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江南染踹业在苏州的发展

江南染踹业在苏州的发展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丝绸业的发展,直接为其服务的炼染、踹坊也大大发展起来。到了清代,苏州的染、踹业更有发展。这些记载说明,苏州地区的踹业,即丝织物的后整理是发达的。踹最初使用于丝织物,之后逐渐发展至棉布。图5-62 清踹布图江苏染、踹业的发达,还表现在地区性的技术分工。由上述可知,江苏,尤其是苏州地区,较早掌握了染、踹生产技术,并使之成为全国染、踹生产中心,故而有“江南染房,盛于苏州”之说。

江南染踹业在苏州的发展

随着丝绸业的发展,直接为其服务的炼染、踹坊也大大发展起来。

染料作物方面,蓝种植很广。产量、质量均佳的首推福建,有“蓝甲天下”之称。江西赣州和安徽太平府的蓝也很有名。江苏的江宁以北,在明洪武时,也曾设立过属于官营织造的染织机构,即《明史·食货志》中所记载的“置蓝靛所于仪真、六合,种青蓝以供染事”。

苏、松地区不仅丝绸业发达,棉纺业也发达,因而,染、踹也极盛。明时,松江有数百家丝绸、棉纺织作坊,“而染家、踹房,商贾悉从之”。苏州机房林立,炼染绸缎的染、踹房当不在少数。万历时曹时聘就说过:“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

到了清代,苏州的染、踹业更有发展。“南北商贩青蓝布匹,俱于苏郡染造,踹房多至四百余处,踹匠不下万有余人。”“苏郡五方杂处,百货聚汇,为商贾通贩要津。其中各省青蓝布匹,俱于此地兑买,染色之后,必用大石脚踹砑光。”这些记载说明,苏州地区的踹业,即丝织物的后整理是发达的。“踹”,就是利用石块的光滑面,在织物上进行碾压,从而增加织物的外观效果,故而也称作“砑光”。《天工开物》说,已精炼的蚕丝干燥后,“以大蚌壳磨使乖纯,通身极力刮过以成宝色”,表明在熟丝上可以进行砑光。其次,在织物上,也可以用先浆后碾方式砑光,使表面更为平整光洁。对碾压的石材质地书中也有要求,宜采用“江北性冷质腻者”,因为这种石块“石不发烧,则缕紧不松泛”。清代时,专业踹坊兴起,踹业工艺也有发展。据乾隆年间《木棉谱》记载:“下面磨光石板为承,取五色布卷木轴上,上压大石如凹字形者,中重可千斤,一人足踏其两端,往来旋转运之,则布质紧薄而有光。”

踹最初使用于丝织物,之后逐渐发展至棉布。丝织物经过踹的工艺,整理得更为均匀美观。(www.daowen.com)

图5-62 清踹布图

江苏染、踹业的发达,还表现在地区性的技术分工。如江宁染坊,“染玄色以溧水人为佳,禄口人次之”;染天青色则“高淳人居多,溧水次之”。枫泾镇布局雇的“染匠、砑匠,皆为江宁人”,苏州除青坊为苏州附近唯亭外跨塘人,红坊以句容人居多,黑坊是镇江人,而绸布印花则多为浙江绍兴人。

由上述可知,江苏,尤其是苏州地区,较早掌握了染、踹生产技术,并使之成为全国染、踹生产中心,故而有“江南染房,盛于苏州”之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