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智慧交通:预测堵车,实现智能控制

智慧交通:预测堵车,实现智能控制

时间:2023-05-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有效解决路网不畅、交通拥堵导致城市居民出行难、停车难等问题,宁波市交通局早在2010年便已正式提出“智慧交通”的概念。根据平台提供的常发拥堵信息,宁波市交通局已对联丰路、机场路、火车南站以及过江大桥等进行常态化监测和持续优化。

智慧交通:预测堵车,实现智能控制

为有效解决路网不畅、交通拥堵导致城市居民出行难、停车难等问题,宁波交通局早在2010年便已正式提出“智慧交通”的概念。宁波市交通局从2013年探索实践“智慧交管”并筹备建设智慧交通大数据平台,经过近7年的持续建设,全面实现了各种交通数据的统一汇聚和分析,实现了交通的实时监测和历史分析;另外,以高精度地图为创新切入点,将设备设施运维管理、信号控制调配优化、交通仿真等业务进行统一的横向整合和深度整合,实现了交通的精细化管理。平台建设以来,日均数据采集数约2亿条,全面实现了各种交通数据的统一汇聚和分析,提高了城市交通管理科学化、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改善了城市道路交通环境。根据高德地图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健康指数”榜,宁波交通健康指数为66.5%,在同类城市中位列第2,相比2018年度排名提升了5位。

1.持续利用科技手段,实现交通智能控制

2000年,宁波市从澳大利亚引进SCATS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目前已实现宁波中心城区100%信号调控联网。SCATS系统本身具备自动流量控制功能,在此基础上,建立交通信号配时偏移评价机制,通过高精度地图感知到每个车道的交通流量、饱和度等数据,分析路口及其上下游的流量、相位、周期、速度、潮汐、可变及造成配时不足、配时浪费等问题的因素,通过不同算法和模型,实时监测不同配时周期的偏移量,偏移达10%自动告警,通过海量历史数据,实现实时状态下信号灯方案的优化。目前,大数据平台已经接管609路SCATS信号机,快速识别信号机的配时、相位等不合理,及时纠偏,快速调优。近一年来共诊断、调优不合理信号方案5000多批次,方案总体准确率达到87%。对其中重点拥堵的麦德龙岗、桥东岗、蓬莱岗、江厦桥东岗等56个路口进行了重点监测调优,车辆通过路口的平均延误降低了36秒,其中机场路、彩虹南路、通途西路、联丰路等12条主干道路的平均综合通行时间缩短了15%,平均通行速度提高了2.4km/h,拥堵指数降低了9%。此外,通过信号灯联网调控,建成了33条“绿波”道路,提高了车辆停车率,大大减少了交通延误,路口和路段通行能力明显提高,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认可和好评。

图3.1 2015—2019年度全国百城交通拥堵指数排名宁波位次情况[1]

2.推进大数据平台建设,实现智能辅助决策(www.daowen.com)

宁波市交通局从2014年开始谋划推进智慧交通大数据平台建设,明确了以“路况研判,问题分析,优化建议,仿真决策”为指导思想。在路口层面,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分析路口、道路的交通状况,提出相关优化建议。目前,交通大脑根据交通流量的变化,已经对麦德龙岗、尹江岸岗、三支街岗等47个路口的车道进行了调优,优化了路口的交通组织。上述路口的早晚高峰平均拥堵播报率下降了11%,路口早晚高峰平均等待红灯次数从2.5次降到1.8次。在道路层面,平台快速精准分析道路是否具备潮汐特性、潮汐产生的时间和量级,并给出潮汐车道和可变车道的设置建议。平台新识别出16条具备潮汐特性的道路,以及39个潮汐特性比较明显的路口,并对这些潮汐道路和潮汐路口的潮汐量级作定量分析。按照平台的建议,已经在高塘花园岗、新芝岗等24个路口设置了可变车道,在通途路(永丰西路段)、和义路上设置了潮汐车道。

3.创新交通拥堵指数,实现交通智能预判

利用大数据平台运行指数系统,对接社会化交通出行数据和社会化地图数据,实现以交通运行指数为核心的深度应用与研判分析。目前该系统已实现行政区域、重点区域、关键路段的运行指数实时监测,对拥堵的路段实时告警,供指挥中心调度决策。此外,宁波市交通局通过诱导屏、广播和公众号等实时发布交通路况信息,为广大市民提供出行参考。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的分析,该系统实现常发性拥堵路段和区域的监测,按月定时生成城市拥堵报告,自动分析上月拥堵治理成效,并给出下月需治理的拥堵路段和区域,形成“告警—治理—评估”的良性闭环。根据平台提供的常发拥堵信息,宁波市交通局已对联丰路、机场路、火车南站以及过江大桥等进行常态化监测和持续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