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诗经》中的麻类植物与织物:文学与生活的交汇

《诗经》中的麻类植物与织物:文学与生活的交汇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诗经》中的“麻”特指大麻,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开始人工种植大麻。麻类植物沤泡、碱煮后的下一步工序是绩麻。虽然《诗经》中对麻类植物的描写只提及大麻、苧麻,但其麻类纺织品描写却集中反映在大麻织物和苘麻织物上。《诗经》中对大麻、苧麻、苘麻的织造过程并没有描述,但可以通过其他古代文献勾勒出当时的织造水平。

《诗经》中的麻类植物与织物:文学与生活的交汇

诗经》中的“麻”特指大麻,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开始人工种植大麻。中国最早所知的大麻织品实物是在河南荥阳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距今约5630年的碳化大麻织物,研究证明其大麻纤维为人工栽培。《诗经》中沤麻类纤维的描写可在《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麻”“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句中得到反映,“麻”指大麻,“纻”指苧麻,大麻和苧麻是《诗经》中提到的两种麻类植物隋唐时期鸿儒孔颖达(574—648年)认为:“然则沤是渐渍之名。此云沤,柔者。谓渐渍使之柔韧也。”可见,春秋时期沤麻的方法是自然沤泡。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考工记》,已明确提出自然沤麻后碱煮的重要性。从《曹风·蜉蝣》“麻衣如雪”的描写中可以印证《考工记》沤麻、碱煮的存在,同时也可以推断至少春秋末期(因为《诗经·曹风》最迟成诗于春秋末期)已有碱煮的工艺。

麻类植物沤泡、碱煮后的下一步工序是绩麻。《说文解字》对“绩”的解释为把麻类纤维劈开后接续起来搓成线。有的研究者将“绩”理解为把丝纺织成丝织品的过程,这显然是错误的。从《陈风·东门之枌》中“不绩其麻,市也婆娑”和《豳风·七月》中“八月载绩”两句里可知,绩麻至迟在春秋时期已成为平民百姓的一项日常的生产活动。绩麻是最原始的纺纱工艺之一,中国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刚开始用手搓绩,进入新石器时期后使用纺专,商、周时期麻纺的主要工具应该还是纺专。直到西汉东汉的帛画、石画像中才有大量纺车的信息出现。在《小雅·斯干》中有“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瓦”即纺专,全句的意思是生了女儿,放在地上睡,给她包上小襁褓,给她玩纺专。看来纺专纺纱是女孩子从小必须学的。可见《诗经》中所描写的麻纺工具一定是以纺专为主,当时的纺纱工具正处于从纺专向纺车过渡的时期。

虽然《诗经》中对麻类植物的描写只提及大麻、苧麻,但其麻类纺织品描写却集中反映在大麻织物和苘麻(俗称白麻)织物上。大麻织物描写为“麻衣如雪”(《曹风·蜉蝣》)。苘麻除了做襌衣,还用于丧服,后来逐渐用来做绳索之类的物品。(www.daowen.com)

《诗经》中对大麻、苧麻、苘麻的织造过程并没有描述,但可以通过其他古代文献勾勒出当时的织造水平。周代,平民和奴隶穿用的都是大麻布。此外,大麻纤维较粗,也用于做丧服—五服,而五服之升数却可反映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此外,周代苧麻布的生产也有精细的规格和标准,它们也可反映当时的纺纱水平:7—8升粗苧麻布供奴隶使用,或作包装使用;10—14升供一般平民用;15升以上细如丝绸,供贵族用;最精细达30升,供王公贵族制帽用。由此可见,周代苧麻织物较大麻织物要高级些。

《诗经》中对麻类植物的描写也主要体现在大麻上,如“黍稷重穋,禾麻菽麦”(《豳风·七月》)、“丘中有麻”(《王风·丘中有麻》)、“麻麦幪幪”(《大雅·生民》)。对于种麻,《齐风·南山》有明确的描述,即“执麻如之何?衡从其亩”(怎么种植大麻?横直地把地耙)。从这些描述中可知,春秋时期已人工种植大麻,但必须厘清的是,上述描写的大麻主要是食用而非纺织用。因为大麻的果实(苴,麻子)是商、周时期重要的粮食,曾被列为五谷”之一;在《豳风·七月》中“八月载绩”“九月叔苴”“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句章中,不难看出问题,如果“九月叔苴”(九月份收大麻种子,是《诗经》中描写拾麻种的仅有的一句),又如何“八月载绩”(八月人儿绩麻忙)呢?如果八月份大麻都被纺织用了,哪里还会有九月结麻籽呢?看来当时种大麻主要是为了获取麻籽食用(商、周时期大麻作为果蔬食用,而非榨油。榨油用的芝麻直到西汉张骞西域后才从大宛,即中亚传入汉朝)。绩大麻只是一种副业,八月绩的是上年的大麻茎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