过这种方式购票不仅方便且优惠力度较大,是较多年轻观影者的首要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