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理论与实践

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凯恩斯主义主张干预经济的需求方面,供给学派主张干预经济的供给方面,但凯恩斯主义和供给学派都注重财政政策。在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和供给学派的“供给管理”之间,主要是侧重点不同,并不是说凯恩斯主义不重视供给,供给学派不重视需求。货币主义对凯恩斯主义的否定,亦即从财政政策转向货币政策,是资本主义经济局部的、政策性调整。

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理论与实践

经济理论的发展最终决定于经济实践的发展。三个学派产生于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其交替时期,它们虽然都不完美,但各有千秋,都能在一定条件和一定时期正确地解释经济现象、指导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当通货膨胀率高居不下时,政府也许就应采取货币主义措施控制物价上涨,而当遇到其他情况时,政府应当采取的策略也许就是增加工作岗位。当供给不足时,就应当设法刺激供给。

在基本理论方面,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一致,它们与凯恩斯主义的分歧在于:前者主张“小政府”,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而后者主张“大政府”,主要依靠政府干预。里根政府始终把市场机制的作用放在首位,极力减少政府干预,坚决顶住了要求制定产业政策和高技术发展战略的压力,坚信市场引导的结构调整比政府主导的结构调整效果更好、效率更高、浪费更少,坚信市场机制比政府更能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在经济政策上,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凯恩斯主义侧重点不同。凯恩斯主义主张干预经济的需求方面,供给学派主张干预经济的供给方面,但凯恩斯主义和供给学派都注重财政政策。供给学派和货币主义的经济政策则大不相同,前者主张减税以鼓励投资,后者主张控制货币供应量以抑制通货膨胀,但政策目标却是一致的,前者刺激供给,后者控制需求。凯恩斯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需求不足。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他的宏观经济理论有效地指导了这一问题的解决。

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与凯恩斯时代完全不同的新现象,主要问题不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不足,这时候需要做的是一方面刺激供给,一方面控制需求。里根政府的经济复兴计划,是以供给学派的政策对付经济停滞,以货币主义的政策对付通货膨胀。(www.daowen.com)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通货膨胀是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一个最重要和最棘手的问题,相对于刺激供给,控制需求更急迫。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增加供给。但是从时效上来看,减少或控制需求比增加供给更能直接发挥作用,减少需求(包括削减货币供应量和政府支出)费时少、奏效快,但是必须冒很大的风险(削减社会福利开支所引起的政治上、社会上的巨大压力),付出很高的代价(提高利率、控制货币供应量所引起的经济衰退和大量失业),而增加供给(主要是减税,刺激投资,促进生产),则周期长,见效慢,并且容易受到其他随机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不易坚持到底。

在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和供给学派的“供给管理”之间,主要是侧重点不同,并不是说凯恩斯主义不重视供给,供给学派不重视需求。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之间,也是侧重点不同,并不是说凯恩斯主义不重视货币政策,货币主义不重视财政政策。货币主义对凯恩斯主义的否定,亦即从财政政策转向货币政策,是资本主义经济局部的、政策性调整。而供给学派对凯恩斯主义的否定,即从需求方面转向供给方面,则是资本主义经济整体的、战略性的转折。

以上说明,只要经济实践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就不能指望一种经济理论可以固定不变,可以解释所有的经济现象。同样,在将这些理论应用于我国刚刚开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一定要认真考察其具体的情况,不能简单类比和套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