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经济周期的规律与中国实践

经济周期的规律与中国实践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或忽略“经济周期”的存在。在经济总体活动中呈现出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的过程,就是经济周期。任何国家或地区都避免不了经济周期性的波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体经历三起二落一分裂的经济周期。这样,从1998年起,中国经济进入第三个繁荣期。2003年至2004年间,中国经济的周期呈现奇怪的分裂现象。市场经济变化多端,惟一不变的就是其变化的周期性。在兴风作浪的经济周期面前,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显得微不足道。

经济周期的规律与中国实践

“美国的牛市终于崩溃了,股票就像跌进了一个巨大的漩涡之中直线下降,许多蓝筹股下跌了25%以上……流动性的短缺正在逐步恶化,股票与商品的价格都在下跌……衰退开始了。而且,问题并不限于美国,日本股票交易随着一系列违约事件的发生也大幅跳水,在欧洲,也出现了恐慌的迹象……危机已经蔓延到了世界各地……紧张的客户开始撤回资金,这触发了反应链条,很快就波及到其他的银行信托公司……”

上面这段文字描述的是最近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吗?如果你以为是,那你就错了。事实上,这是发生在整整100年前的1907年经济危机的景象。由此可见,尽管通过100年的发展,人类社会的技术水平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却并没有使人类在经济波动面前表现出多少伟大的进步——包括在经济步入下降之前的盲目乐观和衰退开始之后又感到如“世界末日来临”般的恐慌。

海水既然有落潮,也一定会有涨潮。经济亦然。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或忽略“经济周期”的存在。在经济总体活动中呈现出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的过程,就是经济周期。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曾经这样描述:在繁荣之后,可能会出现恐慌和暴跌,经济扩张因此让位于衰退,国民收入就业和生产下降,价格和利润下降,工人失业。当经济最终到达最低点以后,复苏阶段开始出现,复苏既可以是缓慢的,也可以是快速的,新的繁荣阶段表现为长期持续旺盛的需求,充足的就业机会以及增长的国民收入。

任何国家或地区都避免不了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对于国家政策的制定者来说,准确把握经济运行趋势,拿出合适的经济对策与调控措施,才能有效地防范经济剧烈震荡,保证社会和谐发展。对于微观的企业来说,正确估计市场景气程度,据此来调整业务规模,优化资产与负债的比例,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

当经济开始步入衰退和萧条期时,人们面临的不仅是资金缩水、薪酬降低的问题,而且还有失业的威胁。不过,收缩的市场环境总会导致一些企业因为投资失误、亏损等原因而倒闭,由此也会引发一些劳动者失业。一旦企业破产比例达到一定程度,失业就会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经济发展一片繁荣的时候,人们往往过于乐观而做出“烈火烹油”的事情———进一步扩大生产、过度消费、参与高风险投资等,实际上这些举动往往带来了过度的产能扩张及非理性的资产泡沫,反而酿就了由盛转衰的动因。而在泡沫破裂、经济开始下行时,由于产业之间的相互波及,企业家普遍对前景感觉悲观,由此收缩投资,银行也开始借贷,居民减少消费,悲观情绪的相互传染进一步加剧了萧条。实际上,有经验的投资人士会发现,往往在最悲观的时候,转机已经开始出现。社会心理的过度反应,在投资过程中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经济下行时,人们普遍存在着悲观情绪。但事实上,经济复苏总会来临。因为,在萧条持续一段时期以后,由于工资削减、原料价格下跌、利息率下降和生产方式改进等原因,投资的成本降低,积极因素会诱使新的投资出现,从而形成了促使萧条走向复苏的力量。(www.daowen.com)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体经历三起二落一分裂的经济周期。

第一次起是1987年到1989年上半年,这次经济过热是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转型中的首次过热。当通货膨胀呼啸而来时,绝大多数人还是第一次经历,惊慌之下,掀起了抢购风潮。决策层天真地以为,通货膨胀是计划体制下的问题,市场经济中能够自动实现均衡价格体系,下决心放开价格,大胆“闯关”。结果,闯出了一场政治风波。风波平息后,经济陷入萧条,引发了生产能力过剩、库存积压、商品滞销、企业间相互三角债等问题。

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中国经济迎来第二个繁荣期,但为时很短,通胀率窜升到20%以上,钢材价格翻了一番,朱镕基主持紧急刹车,经济软着陆。为了释放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缓解危机,这一年将人民币汇率大幅度调低,从15.5下调至18.7,使出口得到迅猛增长。这一年是中国从贸易逆差转为顺差的转折年。尽管如此,经济增长速度还是放慢了,这是第二个萧条期。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外需萎缩,雪上加霜,国内外一片惊慌。但是,中央政府三管齐下,拉动内需,扩大出口:第一,实行赤字财政,迅速扩大公共工程建设,一大批高速公路港口、机场项目上马;第二,停止货币化分房,启动房地产市场,银行一边贷款给开发商建设楼盘,一边给消费者贷款买房,启动了一个持续至今的房地产牛市;第三,不惜代价加入WTO,进一步扩大出口,引进外资。

这样,从1998年起,中国经济进入第三个繁荣期。2003年至2004年间,中国经济的周期呈现奇怪的分裂现象。一方面是房地产及相关产业过热,价格狂涨,各种调控措施失效;另一方面是其他产业价格战此起彼伏,产能严重过剩,处于萧条的寒风中。2005年至2006年,中国经济就在分裂和争论中前行:提高利率,给房地产降温,怕带动整体经济萧条;降低利率,吸收其他行业的产能,又怕房地产业更加发烧。同时,靠外需拉动的时代已经遇到障碍,中国商品成为各种反倾销调查和非关税壁垒的打击重点。

经济永远都在成长、衰退和危机之间循环往复,让我们常常从乐观的高峰跌落到失望深渊,又在某种契机下东山再起。市场经济变化多端,惟一不变的就是其变化的周期性。在大海风平浪静时,任何人都可以掌舵。问题是,我们都无法逃离经济的狂风骤雨。在兴风作浪的经济周期面前,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显得微不足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