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岳西县:贫困降解的现实与困境

岳西县:贫困降解的现实与困境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岳西一直是安徽省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份之一。1985年,岳西被列为首批国家级贫困县,当时绝对贫困人口24.7万,占总人口的72.3%。由于岳西县底子薄、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到20世纪末贫困面仍然很大、贫困程度仍然很深。这两首民谣,就是当年岳西贫困状况的生动写照。

岳西县:贫困降解的现实与困境

岳西一直是安徽省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份之一。

历史角度看,革命战争年代牺牲巨大,近4万人为国捐躯,占当时人口的四分之一,绝大部分是青壮年劳动力,直接和间接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

从自然生态角度看,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小。岳西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大规模开发,严格执行“三不原则”(不允许引进破坏生态资源的项目,不允许引进高污染的项目,不允许引进低产能、低效益项目),拒绝了一批工业招商项目,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低,可用财力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不足,特色产业品牌影响力不高。

破旧的土坯房(老照片)

从发展需求看,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量大面广,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对外主要通道仅靠济广高速,偏远村组道路通达程度差;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低。(www.daowen.com)

山区山多地少、土壤贫瘠。北纬30°赐予了大自然的美丽,也带来了变幻无常的气候,泥石流旱灾、“青封灾”等自然灾害频发,农民感叹种粮食是“种一坡,收一锅”,再怎么辛苦,也难以填饱肚子。在不少山里人的印象中,家乡就一个字——穷,每年稻谷收割的前3个月,很多村民都要出去讨粮吃。

1985年,岳西被列为首批国家级贫困县,当时绝对贫困人口24.7万,占总人口的72.3%。2012年被列为大别山片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由于岳西县底子薄、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到20世纪末贫困面仍然很大、贫困程度仍然很深。交通闭塞、信息不通,不少行政村只有一条3米宽的泥土路,路边随处可见鸡舍、猪圈、牛栏、草棚、柴堆,晴天灰尘满天,雨天污水横流。农民住的基本是土坯房,甚至是茅草房,一下大雨,房子到处漏水,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缺衣少穿是常事,最贫困的人家,几口人只有一条棉裤子,谁出门谁穿。村级集体经济基本为零,不少村村部破旧,连开会的桌椅都没有。

“路是小鸡肠,家无隔夜粮。墙是土坯墙,房顶通通亮。”“出门便爬坡,吃粮靠肩驮,农闲背被儿,男儿难娶婆。”这两首民谣,就是当年岳西贫困状况的生动写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