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区域产业布局理论的概要介绍

区域产业布局理论的概要介绍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绝大多数地域生产综合体都建立在资源和能源比较丰厚的区域,就可以运用“动力生产循环”理论,通过燃料和原料转移到半成品,再到消费品,形成了技术和生产工艺的联系链条,从而有效利用劳动力资源、物资资源和物资资源。地域生产综合体是运用“动力生产循环”理论,这样存在着天然循环的风险,也就是说它既可以使城市繁荣,也可以使城市损坏。

区域产业布局理论的概要介绍

在沿袭继承了杜能(Thunen J.H)的最低生产成本原则的基础上,韦伯(Weber A.)——一位著名的德国经济学家,于1909年研究了产业配置的选择区域的基本方法,并且建立了工业区位理论,研究了聚集因素、劳动力费用和运输费用等方面因素对企业工业的区位的各种作用。艾萨德(Isard W.)提出,合理的产业区域配置在一定程度上主要取决于多种区位因素的影响,这种多因素的分析方法,不仅要对成本费用和市场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而且要对影响成本费用和市场环境的内在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奥林(Ohlin B.)从产业地域分工论的角度出发,研究分析了为什么不同的区域在生产某种商品上具备一些比较优势,从而得出了生产要素禀赋学说。这个学说主要从市场和成本两个方面,来研究生产要素价格方面的影响和作用。也就是说,在生产函数不变和不同的区域条件下,同一种生产商品的比较优势是因为不同的商品生产在不同区域生产要素中需要不同的组合比例。比较优势法则决定了一个区域应生产和输出本区域具有丰富而且价格低廉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输入则需要比较稀缺而且高价的生产要素的商品,由此就会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从而能够充分、有效地对资本、劳动力和资源进行利用。

一些苏联的学者们,在十月革命之后总结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并且在社会主义经济区域规划中实践。根据该地区该地点的经济地理位置、运输状况、技术条件、经济基础和自然资源是否符合当地的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企业,进而可以达成一定的经济效果。即综合体是指各个企业之间彼此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地组合在一起,而不是毫无规则、杂乱无章地拼凑在一起。综合体内的所有企业,是依据企业发展的各种要求和所在地区的具体实际情况而进行布局的,既能使得各个企业之间功能互补、相互联系,又能让彼此之间各得其所,各求所需,从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完整的整体。绝大多数地域生产综合体都建立在资源和能源比较丰厚的区域,就可以运用“动力生产循环”理论,通过燃料和原料转移到半成品,再到消费品,形成了技术和生产工艺的联系链条,从而有效利用劳动力资源、物资资源和物资资源。

尽管在理论上地域生产综合体具有很多意义,可是这种规划在实践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并且不能达到预想的充分的目标。在组建的区域生产综合体里,各个部门仍然具有对企业的绝对的掌握权力。比如,在当年组建的苏联西伯利亚综合体中,因为地区机构和部门之间以及各个部门自身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工艺上生产设备互为制约、项目工程上彼此不配合,从而导致了不能同时投入生产设备的情况。这是部门管理体制和地区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同时存在的必然结果。地域生产综合体是运用“动力生产循环”理论,这样存在着天然循环的风险,也就是说它既可以使城市繁荣,也可以使城市损坏。例如,我国的大部分的煤炭城市,如铜川、六盘水、淮北、阜新、七台河、鸡西、双鸭山、鹤岗、乌海、阳泉等,在以前产业延伸上基本都是采用“开采—洗选—发电”模式。由于城市内的产业几乎都是围绕这一模式展开的,所以,当其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时,尤其是前端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会影响到所有产业的发展,整个城市经济也同样会面临危险。(www.daowen.com)

目前,我国许多衰退的资源型城市,就是由于“循环风险”的存在,在资源枯竭的时候,城市所有产业都无法继续延续,处于瘫痪停滞状态。此外,地域生产综合体的规划需要建立纷繁复杂的经济数学模型,但因为信息的不完备以及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等一些原因,模型的建立非常困难或可能会出现较大偏差。所以,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建立仍旧服从于行政命令,由此造成事先计划上的困难以及计划与执行上的脱节,说到底就是计划体制自身的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