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无接触商业加速发展:未来商业趋势

无接触商业加速发展:未来商业趋势

时间:2023-05-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无接触商业”的加速到来,离不开以下几个背景:最直接的因素就是疫情冲击。在安全系数可控的条件下,“无接触商业”既能满足顾客需求又能扶持商家完成销售,最大限度降低闭店所带来的损失。居家隔离的强制规定,联防的多种措施,促使“无接触”服务的需求大量增加,推动了“无接触商业”的发展。在技术的驱动下,我国的疫情防控措施成果显著,也进一步推动了“无接触商业”的发展。

无接触商业加速发展:未来商业趋势

在线点餐、在线付款、餐品制作完成后送至指定区域、消费者凭单号自取……

面对新冠肺炎(1)疫情的冲击,各式“无接触”服务走进我们的视野,随之,“无接触商业”这一概念备受追捧与热议。

“无接触商业”,顾名思义,是指通过线上交易、线下定点配送、用户自提等方式,在商业活动中避免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的商业模式

例如,盒马鲜生等无接触超市;麦当劳肯德基等无接触餐厅;美团外卖等无接触配送……这些都属于无接触商业的范畴。作为新的经营模式,“无接触商业”能让消费者享受更加多元化的体验与服务,并将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定义服务场景、重塑商业形态,同时催生更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

当然,非常时期的“权宜之计”能否变成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仍需各界共同努力推进。首先,从政府层面来看,既要包容创新、鼓励参与,又要完善监管方式,严守法律底线,为新商业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次,从企业层面来看,既要不断转型,解决新模式下存在的盈利模式不清晰、服务标准缺失等问题,又要用更高品质的消费体验和更优质的服务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与青睐。

面对2020年突发的疫情,对所有企业难免造成生产滞后、员工停工等负面影响。如今,尽管中国疫情已经得到基本控制,经济复产复苏,但在本书截稿之时,全球疫情的状况依旧不容乐观,许多国家的感染人数仍处于上升趋势,其中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随时改变着疫情态势。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无接触商业”的加速到来,离不开以下几个背景:

最直接的因素就是疫情冲击。尤其在2020年初,疫情在全国范围内爆发,防控形势紧张。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人们在家与外界隔离,大部分地区超市货品被抢购一空。当人们的基本生活都出现问题,购物需求无法满足时,“无接触商业”这种新商业模式不仅可以减少人与人接触时交叉感染的风险,也能帮助企业以其他形式实现复工的需求。从企业生产的角度来看,在疫情防控期间,多数商场、商超被迫暂停营业。企业因此出现库存大量积压、房租成本增加与资金运转不灵等问题。在安全系数可控的条件下,“无接触商业”既能满足顾客需求又能扶持商家完成销售,最大限度降低闭店所带来的损失。

很多人的春节假期计划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居家隔离的强制规定,联防的多种措施,促使“无接触”服务的需求大量增加,推动了“无接触商业”的发展。

疫情期间,无论是餐厅还是酒店,都尝试性地推出了无接触服务。例如,某些平台会对商家的店内消毒记录、人员健康信息、体温测量、后厨环境等因素进行考核,针对考核合格的商家,平台会在商户页面增加“安心餐厅”的标识;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很多城市的连锁酒店,都在酒店大堂安置了自助入住终端设备,办理入住和退房都可以通过该设备完成,整个过程仅需几分钟的时间,降低了人与人之间因接触而进一步传播与扩散病毒的可能性。

随着环境的变化,商业也在不断变革,从线下实体到PC互联网,再到移动互联网,到全网、全渠道、全域融合的新零售时代。科技发展迅速更迭,以前是以企业为核心组建系统的技术架构,现在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组建互联网应用技术架构,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实现实时互通,新技术能够得到充分应用并且能转化成智能数据,为日后形成新型商业形态奠定基础。在消费互联网高速增长的同时,产业互联网也开启了新的篇章。(www.daowen.com)

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商业的本质是最终要将企业的视线拉回经济增长上来。

在技术的驱动下,我国的疫情防控措施成果显著,也进一步推动了“无接触商业”的发展。技术的驱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健康码”技术助力复产复工

杭州率先推动了健康码并向全国普及。健康码的逻辑是把可能与易感人群接触的人打上红码,这些人需要在家隔离14天,健康码的颜色才会转变。而那些持有绿码的人必须坚持每天打卡,才能让大家知道他没有接触过易感人群。健康码的重要作用在于开放了健康的人,能够配合科学防疫推动精准复工,让企业安心复产,让员工放心复工。

(2)“防疫精灵”技术定时推动疫情动态

“防疫精灵”是由阿里健康、阿里云、阿里钉钉联合推出的机器人。当时的背景是,眼看企业复产复工在即,如何才能将防疫措施落实到个人,是绝大多数企业面临的难题。不只是针对企业,同样,要让人民安心,就要随时让他们了解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缓解他们的恐惧心理。很多公共场合通过“防疫精灵”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来推送信息,可以实现实时疫情动态分析,为人民构筑一道健康的安全防线。

(3)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不同阶段的防控任务,浙江省传染病疫苗与预防控制研究重点实验室创新研究出了“五色图”,并被浙江省委采纳应用到疫情防控工作中。“五色图”把人群的密度和哪些地区为敏感区域用不同的颜色标记出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有关部门还将在卫生公共系统打造一个全国性的科研平台,通过算力、算法,结合病毒的传播途径以及传染病流动力学去解释病毒是如何扩散的。科研与医护人员能够通过对数据的研究分析病毒传播的方式。虽然病毒很狡猾,但我们通过数字信息可视化的方法,正在以国家为单位的大规模防疫过程中逐步攻克一系列防疫难题。

上述只是在这次抗疫中最普遍的几个技术应用,还包括“居家检测+远程监控”等更多、更新、更高科技的“无接触模式”,这些都是通过实践检验出的抗击疫情的重要技术应用。在未来这种“无接触模式”中应用到的技术将如何提升并做到技术落地,仍是需要相关技术人员不断突破的难点。相信疫情过后,科技赋能健康模式会进一步深入人心,“无接触模式”也将不断升级。可以预见,高精尖技术与医疗健康产业的紧密结合是未来的大势所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