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究中国古代单向度孝文化内涵:基于纺织图像信息研究的思考

探究中国古代单向度孝文化内涵:基于纺织图像信息研究的思考

更新时间:2025-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认为这是用孟子阐释不孝行为来解读孝,显然是错误的。《说文解字》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字典,是解读汉字的利器。对于孝的交互性,古代最为重要的实践依据是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上关于斜织机的相关信息。无论是第一类还是第二类画像石、画像砖中斜织机的相关信息,都体现了慈母爱子、教子之形象,体现出孝文化的交互性特征,而不是愚孝。

无论是周代宗法制度的孝文化、孔孟孝论的孝行观、汉儒的孝文化,还是宋明理学的孝文化,都是一种单向度的孝文化,即苛求子女行孝至善、至真、至纯,甚至严格到要求子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地步。更有甚者,元代郭居敬编录的《二十四孝》,用一些荒诞不经的故事来鼓励民众行孝,如郭巨埋子奉母、王祥卧冰求鲤等。孝子之纯情让人心酸,其行为令人不解,甚至愚蠢至极,而有些父母的行为又何异于禽兽,如瞽叟的“食子”之心、王祥继母之刻薄等。笔者在此要追问,这是孝治,还是愚民?笔者认为孝的本质就是子女与父母的人际关系,既然是一种人际关系,它就应该具有交互性特征。所谓孝文化的交互性是指父母和子女之间是有感情、信息、物质的交流,孝并不仅仅指子女单向地竭力侍奉双亲,应该也有父母尽心尽力地抚育子女,让他们健康成长(包括身体和心理)。

我们可以从纺织技术史中的图像信息研究来窥见孝的交互性。

汉字作为一种融象形与会意于一体的文字,其文字的图像表达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纺织技术和当时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我们在前文对甲骨文中所蕴含的纺织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考辨,得出“教”具有纺织技术的根源:用教鞭去教孩子学习纺织技术。“孝”字是在西周时期才出现的,初文只有金文而没有甲骨文,金文“孝”是由两个甲骨文“老”和“子”组成的。笔者认为,“孝”字出现于西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推测“孝”的概念一定在西周才出现,但孝行为应该在西周前就已经出现了,不然不会在西周时出现“孝”这个字,这可能从文字的角度为周公定礼制提供了一些间接证据。那么,现代字体中与“教”形体有些相似的“孝”到底与纺织是否有关呢?

这一研究也属于图像信息中纺织技术史的研究范畴。比较“教”与“孝”的文字变迁(图6-7、图8-1),发现“孝”字的形体变化不大,属于继承型,而“教”字则变化很大,属于突变型,其实两者之间并没有所谓的联系。有人认为“孝”的字形是交而生子,并解释生殖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来解释。笔者认为这是用孟子阐释不孝行为来解读孝,显然是错误的。《说文解字》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字典,是解读汉字的利器。《说文解字》解释篆体孝字云:“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一些研究者认为,金文、篆体的“孝”的意象是一个孩子扛着一个老人,其主要证据就是《说文解字》中“子承老”,他们认为是举起之意。笔者认为《说文解字》关于“孝”的解释很多研究者没有看懂。“善事父母者”是对“孝”的解释,“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是对形的解释,其中“子承老”是解释字的结构,并无他意。笔者认为“孝”的形体将“老”和“子”组合在一起,体现的就是一种人际关系,即老人与儿子的关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孝关系,可从孔子处找到答案。如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这一解释难道不是孝文化交互性的解释吗?正是因为父母从孩子出生到小孩三岁,不分昼夜、忽略自我地照顾小孩,才有小孩的健康成长。要知道古代婴儿的存活率不高,一个孩子能成年,其长辈特别是其父母要付出很多心血,因此孩子为父母守孝三年不为过。

对于孝的交互性,古代最为重要的实践依据是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上关于斜织机的相关信息。笔者曾经重点研究过这些图像信息中的织机,但对图像信息中的故事内容有所忽视,近期重新进行研究时,发现斜织机图像信息中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织妇织布,回首与其后下跪一人似在交谈,以山东嘉祥县武氏祠西壁画像中的“曾母投杼”图为典型(图8-2);另一类是织妇织布,回首与其后站的一人或两人或三人交谈,以山东省滕州市龙阳店出土的《狩猎、纺织、车骑出行画像》(图3-6)、《楼阁、纺织、兵库画像》(局部)(图8-3)最为典型。

118

图8-1“孝”的文字变迁(https://www.daowen.com)

119

图8-2山东嘉祥县武氏祠西壁画像中的“曾母投杼”图

对于第一种画像石、画像砖的故事,笔者认为应该是曾母训诫曾子的情节,并不是“曾母投杼”(所谓曾母投杼是指曾参的母亲接连三次听到“曾参杀人”的传闻,便信以为真,投杼而走,谓流言可畏),因其中下跪之人绝非献谣之人,这与汉代礼数(即使故事描述的是春秋时期的事,但图为汉代所作,图像信息应该反映汉代的情况)不符。特别是图8-2中,虽然下有“谗言三至,慈母投杼”的说明,这仅仅只是明代沈颢《画麈》中所言“题与画,互为注脚”而已。另外,如果图8-2真是“曾母投杼”的信息,这与孝又有何关系?它凭什么可以放在祠堂供人祭拜,显然只能是曾母训诫曾子的情节,因为曾子是有名的大孝子。对于第二类画像石、画像砖的故事,虽然都没有相关文字信息,让我们无法确认其人其事,但它们却进一步证明了我们对第一种画像石、画像砖故事的推测,因为它说明当时并不是所有人会谈时都是下跪的,还有站立交谈的,只有晚辈对长辈才下跪。此外,第二类画像石、画像砖的图像信息中,除织妇外,还有小孩出现在织机旁,表现了慈母形象(图8-3)。无论是第一类还是第二类画像石、画像砖中斜织机的相关信息,都体现了慈母爱子、教子之形象,体现出孝文化的交互性特征,而不是愚孝。正所谓子有贤孝,其父母必贤也。这在某种程度上告诉我们,在强调子行孝时,也要强调父母爱子,这两者不可偏废。

120

图8-3山东省滕州市龙阳店出土的《楼阁、纺织、兵库画像》(局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